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科技大學(科大)薈萃了來自逾80個國家及地區的17,000多名本科和研究生,堪稱真正的文化熔爐,對此我們深感自豪。在《環球視野@科大》系列,我們訪問了一些來自世界不同角落的同學們,他們將分享各自的獨特體驗,包括在學業、文化、事業規劃、創業,以至追尋其他目標時的心路歷程。
來到系列的第二篇,我們邀請修讀環境管理及科技課程的三年級本科生 Olivia BOEDIJANTO分享她的故事。Olivia 來自印尼,從小熱愛大自然的她,決心以實際行動促進環境可持續發展,讓家鄉以至全世界均可受惠。讓我們聽聽她在香港、河內和雅加達的學習及工作經歷,以及科大生活怎樣助她夢想成真,為她深愛的地球帶來積極改變。
問:你爲什麽選擇到科大攻讀環境管理及科技課程?
我在印尼長大,從小被當地迷人壯麗的自然環境包括島嶼、海洋、森林和山脈所吸引。這些景致煥發了我對自然的無限熱愛,同時也讓我關注日益嚴峻的環境挑戰。我由衷希望尋求可行的方法,為世界帶來改變,正是這個原因,我決心在大學修讀環境學課程。
然而,印尼的環境學課程寥寥無幾,我不得不放眼海外。芸芸選擇中,我發現科大本科課程在可持續發展學上提供的科研機會極多,因此被深深吸引。
問:在你的大學生活中,有哪些寶貴的經歷或體驗使你能夠實踐個人環保志向?
課堂内外,我有著無數機會學習如何保育環境,這些機會有時甚至跨越國界。最近,我聯同20多位主修不同專業的科大同學,前往越南VinUni大學參加了為期一個月的暑期課程,主題為「環球政治經濟學:越南、區域、全球」。在香港-東盟協會的資助下,我能夠全方位體驗異地文化,並對我的家鄉東南亞的環境保育有了全新的認識。
除了日常課程外,我們還實地考察了河內市的不同工廠和農場。其中令我印象最爲深刻的,莫過於參觀一家電動車工廠。在那裡,我親眼見證了汽車產業從燃油車轉型到電動車的發展﹐這可是解決環境問題的一大創舉!另外,課程導師Anupama DEVENDRAKUMAR博士和著名人類學家David HARRISON教授的演講也讓我受益匪淺——他們精研少數族裔的環境智慧,對渴望瞭解真實環境狀況的我來說,實在是終身受用。
教授們的分享驅使我前往越南沙壩,與當地的黑苗族家庭共處兩天,深度體驗當地文化。此外,我還認識到當地居民與生態共融的高超智慧,讓我大開眼界。以織布為例,從採用麻這種天然材料,到染布時所使用的靛藍染料,全都是從大自然取材。這次體驗讓我明白到一個道理:要瞭解世界萬物如何共存,往往需要向真正活在大自然的人取經。
問:現在暑假已過,回到校園,你如何把握機會增進所學?
我主修的環境管理及科技課程,融合了環境學、商業學和工程學等專業知識。衆多課程之中,我尤其喜愛土木工程這一門課,因為可以從中鑽研城市抵禦災害、氣候變化、可持續發展等有趣議題。此外,商科課程讓我掌握了關鍵的管理和金融知識。當我為一家非牟利環保機構當實習生負責籌集資金時,這些技能都派上了用場。
課堂以外,科大還提供大量的學術研究機會,大大地提升了我的學習成效。去年修畢「SUST 1000:可持續發展學導論」後,我有幸加入「ReThink HK 2022」志願者項目擔任研究助理,並與公共政策智庫「思匯」的多位編輯合作探討提升亞洲城市抗洪能力的創新策略,範圍包括香港、雅加達、新加坡和胡志明市等城市。我們還一起草擬《建構更具城市抵禦氣候災害能力的亞洲》的論文。出乎意料的是,這篇論文被展示於今年6月舉辦的上海國際碳博會上。這可是非常充實的經歷!
問: 你如何把推廣可持續發展的理想融入校園和社會? 你認為自己日後推廣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時,可以擔當甚麼角色?
來到香港後,我參加了各種各樣的環保項目。透過「UniGreen Eats」科大組織,我認識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夥伴;在今年的「世界地球日」,我們與大學可持續發展及零碳辦公室合作,免費提供素菜餃子和發放關於素食的小冊子,希望啟發更多人考慮這種可持續的生活方式。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我透過科大印尼學生會的校友介紹,進入了一所非牟利機構 Solar Chapter實習。這一組織的總部設在美國,而我所參與的其中一個項目,就是回到印尼修復一所鄉村學校和安裝供水管道,為當地社區帶來實際改變。現時,我已成為Solar Chapter 的籌募部主管。這職位更讓我有機會學以致用——運用綠色金融知識帶來更深遠的影響。
放眼未來,我計劃在動物權益領域多下功夫,為建設一個更具可持續性的世界作出貢獻。動物權益不僅在我心中佔據了特殊的地位,還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一環。在印尼我曾從事過與推廣動物保育相關的翻譯工作,透過發佈社交媒體內容,呼籲公眾正視動物權利。我希望透過科大提供的大量機會,進一步鑽研如何將動物權益與可持續發展相結合,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