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及香港科大故事

2025

新聞
合夥, 大學發展, 創新, 生物醫學
港科大上海產教融合中心在上海徐匯正式開幕
為切實推進滬港合作,充分發揮香港科技大學(港科大)在「芯片、人工智能和生物醫藥」等學科方面的創新創業優勢,香港科技大學建立上海產教融合中心(以下簡稱「港科大上海中心」)。1月22日,由上海市徐匯區人民政府、港科大、上海市漕河涇新興技術開發區發展總公司聯合主辦的港科大上海產教融合中心揭牌儀式在徐匯濱江西岸國際人工智能中心舉行。 港科大上海中心是港科大首個位於長三角的產學研基地,與大學在大灣區的多個產學研據點互補,完善總體發展戰略布局。港科大上海中心承擔「產教融合人才培養」和「創新孵化產業加速」兩大核心功能,將與上海市高校、企業合作打造人才培養、創新驅動和技術融合的國際化生態。 揭牌儀式期間,二十多家上海知名科創企業與港科大簽署合作協議,涵蓋信息科技、金融、生物醫藥、互聯網、製造業、媒體及旅遊業等領域,部分企業還將進駐中心。其中,在國家教育部、上海市政府以及臨港集團代表見證下,港科大、上海市徐匯區人民政府與上海市漕河涇新興技術開發區發展總公司簽署了一份三方合作協議,希望通過港科大上海中心的成立,在教育、科研、創新創業、校友拓展及高等教育政策倡議等方面開展全面合作。 此外,港科大與上海四所頂尖學府,包括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同濟大學醫學院及上海科技大學達成醫學領域的戰略合作關係。港科大正在積極籌建香港第三所醫學院,本次與四所上海頂尖高校達成戰略合作關係,既加深了各方在醫學教育、聯合研究、人才培養及國際交流等方面的合作,還將在未來醫學前沿研究、臨床醫學的研究轉化、以及培育面向未來的醫學人才等方面形成合力。

2022

新聞
阿爾茲海默症, 神經科學, 生物醫學, 生命科學
科大發現血液蛋白新靶點 開拓治療阿爾茲海默症新方向
由科大領導的國際研究團隊發現了一種在阿爾茲海默症發病機制中起關鍵作用的血液蛋白。

2021

新聞
神經科學, 阿爾茲海默症, 生物醫學, 生物醫學工程
科大研發新型基因編輯策略 有助治療阿爾茨海默症
一種新型全腦基因編輯技術有潛力發展成爲阿爾茨海默症的新型長效治療手段。
新聞
神經科學, 生物醫學, 阿爾茲海默症
科大研發簡單血液測試 及早檢測阿爾茲海默症
由科大副校長(研究及發展)葉玉如教授領導的一支國際研究團隊,成功利用中國人群患者數據研發出簡單而高效的阿爾茲海默症血液檢測方法。
新聞
生物醫學, 遺傳學, 生命科學, 生物醫學工程
科大聯同北京天壇醫院研究人員發現引致腦海綿狀血管瘤的新元兇
科大研究團隊發現一個新的突變基因,可導致目前全球約有一千至三千萬的人士患有的腦血管病變。

2020

新聞
創業, 研究, 生命科學, 健康, 生物醫學
採中草藥精髓防腦退化於未然
眼睜睜看著敬愛的姨媽因罹患阿茲海默症而性情大變,原本精神矍鑠的七旬長者漸漸變得思緒紊亂,身為神經科學家的葉翠芬博士深知此乃不治之症,說時亦難掩沮喪 。 中草藥容易受環境和氣候影響,團隊用了超過兩年時間,尋找每種草藥的最佳來源地。 她說:「姨媽退休前是中學老師,頭腦敏銳,我小時候常常得她指導功課。可惜她現在記憶力退化,有時說起話來語無倫次、毫無條理。」 葉翠芬博士矢志尋找腦退化治療之法,在世界知名的神經生物學家兼科大副校長(研究及發展)、晨興生命科學教授葉玉如教授指導下,於1993年起聯同科大生命科學部的傅潔瑜研究助理教授進行相關研究。這個鐵三角不久已開拓了新的研究方向,在向來由西方醫藥主導的範疇中另闢蹊徑。
新聞
細胞生物學, 研究, 生物醫學, 生命科學
科大研究團隊破解重要的分子機制 為癌症藥物開拓新方向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的研究人員揭示了平面細胞極性(Planar cell polarity,下稱PCP)中,控制核心蛋白傳送的分子機制。平面細胞極性是人體內調節細胞生長及活動的一個重要過程;有關研究將對開發癌症新藥物提供有用線索。 承載Frizzled-6的運輸工具 PCP是一個對人體組織發展及器官運作起著關鍵作用的生物過程。PCP機制出錯,會導致人體出現神經系統失調、骨骼發育異常或先天性心臟病等。更壞的情況是,癌細胞可奪取並利用PCP這個機制,促使其生長及擴散。 為替癌症治療提供一個新方向,由科大理學院生命科學部助理教授郭玉松領導的團隊,近日揭示一種名為捲曲受體6(Frizzled-6)的PCP核心蛋白,從細胞中被傳送至細胞表面以調控PCP的路徑。了解到這個運送路徑,科學家便可研究堵截捲曲受體6的運送方法,從而關閉被癌細胞干預的PCP機制,以抑制癌細胞的擴散。 這個分子機制可以物流及運輸流程作比喻﹕正如剛出廠的製成品,新造好的PCP蛋白需要在細胞內一個名為內質網(endoplasmic reticulum)的「工場」中被摺疊、改良及包裝。然後,這些蛋白便會經由「COPII外殼蛋白聚合體」中所製造的運輸工具,傳送至細胞內被稱為「高基氏體」的分流站。在這個分流站,蛋白會再被安排登上另一個指定的運輸工具,然後被運送至細胞表面。蛋白到達這個目的地後,便會開始調節PCP的過程。

2018

新聞
抗生素, 研究, 發現, 生物醫學
科大研究人員發現肽類抗生素耐藥性機制 有助研發對付超級細菌的新抗生素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研究團隊首次發現,細菌對廣泛肽類抗生素產生耐藥性的原因。肽類抗生素一般被視為最後防線藥物,是次發現為開發對抗超級細菌的新型抗生素提供新方向。 科大生命科學部講座教授錢培元及其研究團隊發現,「D-型胺基酸特異性多肽耐藥酶」(DRPs)便是導致細菌對肽類抗生素出現耐藥性的源頭,而這個發現來得非常合時,因為團隊於多個不同種類的細菌當中,均發現這種酶的蹤跡,為持續不當使用抗生素敲響警號。 肽類抗生素﹕包括分別用於治療金黃葡萄球菌及大腸桿菌感染的萬古霉素和多粘菌素,由於耐藥性風險較低,一直被視為對付多重耐藥性細菌(超級細菌)最有力的武器。過往也有研究顯示,細菌對個別肽類抗生素存在耐藥性,但鮮有涉獵肽類抗生素的廣泛耐藥現象及其相關因素。在今次的研究中,錢教授分析了六千多個細菌基因組大數據,並通過基因編輯、化學及酶學分析等途徑,反覆驗證出細菌內的DRPs,確實對大部分含有D-型胺基酸的肽類抗生素出現高耐藥性,有關影響層面覆蓋多種細菌。 本身亦為科大捷成David von Hansemann 理學教授及海洋科學系署理主任的錢教授指﹕「DRPs廣泛存在於自然界各類細菌中,若人類繼續濫用抗生素,病原菌便有機會從自然界中獲得該耐藥基因,令更多肽類抗生素失效,導致延誤甚至無法治療的問題。」 他補充﹕「人們不當及過度使用抗生素,加劇耐藥問題,所以有關肽類抗生素耐藥性的研究更顯得重要。增加對肽類抗生素耐藥性的認識,不但為醫學界提供早期預警,亦有助我們研發應付超級細菌的新抗生素。發現DRPs只是一個開端,希望未來有更多研究,針對肽類抗生素的使用及發展。」 是次研究結果已於國際權威科學期刊《自然—化學生物學》中發表。 有關香港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