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及香港科大故事
2024

新聞
Less is More: Saving Manpower on Traffic Control While Improving Road Efficiency(只供英文版本)
HKUST Dean of Engineering Prof. Hong K. LO and his team have developed an award-winning smart traffic control plan to mitigate the notorious congestion in Kwun Tong District, Hong Kong. And they have a broader vision to share in this story.
2023

新聞
A Fresh Look at Fathoming Global Warming(只供英文版本)
With the help of HKUST’s exciting satellite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and data advances, School of Engineering faculty are seeking more accurate weather forecasts and greater understanding of climate change to enable more effective planning and decision-making by policymakers, companies and individuals.

新聞
Digitalizing Disasters to Counter Climate Change(只供英文版本)
In the face of increasing extreme rainfall events that often trigger further dangers, School of Engineering civil engineers are setting out to develop a pioneering city-scale slope digital twin to boost forecasting,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of Hong Kong’s number one natural hazard: landslides.
2019

新聞
香港科技大學委任倪明選教授為首席副校長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今日宣佈委任倪明選教授為首席副校長。倪教授預計於今年第二季履新。
倪明選教授是一位享負盛名的計算機科學及工程學者,擁有豐富的學術行政及管理經驗。他現為澳門大學(澳大)學術副校長和該校的電腦及資訊科學系講座教授。
倪教授於2015年加入澳大前,已在科大擔任要職逾十載。他早於2002年至2008年間擔任計算機科學及工程系系主任,並於2010至2014年擔任霍英東研究院院長和校長特別助理。在2006至2014年間,倪教授亦曾兼任科大多間研究所的所長。
倪教授是備受推崇的計算機科學家,榮獲多個國際性獎項和榮譽,包括中國計算機學會授頒發2009年海外傑出貢獻獎和在2011年獲國家頒發自然科學二等獎。他是電機及電子工程師學會(IEEE)的終身院士,以及香港工程師學會(HKIE)和香港工程科學院(HKAES)院士。在2006年2011年間,倪教授亦曾任國家科技部973項目無綫傳感網絡的首席科學家。
倪教授的聘任是經由首席副校長遴選委員會領導的嚴謹全球招聘程序,並於獨立顧問公司的協助下,以及考慮科大各持份者的意見後所得出的成果。
科大校董會主席廖長城先生對倪教授重返科大並擔當領導角色表示欣喜:「倪教授的學術成就和行政經驗備受認同、對推動教與學和推廣跨學科學習課程充滿熱誠、具領導變革的意志和能力,以及充分了解本港及區內的高等教育、科研及創科的發展面貌。無可置疑,他絕對是合適的人選,並定能把握良機,帶領科大續創高峰。」
科大校長史維教授亦衷心祝賀倪教授,他表示:「我謹代表所有同事,歡迎明選回歸科大。我深信憑藉他的策略遠見和領導才能,定能為科大制訂全面的學術策略和優次,並監督大學不斷提升教與學的質素。我深信整個科大社群將鼎力支持明選領導大學的學術發展。」
倪教授於臺灣大學取得電機工程學理學士學位,其後前往美國深造,分別於韋恩州立大學和普渡大學取得電機及計算機工程理學碩士和博士學位。
2018

新聞
科大工學院計劃將「體驗式學習」 課程 訂為工程學生必修科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工學院今天(2018年12月4日)宣布,計劃在未來兩至三年內將「體驗式學習」課程訂為必修科,日後每年入讀工學院的800位本科一年級學生,均需修讀「體驗式學習」課程,動手製作工程作品,學習跨學科的工程知識,貼近現實需要。
工學院院長鄭光廷教授說︰「現時市場上日益需要的人才,並不是只懂一個範疇的工程師,而是擁有不同工程學科知識的工程師。我們希望透過『體驗式學習』,讓學生用自己一雙手設計一些創新發明,汲取跨學科的知識,建立解決難題的能力,成為貼近社會需要的人才。即使學生在畢業後長期投身社會不同崗位,也能適應和繼續創新。」
科大工學院正式引入「體驗式學習」課程已六年。現時,每年約有180位本科一年級學生報讀「首年基礎工程設計課程」;另外約有130位本科生在不同教授的指導下,參加本地及海外的工程設計比賽。他們均需親手設計和製作工程作品,例如飛船、小型智能車和水底機械人等。工學院計劃在兩、三年內將「體驗式學習」課程訂為必修科,日後每年入讀工學院的800位一年級學生,必需修讀「體驗式學習」課程,從而學習跨學科的工程知識,獲取實戰經驗。
為配合「體驗式學習」,工學院特別為學生提供了每天24小時開放的「學生主導體驗式學習實驗室」。該實驗室可隨時組裝變身成為設計、製造樣板或作模擬展示等用途的工作室,並設有鐳射切割機、高效3D掃描系統和動態捕捉系統等設備。實驗室由擔當「學生技術顧問」的高年級工程學生全權管理。此外,工學院亦剛剛開設全新的「Dream Team Open Lab」,讓更多學生能製作自己的工程作品,參加比賽。
工學院院長鄭光廷教授補充︰「由學生主導、讓他們動手創造及製作工程作品是全球工程教育的趨勢。科大是一所年輕的大學,我們在教學方面勇於創新。工學院於本科生教育中的『體驗式學習』投放大量資源和人才,繼續確立科大工學院在工程教育創新的領導地位。」

新聞
科大新本科課程「生物工程」 學生透過尖端科技領略探索科學的樂趣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工學院將推出一個簇新的「生物工程」本科生課程,給學生寶貴機會到海外頂尖學府進行研究。課程旨在培養生物醫學技術和大數據範疇的領袖,以支持香港政府重點發展這些行業。
化學及生物工程學系副教授兼本科生課程主任周迎教授說:「生物工程課程在分子層面處理醫療問題。舉例說,課程涵蓋生物材料設計、藥物工程,以及基因組分析。」
教授這課程的,都是生物工程研究的明日之星,他們不斷走在科技創新的前沿。
化學及生物工程學系助理教授吳若昊教授正在設計一種微流體的器材,可以捕捉及調控細胞,包括進行單細胞基因組分析。雖然每個微流體器材可以用來研究各種生物的細胞,包括細菌、動物和植物,吳教授的研究重點是人類腫瘤如何生成,最終目標是了解癌症並加以預防。
同系的助理教授黃子維教授正在開發一個新穎的顯微鏡,可以在幾分鐘內確定癌症病人在初步切除手術後是否仍有癌細胞遺留下來。這遠勝於目前的病理學程序一般要一星期才有結果,以致有時候須要進行第二次手術來切除餘下的癌細胞。
吳教授和黃教授都對促進人類健康有很大貢獻。
生物工程課程將於2018年秋季開課。學生必先在「大學聯合招生辦法」(JUPAS)修改課程選擇期間(7月12至14日)報讀科大工程學(聯招課程編號:JS5200),才可以攻讀這個主修。
周迎教授說:「我們很榮幸可以推出這生物工程課程,將學生放在工程研究的世界前沿,培養他們為人類作出重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