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及香港科大故事
2014

新聞
香港科技大學與香港玩具業界合辦「我的玩具設計比賽2014-15」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工業工程及物流管理學系與香港玩具協會及香港玩具廠商會有限公司合辦「我的玩具設計比賽2014-15」,希望藉此培育學生創意,發掘優秀設計人才,支持本土玩具工業。
科大一直致力推動創業和創新,於2012年首辦「我的玩具設計比賽」,推動業界發展、發掘傑出人才,比賽結合工程專業及創意設計。鑑於上屆反應熱烈,今年第二屆更聯同業界合辦比賽,並加設「智能產品應用程式」類別,鼓勵參賽者結合應用程式及傳統玩具,發揮他們對於玩具設計的創意。今屆比賽亦新增「設計師」組別,讓一眾業內人士或有意投身玩具業的設計師可加深對玩具業的認識,以及透過比賽推動本地創意文化,培育學生、設計師和年青一代的創意。
「我的玩具設計比賽2014-15」啟動禮於今天舉行,出席嘉賓包括香港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蘇錦樑、科大副校長(大學拓展)翁以登博士、科大工業工程及物流管理學系系主任宗福季教授、科大工業工程及物流管理學系副主任耿偉樂教授、香港工業總會副主席郭振華、香港工業總會副主席及香港設計委員會主席嚴志明、香港玩具協會主席湯誠正、香港玩具廠商會有限公司會長張光銘博士及榮譽會長譚裕民等。大會於現場展出上屆入圍決賽及獲獎的玩具作品,而上屆得獎學生亦在場分享參賽心得。
是次比賽歡迎年滿12歲的全日制學生(隊伍或個人名義)及香港設計師(個人名義)參賽,並由即日起至10月31日接受網上報名。比賽強調原創的重要性,在本地玩具廠商、專業團體及青年協會的支持下,參賽者可以一展設計天份與才能;他們更可免費參加在科大舉辦的實習工作坊,並會為晉身決賽者提供師友計劃,屆時不單可獲得相關的專業培訓,還可以親身體驗玩具設計、生產至零售的過程。有關比賽詳情,請參閱「我的玩具設計比賽2014-15」的網頁http://mytoydesign.ust.hk。

新聞
香港科技大學研發聚集誘導發光物料 開拓嶄新應用領域 提升法醫搜證效率及細菌顯影技術
香港科技大學張鑑泉理學教授、中科院院士兼化學系講座教授唐本忠博士的研究團隊,近日成功研發嶄新「聚集誘導發光」(AIE) 物料,不但可用以套取指模,比傳統所用的碳粉技術節省達90%的搜證時間,更可大幅提高指模的質素;新物料亦可用作細菌顯影液,較現今普遍應用於探測細菌活性的物料具更高的準確性及穩定性。
唐本忠教授自2001年發現AIE現象以來,利用該技術開發了一系列用途廣泛的先進功能物料,先後應用於構建高效有機發光二極管、快速癌症檢測系統及環境污染物探測器等範疇,影響深遠。今次的最新發現,成功將AIE物料的應用開拓至法醫搜證及細菌顯影等方面。
現時警方及法醫於犯罪現場套取指紋,主要方法是以碳粉撒在指模上,再以膠紙套取沾上碳粉的指模紋理,由於過程中難免會有碳粉脫落,令指紋影像失真,加上警方需將膠紙上的指模送往實驗室掃瞄存取至數據庫,過程相當需時。
若利用唐教授的AIE熒光物料,指紋無須被轉載,警方只需直接利用智能手機拍下發光的指模影像,透過互聯網與相關數據庫作比對,指紋真確度不但得以大幅提升,驗證的過程亦更為簡易便捷。此外,以往留在屈曲、圓形或不平滑表面而不易被套取的指模,現利用新物料也能被成功擷取。
至於AIE細菌顯影液,較市面一般沿用的碘化丙啶,不論於穩定性或準確度方面都更為優越。傳統的顯影液主要透過將細菌表面染色而顯露其位置,但用者一般需將多餘的顯影液清洗掉,部分細菌可能因而流失。新物料直接滲透細菌的細胞膜令其發光。由於未進入細菌的物料不發光,用者無須抹除多餘顯影劑,準確度不但得以大大提升。這種無毒的物料與細菌結構相結合更大大延長了細菌發光的時間,因而可長時間監測細菌,有益於水文環境、對環境監測、醫療衞生以至食品加工等的監測。
唐本忠教授多年來不斷研究有關AIE的新現象、新過程和新理論,開發其在化學、生物傳感及光電器件等方面的應用,獲獎無數。唐教授利用百餘種不同的熒光物料,擴展應用層面,現在他甚至可將AIE物料注入人體內令細胞染色發光,用以追蹤癌細胞擴散。AIE於2012年被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列為專題,獲撥款3000萬元人民幣進行深入研究。

新聞
科大教授榮登2014年全球最具影響力科學家排行榜
香港科技大學三位教授榮獲湯森路透選為全球最具影響力科學家,以表揚他們的傑出研究成就,並出席了十月十五日舉行的頒獎禮。
三位當選「2014年全球最具影響力科學家」的科大教授為:香港科技大學張鑑泉理學教授、中科院院士兼化學系講座教授唐本忠博士; 機械及航空航天工程學系講座教授、科大能源研究院院長趙天壽教授; 和化學系研究助理教授林榮業博士。
排行榜統計全球學者的文獻數量,得奬的近3,200位科硏人員在2002至2012年間在其領域發表的論文,被引述的次數位列各個領域的首1%。湯森路透指出這些科學家的論文「經常被其他科學家們評為具重要性和實用性」。
唐本忠教授多年來硏究有關「聚集誘導發光」(AIE)的新現象、新過程和新理論,開發其在化學、生物傳感及光電器件等方面的應用; 趙天壽教授在能源工程學享負盛名,在燃料電池、液流電池,和燃料電池中多相能質傳遞與電化學反應動力學的相互作用機理、建立了新的理論框架; 林榮業博士致力於和唐本忠教授一起硏究具有線性,超支化結構及先進功能性質的新型高分子。
科大教授是次獲獎印証科大發展優質學術質研究、以及創造具世界性影響力知識的視野和使命。科大將繼續積極發掘科技與工商管理的新知識,而不只是擔當傳統授課者的角色。

新聞
香港科技大學教授成為全港首位學者獲頒機械工程業界殊榮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機械及航空航天工程學教授及科大先進微系統封裝中心主任李世瑋敎授獲美國機械工程師學會(ASME)選為2014年度「Calvin W Rice Lecture Award」的得獎者,以表揚其對全球機械工程領域發展的貢獻。李敎授是全港首位學者獲頒此業界殊榮,他將於11月在加拿大蒙特利爾舉行的ASME國際機械工程年度大會暨展覧會上發表演說。
「Calvin W Rice Lecture Award」於1934年設立,每年向一位於外地取得卓越成就的講師頒發獎項,旨在加強世界各地工程師之間的交流與認識。李世瑋教授是繼浙江大學前任校長楊衞教授之後第二位來自大中華地區的得獎學者。
成為香港首位得獎學者,李世瑋敎授表示:「獲頒此國際業界殊榮,我深感榮幸。衷心感謝過去一直支持我於全球機械工程領域發展的人士,並期望未來能夠為社會作出更多貢獻。」
作為研究電子及發光二極管(LED)封裝的知名專家,李教授早已預見集成電路(IC)行業由傳統芯片封裝發展成為晶圓級封裝(WLP)的趨勢,將帶動市場對LED晶圓級封裝的需求。有見及此,李教授於2007年起率領其團隊研究先進LED晶圓級封裝技術,以達到高產量及低成本生產的目標。除了專注其研究領域,李教授亦希望借助其所創設的佛山市香港科技大學LED-FPD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的專業研發與技術轉移,將科大研發的LED封裝與生產技術發揚光大至佛山及周邊地區的固態照明產業,促進其開發與商業化,最終提升內地業界的競爭力。
李教授同時兼任香港科技大學霍英東研究院副院長、香港科技大學深圳研究院院長、科大研究開發(深圳)有限公司總經理及佛山市香港科技大學LED-FPD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主任。

新聞
提供藥物研發新機遇
蛋白質是構成人類及宇宙各種生物的主要物質。當中,對生物反應具催化作用的「酶」,大多數均由蛋白質組成。可見,「酶」與我們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
科大高研院─史拔思科研發展實驗室聯合研究小組與其合作夥伴最近發現250個從未被科學家發現其功能的蛋白質。Paul Schimmel教授乃領導此聯合研究團隊的教授,同時為加州及佛羅里達州史拔思科研院的Ernest and Jean Hahn教授及科大高研院訪問教授。這一重大研究已於7月出版的國際權威雜誌《科學》發表。
合著此研究報告的科大高研院資深學人、嘉里理學教授及生命科學部教授張明傑表示:「這一項重要發現不但開闢了一系列生物學新領域,也為進一步研發蛋白質藥物提供新的機遇。」
揭示全新科研領域
經過六年以來深入研究一種名為「氨醯tRNA合成酶」(AARS)的蛋白合成酶,團隊最終發現了250個全新及可能影響幹細胞以至免疫系統功能的AARS剪接變體蛋白,不僅突顯了生命進化過程中蛋白質演化的重要性,同時也為研發蛋白質藥物製劑提供了新的方向。
進一步的研究亦正帶領著團隊發掘新的人體生理學領域,包括幹細胞生物學、免疫反應、血管化和代謝等。
治療疾病新啟示
團隊現正致力深入探討這些AARS剪接變體蛋白的功能,並深信這些蛋白與多種人類疾病相關,開啟了研發新一類蛋白質治療藥劑的新方向,例如廣泛使用的可注射蛋白治療劑,包括生長激素、胰島素、促進紅細胞生長素及刺激骨髓生長素等。

新聞
汲取靈感,致力於推動環保
科大的「EnerBy」隊伍在全球商業案例挑戰賽「Go Green in the City 2014」榮獲冠軍。該項比賽由能源管理企業施耐德電氣舉辦,在2014年6月17日至21日於巴黎舉行。
科大環境管理及科技理學士課程的兩名學生陳晉登和李文琪組成的隊伍奪得冠軍。他們憑藉商業方案Energy Forecast Program,成功擊敗10,000 多名來自全球各地的學生。該商業案例結合智能插頭,透過流動應用程式進行智能電錶測量。
他們的創新意念是一個預繳電費的流動應用程式,協助用戶更具效率地監察和管理用電情況。
陳晉登表示用戶可一次過預繳一筆電費,並容許查閱尚未使用的餘額。他亦建議電力公司推出優惠方案,讓用戶可就預期用電量先繳付下月的電費。若實際用電量超出預期限額,多出的電量則以標準電費計算。
2010年會考十優生陳晉登對環境議題深感興趣,這源於電影《絕望真相》(An Inconvenient Truth)的啟發。該紀錄片提升公眾對全球暖化的關注,加深各地人士對氣候變化的警覺,以及為環保運動重新注入動力。
請按此獲取更多資訊。 (只提供英文版本)。

新聞
My life in the EVMT family
Jasmine Lee
BSc in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nd Technology
I feel very thankful to be part of the EVMT family. EVMT, or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nd Technology, is a new program under the Interdisciplinary Program Office. Three years ago, I entered the program fuelled by a passion to learn to tackle environmental issues through new approaches, such as green business, education and environmental policies. Out of all the programs at HKUST, EVMT is probably the one that enrolls the fewest number of students a year; because of that, we were closely knit – like a family.

新聞
The Ride Sharing Program
BAI, Site
Dual Degree Program,
BEng in Industrial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Management and
BBA in General Business Management (IEGBM)
The idea of the Ride Sharing Program came to me a year ago. A UST resident and I were talking about the lengthy queues for public transport from campus; often, students are frustrated by the long wait for buses leaving UST, especially during peak hours, while professors and staff drive nearly empty cars out of campus each day. Then it dawned on us – what if UST drivers opened up their rides to other community members? This would alleviate the high demand for public transport while reducing the amount of energy consumed by private cars, making our community more sustain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