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及香港科大故事
2007

新聞
世界級神經科學研究項目再獲2,750萬元資助
以香港科技大學(科大)為首的一項跨院校龐大研究計劃,最近再獲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教資會)撥款港幣2,750萬元資助,進一步肯定該計劃的國際級卓越水平。
研究資助由教資會透過「卓越學科領域計劃」撥出。教資會於1998年推出這項計劃,目的是推動接受教資會資助的專上學府,進一步發揮本身的優勢,發展達致國際認可及世界級的卓越科研領域。
負責領導這項龐大計劃的科大生物技術研究所所長、生物化學系講座教授葉玉如教授認為,研究計劃繼續獲選為卓越學科領域,對於正在香港冒起的生物科技工業甚為有利。
葉玉如教授說:「有關神經科學的前沿研發工作,有助提升現時有關研究的水平,促進國際知名學術機構之間的交流合作,並且締造可貴的教育及培訓機會。」
她補充:「學界與工業界的策略性合作,可強化香港在新藥物開發方面的實力,並鼓勵更多投資者成立從事生物技術的新公司。」
在2001年,該項名為「分子神經科學:基礎研究及新藥開發」的計劃,獲教資會評選為卓越學科領域項目,並獲2,650萬元港元資助,為期五年。該項目匯集不同學科的優秀專才,各展所長,共同推動神經科學的尖端研究,並且發展以中草藥研製、嶄新而有效的治療腦部疾病的藥物。
香港科技大學校長朱經武教授表示,教資會撥款資助這項世界級的研究項目,說明小組的工作極為出色,並且走在這個領域的前沿,讓我感到十分鼓舞。科大對葉教授所領導的小組工作感到驕傲。
過去五年間,有關的基礎研究及新藥物開發方面,均取得重大進展。首屈一指的研究設施已設立,跨學科研究隊伍已組成,而嶄新的研究技術亦陸續發展;小組在各方面的努力,為分子神經科學研究,帶來很多突破。研究成果在世界各地著名期刊中,獲科學界同儕的推崇。
該計劃的研究成果豐碩,其中包括生物科技應用及創新項目,以及利用中草藥研發、具備潛力的治療腦部疾病方法,均屬科學界的突破,享有知識產權。在2007年教資會的評估中,計劃獲教資會嘉許為「傑出成就」及「優秀表現」。
葉玉如教授表示,是次撥款有助研究隊伍在現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研究。
她說:「透過卓越學科計劃,我們已奠下重要的基礎。我們已經準備就緒,邁向計劃的新階段。」

新聞
朱經武校長與夫人捐出一百萬培育物理科研人才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一直致力培育科研人才。為鼓勵物理學系本科生參與物理研究,提升研究興趣和能力,科大校長朱經武教授與夫人捐出一百萬港元,嘉許科大物理學系具有科研潛力和成績優秀的學生,藉此培育更多優秀人才。
朱經武教授與夫人物理獎頒獎典禮今日(6月5日)於科大校園舉行。朱校長在典禮上向兩名今屆得獎學生洪小平同學(本科一年級)和何卓婷同學(本科三年級)頒贈各五萬港元的支票,以示鼓勵。其他出席今日典禮的人士包括科大署理副校長(學術)錢大康教授、科大理學院院長鄭紹遠教授、科大物理學系主任沈平教授及物理獎評審委員會成員。
朱校長致詞時恭賀兩位得獎學生,並給予他們一些未來就業的指引。朱校長說:「活著是要不怕冒險,開放自己接受新挑戰。作為一個物理學家,我寄望這小小獎項能為你們增添推動力,在物理界創一番事業。我希望終有一日你們能成為世上出色的偉大科學家。」
兩名得獎同學發表的高水平物理研究報告,一致獲得由科大物理學系教授組成的評審委員會高度讚賞。洪同學的報告是研究「InGaN/GaN量子井發光二極管」,這是一種非常高效能的發光裝置,這項研究對節約能源以及其他光學應用很有幫助。
另一位得獎同學何卓婷的研究是關於「板狀光子晶體內力的分佈」。她的報告指出光子晶體能影響光的方向,光同時間載著能量,根據不同的頻率和板間距,板與板可以相互吸引或排斥。何同學亦同時研究光的流向如何影響物料的結構。
物理獎評審委員會主席及科大物理學系王國彝教授表示今屆參賽同學水準非常高,有些更達到研究生水平。王教授說:「我希望獎項能激發本科生做科研的興趣,及培育更多優秀人才。」
傳媒查詢:
陸錦榮
電話: 2358-6306
電郵: kluk@ust.hk

新聞
科大研究精神分裂症再作突破
科大科研人員在精神分裂症基因研究方面,再作突破,為尋求此症的有效治療及預防方法,開拓廣闊的前景。現時全球每100人之中,便有一人患上此症。
這是科學界首次發現,與精神分裂症有關基因的變異,在人類進化歷程中,獲得「正面選擇」。就人類基因學而言,人類的基因變異時有發生,從而產生新的基因模式,而在「正面選擇」當中,有助於適應環境的基因模式會被大自然選擇並保存下來,因此它們的數量相對於沒有被選擇的基因模式的數量,隨著人類進化一代接一代的增加。
科研小組由科大生物化學系副教授及應用基因組中心主任薜紅博士所領導。在三年前,研究小組發現一個與精神分裂症有關的基因,引起全球矚目。今年小組再度創造科研突破,進一步發現該基因中部分經變異而成的基因模式,獲得「正面選擇」。由此研究結果推論,如果人體內被正面選擇的基因模式較少,會有較高機會患上精神分裂症。
與其他複雜病症如糖尿病及高血壓有關的基因,已被科學家發現同樣是獲得「正面選擇」。科大小組的研究,是科學界中首次發現與精神病有關的基因獲得「正面選擇」的研究。
該研究成果已於著名科學期刊PloS ONE中刊出。
研究小組發現與精神分裂症相關的伽瑪氨基丁酸甲型受體 β2 亞型基因的多態性(即基因變異),獲得「正面選擇」;小組發現該基因新的基因模式,較原始模式更能適應環境,因而獲得正面選擇並保存下來,新的基因模式的數量在現代人群中較古代人為多。而精神分裂症患者群,被正面選擇的基因模式,較正常人為少。
作為甲型伽瑪氨基丁酸受體研究及精神分裂症基因學的專家,薜紅博士認為:「該項科研成果大大加強我們對精神分裂症的病原學的了解。同時,也會引領學界探索及發展預防和治療此病的方法,並利用「正面選擇」的原理,發掘其他與疾病相關的基因。」

新聞
科大教授清理丹麥污染地下水源而獲國際獎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土木工程學系勞敏慈教授,最近在環境工程方面取得突破性研究成果,她以香港科學家的身份,成功改善丹麥一塊土地淤積污染地下水的情況,因此獲頒國際獎項,以表揚她的傑出成就。該項國際獎項自1968年成立迄今,只有三位華人獲此榮譽,勞教授是其中一人。
勞教授為科大土木工程學系副教授,聯同她的前博士研究生和在丹麥的研究合作夥伴,獲美國土木工程師學會頒發 2007 Samuel Arnold Greeley Award,以嘉許勞教授與她的研究小組在環境工程月刊2006年2月號,共同發表的「去除氯化有機物的可滲透反應場的實地監察」研究論文。獎項已於2007年5月15日頒發。
勞教授的突破性研究,成功將丹麥一塊淤積污染地下水的土地除淨,效果令人滿意。她是在實地監察方面,應用「追踪研究」在「可滲透反應場」這門技術上的其中一位先驅。研究結果有助為洞悉地質化學變化和地下水流模式提供更多資料。
談及得獎感受,勞教授說:「獲頒這個國際獎項,我感到十分榮幸。這次研究為香港和丹麥兩地提供一個十分珍貴的學術交流機會。」
勞教授的重點學術研究包括污染土地及地下水的修復技術、廢物處理設施和汽油儲存缸的不滲透性水層、平衡和不平衡污染物在飽和土及非飽和土中的遷移,以及廢水的物理和化學處理過程。
勞教授於1992年加盟科大,現時兼任科大環境工程研究生課程副主任。她先後於1990年及1992年取得美國奧斯汀德州大學理學碩士及哲學博士學位。她於2004年獲美國土木工程師學會獲發James R Croes獎章,以表揚她在土木工程學領域的傑出貢獻,該大獎是頒發予這個學術領域科研人員的最高殊榮,勞教授是該奬自1912年成立以來,第一位論文首席作者的華人獲此獎項。勞教授亦是一位傑出的教師,她於2006年獲科大頒發祁敖卓越教學服務獎章,這獎項每年頒發給熱愛教學、盡心盡力啟發和激勵學生的科大模範教師。
傳媒查詢:
陸錦榮
電話:2358 6306
電郵:kluk@ust.hk

新聞
科大畢業生就業前景遼闊 最高月薪達 $67,000
超過99%的香港科技大學(科大)2006年畢業生於去年底前,已經覓得工作、創業或繼續深造,就業情況理想。
根據科大2006年就業調查,去年畢業生的平均總月薪上升至$12,421,較2005年增加8%,當中最高月薪為$67,000。
在1,549位回應調查的畢業生當中,85%已投入全職工作或創業,12.5%選擇繼續深造,只有1.5%從事短期或兼職工作。對比上一年,畢業生全職就業率上升了6%。
科大署理副校長(學術)錢大康教授指出:「 科大畢業生是本港知識型經濟求之若渴的人才。2006年的科大就業調查結果令人鼓舞。畢業生的全職就業率和平均總月薪均錄得可觀增長。其中商界及金融行業更願意以高薪聘請科大的優秀人才。」
就工作性質而言,銀行與金融是本港其中一個最主要行業,共聘請了12%畢業生,升幅為各行業之首。
最多畢業生從事的行業分別是工程(18%)、系統管理及程式編寫(14%)、會計(13%)、市場推廣及銷售(11%)、行政及管理(10%)。
在就業界別方面,商界仍然吸納最多科大畢業生(69%),其次為製造及工業界(14%)、教育界(10%)、政府(3%)及建造業(3%)。
錢教授補充說:「 除了訓練學生專業技能外,科大會繼續提供全面的學生增值項目,包括實習和海外交流活動,使畢業生有更美好的出路。」
193位畢業生選擇繼續深造,比率由17%降至13%,顯示更多畢業生畢業後即投身就業市場,貢獻社會。
傳媒查詢:
陸錦榮
電話: 2358-6306
電郵: kluk@ust.hk
黃慧婷
電話: 2358-6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