新聞及香港科大故事
2018

新聞
香港科技大學推出革命性的綜合系統與設計課程 為全港首個讓學生參與規劃學習內容的體驗式教學模式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推出革命性的綜合系統與設計(ISD)學位課程。課程以學生為中心,學生可根據自身特點和興趣參與學習範疇及課程內容的規劃。教學過程採用體驗式學習,學生以團隊合作方式進行綜合系統研習,學習並掌握相關專業知識,完全顛覆傳統的教學模式。
新課程將於2018年9月展開,致力吸納在特定學科領域中具備過人才能或學習潛力的人才,並不以申請人的學業成績為唯一標準。通過綜合系統與設計學部舉辦的四年制課程,學生團隊在教授與學部業界伙伴的悉心指導下,透過開放式專題研習,邊做邊學,獲取設計和系統思維方面的知識,建立專業技能,培養創新創業精神。學生亦可自由選擇研習方法和學習途徑,由傳統常規課程與大規模網上學習(MOOCs)、以至翻轉課堂及網上課堂、甚至自學皆可。
學部署理主任吳景深教授表示:「科技成果的爆發性增長為顛覆性創新時代的到來奠定了基礎。顛覆性創新成果引領新市場,創造嶄新的價值鏈進而推動地區與國家的經濟增長。智能手機的出現極大地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模式,正是此類創新成果引領經濟發展的最佳案例。顛覆性創新成果的誕生離不開前沿科學發現與嶄新工程技術的結合,更有賴於一批掌握並能融合不同知識範疇,且具備以人為本精神、了解社會需求的創新者。要培育這種創新人才,工程教育應當具備創業家孵化器的作用,我們的教學方法必須創新,以強化學生的互動學習與自主學習能力,啟發學生對自身能力和特點的認知,激發引導他們的創新潛力。」
隸屬工學院的新學部,正正希望透過小組專題研習,培養學生的技術專才、批判性思維以及敏銳的商業觸覺。此外,學部亦會協助促進不同學科教職員之間的互動,冀激發更多新思維與合作機會。
不少支持學部理念,與學部志同道合的企業,包括騰訊、飛利浦、戴森、大疆和亞德諾半導體等,其資深管理層及工程師也獲邀參與課程之中,就學生的研習題目,提供業界和市場的觀點,以及寶貴的實習機會。

新聞
香港科技大學成立工業工程及決策分析學系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為提升「工業工程及物流管理學系」(IELM),將增設「決策分析」課程,不僅為學生開拓更多就業機會,亦可裝備他們以嶄新視野及專業知識,解決傳統工業面對的難題。
為反映於「決策分析」教研方面持續增加的比重,IELM將重新命名為「工業工程及決策分析學系」(IEDA)。決策分析屬相對新穎的研究領域,涉及到基於統計模型的廣泛數據分析、機器學習算法、模擬、創意模型及規範分析等技術及工具,為現今社會面對的眾多問題提供明智的決定。
除了將於今年九月開展的「決策分析」新本科生主修科目,學系亦會優化目前研究生課程內容,把重點放在預測及規範分析學方面。預期屆時畢業生不僅能為工程及物流管理等界別帶來新技術及思維模式,亦能為金融工程、顧問工作、風險管理、健康護理、供需分析、產品及服務設計與定價等多個範疇帶來貢獻。
主持學系成立典禮的科大首席副校長史維教授認為,IEDA的成立十分合時,他表示:「香港一直致力轉型為一個以知識及創新為本的經濟體系,我相信新學系及課程的成立,將有助培育具備相關能力的人才,以新技術及思維模式解決本港現時面對的問題。」是次典禮亦邀得兩位傑出學者──IEDA教務諮詢委員會成員暨麻省理工學院工程系統教授David Simchi-Levi,以及美國史丹福大學李國鼎工程講座教授葉蔭宇──做報告分享他們於「實時資源分配在收益管理上之應用」,以及「分布魯棒隨機和實時優化」的看法。
科大工學院院長鄭光廷教授稱,新學系將更有效連繫學生抱負跟社會需求:「除了物流及工程管理外,新學系的畢業生亦能效力於包括銀行、保險、管理顧問、電子商貿、旅遊及休閒行業、健康護理機構等高增值工作。由先進製造業所衍生的複雜議題,亦需要用上決策分析。」
2017

新聞
手語譜寫共融樂章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計算機科學及工程學系副教授麥鑑榮指出,最近一項調查顯示香港約有五萬名全聾或聽障人士。然而,這個社群所獲的支持仍然不足。
麥教授解釋:「香港的專業手語翻譯員人數偏低,現時只有約54名。」
為解決上述問題,科大計算機科學及工程學系應屆畢業生黎家偉、梁銘方及翁偉超,決定在畢業專題習作中運用於科大所學的知識,為聽障人士開發一個應用程式,使用者只要把中文句子輸入手機,便可翻譯成手語示範錄像。
麥教授認為這個程式對手語翻譯員的訓練很有幫助,也方便市民大眾與聽障人士溝通。他表示:「科大一向熱衷回饋社會,這個項目就是一個好例子。」在開發過程中,同學面對的最大挑戰之一是手語的句式與中文不同。黎家偉指出:「手語中的形容詞、副詞、數目和發問詞一般置於名詞後面,而中文一般是置於名詞前面。」
為解決上述難題,團隊設計了一個配合手語語法的句子拆解算法。翁偉超解釋:「我們使用FFmpeg軟件進行錄像合成,將各手語片段整合,形成完整句子。」由於梁銘方懂得手語,自然便擔任了手語錄像的主角。梁銘方表示:「我在半年內為超過1,700個手語字詞拍攝錄像,給我帶來難忘的經驗。」
如欲了解更多,請按此瀏覽。

新聞
科大與華大合建研究中心 在生物科技及工程領域開展合作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與權威基因組學研發機構華大將合作設立研究中心,為新一代基因序列及研究工作構建平台,致力開拓具深遠影響的新型醫療診斷和治療方法。
科大校長陳繁昌教授與華大董事長暨聯合創始人汪建教授上周四主持簽約儀式,見證科大副校長(研發及研究生教育)葉玉如教授與華大執行副總裁余德健先生簽署合作諒解備忘錄,以推動聯合研究中心(中心)的成立。中心將致力促進生物科技科學與工程學的互利合作,解決醫療保健、保育及環境等問題,以改善人類生活。
曾發起多項國際研究,包括國際千人基因組計畫的汪建教授表示:「為預防先天缺陷、癌症及多種疾病,我們曾參與或主導各類基因組學研究。未來,我誠邀科大與我們合作,把基礎科研與產業應用相結合,大家一起攜手,緊密合作,改變世界,造福人類。」
陳繁昌教授說:「是次合作充份體現華大對科大發展科創的支持,中心將融合雙方研究人員的寶貴經驗和專長。科大一直致力透過官產學研合作,推動香港及深圳的創新科技發展。我期望此合作能有助科大拓展其科研視野、擴闊學術發展範疇,並透過前沿的研究及基因組學的訓練,提升大學於生物科技方面的發展。」
中心將依據雙方的優勢及共同興趣,設立包括醫學成像和高通量測序等研究平台,以拓闊應用遺傳學的研究範圍,並發展新型的治療及診斷技術,特別是針對一些如神經退化等急需臨床治療的疾病。這些平台將為抗衰老生物學、自動化醫學成像及影像分析、針對克隆(clonal)動態研究動態的腫瘤精準醫學、機器學習與醫學輔助診斷,以及海洋基因組學等領域,奠定跨學科研究的基礎。
科大與華大的合作追溯至2011年。2011至2014年間,華大贊助科大的RIPS-HK (Research in Industrial Projects for Students) 工業研究項目,為同學提供暑期研究、實習及國際交流的機會,讓他們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各項問題。
有關香港科技大學

新聞
Turning a Joke into an Award-winning Innovation
If you’ve ever struggled with trying to pick up tofu with chopsticks, think how difficult it must be for the steely grip of a mechanical robot. But thanks to some great teamwork and a lot of persistence, that’s exactly the challenge recently solved by five Mechanical Engineering students at HKUST, an achievement that has won them the 2017 President’s Cup for excellence in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The team’s ‘Smart Soft-End Effector’ is a flexible robotic gripper that can safely handle the most delicate items, offering strong potential for commercial development. The idea was initiated in 2015 by Alex Tse Yu, a final year engineering student, who has long been interested in soft robotics and created a prototype.

新聞
「科大25周年傑出人士講座系列」完滿結束 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天野浩教授分享發光二極管LED技術的發展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今日舉辦最後一場「傑出人士講座系列」。該系列為科大25週年校慶活動之一,過去一年多共舉辦了27場講座,邀請來自全球各地的領袖、學者和實業家分享他們的成功之道。系列最後一位演講嘉賓為著名半導體物理學家及工程學家天野浩教授,他亦是演講系列中第9名諾貝爾獎得主。
2014年,天野浩教授的三人團隊憑藉發明高亮度藍色發光二極管(LEDs),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這發明令白色光源更明亮和節能。天野浩教授以「LEDs照亮地球」為題,向觀眾分享有關氮化鎵(GaN)的開發和應用,這種二元III / V直接帶隙半導體,自90年代起獲應用於LED上,當中的全色顯影技術,為智能手機及手提電子遊戲等產品帶來革命性的改變。氮化鎵亦有助降低能源損耗,並為淨化水源提供一個簡單而低成本的方案。天野浩教授更進一步闡述第三類半導體未來的應用範疇,及其對建立可持續社會的貢獻。
天野浩教授是未來電子綜合研究中心主任兼名古屋大學材料與可持續性系統研究所教授。早於1985年,天野教授已研發出低溫沉積緩衝層,為技術供應商提供高質量的第三類半導體LEDs和激光二極管(LDs)。至1989年,他成功製造全球首個P型氮化鎵及P-N結LEDs。天野浩教授乃美國國家工程學院(NAE)外籍院士,也是日本應用物理學會和物理研究所(IOP)會員。他出版了超過529篇論文,撰寫或合撰共27本書,並獲獎無數,包括1994年的光電子研討會特別獎和1996年國際電機及電子工程師學會鐳射與光電學門(IEEE LEOS)工程成就獎。
「傑出人士講座系列」是科大25週年校慶活動之一,旨在實踐大學提升學習及開拓知識的使命,共吸引了逾7,000名學生、教職員及嘉賓出席。欲了解詳情,請瀏覽網址https://25a.hkust.edu.hk/tch/index.php。
傳媒查詢:

新聞
香港第一
香港科技大學機械及航空航天工程學系應屆畢業生梁嘉朗,憑藉有關縮窄航運業與環保發展方針差距的論文,勇奪知名的國際工程大獎。
Arthur L Williston獎是美國機械工程師學會的年度獎項,而梁嘉朗則是首位獲得該項殊榮的香港人,亦為獎項成立62年來少數女性得獎者。她的獲獎論文名為「規管燃料選擇 — 縮窄國際海事組織現行標準與2025年溫室氣體排放目標的差距」(“Fuel Choice Regulation - The Way to Narrow the Gap Between Current IMO Marine Standard and 2025 Greenhouse Gas Emission Target”)。
機械工程學生及近屆畢業生可就專門公共服務範疇提交論文,獲選最佳論文的作者將贏得此獎項。梁嘉朗的論文聚焦於她對環境的關注,並闡述美國航運業如何能透過生物柴油、天然氣和核能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同時兼顧環保成效、技術成熟度、基建配套和生命週期成本等因素。
梁嘉朗表示:「雖然工程界一向由男性主導,但身為熱衷於環保工程的女性,我希望此獎項能使我獲得業界肯定。」
梁嘉朗表示科大幫助她了解到機械工程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激發起她這方面的興趣。梁嘉朗希望以自身經歷鼓勵其他工程系女畢業生突破性別界限,勇於追求事業。「父母曾擔心我能否適應業界環境,但我認為現時業界對女性工程師已提供相當平等的工作環境。」
她又補充,「女性工程師最大的優勢是我們善於表達自己和傳達想法。 這正好彌補我們對比男性工程師體能上的不足。」
梁嘉朗在一家污水處理公司完成實習後,現已獲正式聘用,得以在業界一展所長。
2016

新聞
科大研究團隊研發嶄新音頻科技及商業模式 製作更實惠及更高性能的助聽器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的科研人員成功研發一款智能助聽器,不但可以讓用家選取並鎖定音頻來源以調較清晰度,價格亦更經濟實惠,只為現時市場上同類型產品價格的十分之一。
這項新穎的音頻技術由工業工程及物流管理學系蘇孝宇教授,以及他的學生──科技領導及創業哲學碩士課程應屆畢業生張健鋼所研發。這項技術不但能有效改善長者及聽障人士的生活、提高語音識別系統的精確度,亦可改善保護聽力設備及手提電話、對講機等通訊設備的音效質素。
蘇教授指,新一代智能助聽器結合創新科技及新銷售模式,既滿足市場需求,價錢亦更相宜。他說:「聽力障礙是長者普遍面對的問題,但不少長者基於金錢考慮及產品質素問題,拒絕使用助聽器。我們希望此新產品能協助改善有需要使用助聽器人士的生活質素。」
這項新技術透過由生物工程學啟發研製的音頻過濾和模式識別系統,將目標音頻訊號及環境噪音隔離,用戶可調校目標音頻訊號的音量,令助聽器功效顯著提高。該技術達國際領先水平,並已申請專利。
此外,蘇教授及張健鋼所組成的初創企業「音科有限公司」,為了將研究成果商業化,推出一個手機應用程式,讓潛在買家可於網上試用產品。該程式首先為用家進行認可的聽力測試,再根據其測試結果,度身訂造個人化的試用體驗,用家對結果感到滿意後,才訂購產品。此銷售模式能大幅削減產品價格,減幅達市面助聽器價格約九成。
團隊憑藉其創新的音頻技術,於大中華區創業比賽中屢獲殊榮,當中包括海峽兩岸及港澳地區創新創業大賽的卓越創新獎,以及「新世界集團杯」首屆前海深港青年創新創業大賽的初創團隊組一等獎等。
工學院積極推動創業教育。學院於2014年秋季開辦科技領導及創業哲學碩士課程,並於同年春季與工商管理學院合辦為本科生而設的創業副修科目。學院師生多年來成立多所初創企業,當中包括由電子及計算機工程學系畢業生汪滔成立的大疆創新,汪先生於2014年獲《福布斯》雜誌中國版選為中國十大創新人物。
傳媒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