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及香港科大故事

Filters

2016

新聞
在校, 可持續性, 校園生活
Getting to Know the Green Team---Ansh NASTA
Interview of Ansh NASTA, Green Team member
新聞
獎項, 神經科學
香港科技大學理學院院長葉玉如教授獲選美國藝術與科學院外籍榮譽院士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理學院院長、晨興生命科學教授及分子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葉玉如教授獲選為美國藝術與科學院外籍榮譽院士。 美國藝術與科學院是美國歷史最悠久的院士機構之一,也是一個重要的獨立政策研究中心。現有4,600多位院士及600多位外籍榮譽院士,均為世界各地的傑出學者、科學家、作家、藝術家,以及政商要人。多位著名的成員都是歷史上顯赫人物,包括首任美國總統喬治·華盛頓、美國科學家與政治家班傑明·富蘭克林、英國科學家查爾斯·達爾文、以及著名物理學家艾爾伯特、愛因斯坦等。各院士憑藉廣博的知識,肩負學院的使命,通過研究、出版物和會議,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 葉教授是2016年增選的37名外籍榮譽院士之一。她是國際知名的分子神經科學專家,在神經系統發育和功能的研究,以及阿爾茲海默症等神經退化性疾病藥物的研發等方面享譽盛名。葉教授目前持有41項專利,在頂尖國際學術期刊發表逾260篇論文和綜述,著作被引用超過17,600次。 葉教授表示:「獲選入這個備受尊崇的組織,與多位對社會有重大影響的賢達共事,我深感榮幸。我期待與他們攜手合作,協助宣揚學院的使命。」 葉教授屢獲殊榮,早前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世界科學院院士,以及最近獲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和港科院創院院士。她於2004年獲歐萊雅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傑出女科學家成就獎,成為生命科學領域首位得獎的中國人,並於2003年及2011年兩度獲頒中國國家自然科學獎,以及於2011年獲法國政府頒授「國家榮譽騎士勳章」。 美國藝術與科學院成立於1780年,匯聚各國在藝術、學術、商業和政府等不同界別的領袖,應對全球面臨的種種挑戰。學院通過研究、出版物和項目,向政府、學術界以及私營機構的決策者,提供權威而中肯的政策建議。學院的工作是由獲選成員推動開展。他們在各自的領域和學科都是領軍人物,當中包括250多位諾貝爾獎得主和60多位普立茲獎獲獎者。 傳媒查詢:
新聞
科學, 教育
香港科技大學主辦香港首個亞洲物理奧林匹克
適逢香港科技大學(科大)創校25周年,科大主辦亞洲區物理學學界年度盛事──第十七屆亞洲物理奧林匹克(Asian Physics Olympiad, APhO),這是首次由香港主辦的亞洲物理奧林匹克,亦是歷屆最大規模。亞洲物理奧林匹克是為亞洲高中學生而設的年度國際物理學比賽,以國際物理奧林匹克(International Physics Olympiad, IPhO)為藍本,旨在推展青少年的物理學教育,加強亞洲區物理學家的交流與合作,以及培育和啟發在物理學方面具優秀潛質的青少年。在今屆亞洲物理奧林匹克,每個亞洲國家或地區可派出一隊由8位中學生組成的參賽隊伍,接受物理學難題的挑戰;而香港今年是主辦城市,可派出兩隊中學生參賽。今屆的試題由科大的學者擬訂,參賽者會分別參加理論及實驗考試。科大致力培育科技人才,歷年來曾多次應香港資優教育學苑委託,為代表香港參加亞洲及國際物理奧林匹克的中學生舉辦一系列的物理培訓課程,至今培育了共73名亞洲及國際物理奧林匹克的金、銀及銅牌得主。今年約有200名來自26個亞洲國家或地區的中學生參賽,是自2000年首屆於印尼舉行的比賽以來規模最大。今屆亞洲物理奧林匹克獲得創新科技署及田家炳基金會等機構慷慨資助。第十七屆亞洲物理奧林匹克於今天舉行開幕儀式,主禮嘉賓包括亞洲物理奧林匹克2016贊助人羅范椒芬女士、香港特區政府創新科技署署長蔡淑嫻女士、香港特區政府教育局副秘書長陳嘉琪博士、科大校長及亞洲物理奧林匹克2016榮譽主席陳繁昌教授、亞洲物理奧林匹克會長郭龍泉教授、香港資優教育學苑院長吳大琪教授、香港物理學會會長張瑞勤教授,以及港科院院長徐立之教授。科大校長陳繁昌教授表示:「科大有機會舉辦香港首次亞洲物理奧林匹克,並歡迎一群對科學有濃厚興趣的優秀年青人來到科大,我們感到十分欣喜。科大一直致力推動基礎科學的研究及教學,此項盛事是科大創校25周年慶祝活動的重點之一,更是別具意義。我希望比賽能加深區內中學生對物理學的興趣,同時展示香港作為亞洲科技樞紐的一面。」
新聞
心理健康, 校園生活, 教育, 學生發展
Hold On, Put Efforts (HOPE)
"Hold On, Put Efforts" (HOPE) aims at assisting students to relieve examination stress and challenges in a more adaptive and soothing manner.
新聞
研究, 科技, 健康
酣睡入夢非難事
睡眠是維持身心健康的重要一環。睡眠質素受多項因素影響,打鼾是其中之一。打鼾不但有損個人睡眠質素,亦會影響家人與室友的睡眠質素。有見及此,一名本校教授近日發明了自動調節高度的智能枕頭以監察睡眠質素,使人可輕易酣睡入夢。 科大騰訊工程學教授兼計算機科學及工程學系講座教授張黔指出,打鼾可能是患有睡眠窒息症的徵狀。在全球,每日有3,000宗死亡個案與睡眠窒息症有關。 現時,超過九成打鼾者於晚上睡眠時有呼吸問題,並可能發展成睡眠窒息症。睡眠窒息症是睡眠障礙的一種,患者在熟睡時會出現一次或多次呼吸停頓,或呼吸微弱。 憑著張教授研發的便攜型感應儀器,用者只需將其戴上手指,即可監察睡眠狀態,包括快速動眼睡眠(REM)(做夢時的睡眠)、輕度睡眠及深度睡眠等睡眠階段,並可量度其血氧濃度(濃度低反映呼吸次數不足)。若用者呼吸次數不足,儀器便會自動調校枕頭的高低及形狀,從而改變用者睡姿,令其呼吸道恢復暢通。 張教授表示,智能枕頭是非入侵性(non-invasive)的產品,其價格低廉及輕巧便攜,家居或旅行使用皆宜。此外,智能枕頭調節高度時亦不會打擾用者睡眠。 張教授補充,研究團隊邀請廣東省不同醫院約300名初期及中度睡眠窒息症患者作臨床測試,發現患者使用智能枕頭後,血氧量下跌次數由平均每晚25次銳減60%至11次,而血氧量下跌的時間亦由25秒縮短至少達7秒。 張教授於2013年開始與一家深圳公司合作研發這項技術。有關技術正申請中國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認可,預計將於2017年在香港開售。
新聞
大學事務
香港科技大學委任譚嘉因教授為商學院院長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宣佈委任譚嘉因教授為科大工商管理學院(科大商學院) 院長。 譚教授是頂尖的資訊系統學者,專注大數據及電子商貿研究。他深信學術研究需具備挑戰之餘,亦應配合社會的實際需要,因此積極推動大學與商界的合作項目及創業計劃。 譚教授服務科大多年,為其中一位商學院創院教授,多年來一直以創新精神為科大作出貢獻,包括創立著名的環球商業管理課程,以及領導開創全港最具規模的本科生研究計劃。 譚教授表示:「科大商學院多年來為區內提供優質商學教育,成為備受尊崇的國際學府,對能獲委任商學院院長一職,我感到非常榮幸。展望未來,我們將秉承學院多年建立的良好基礎,並積極擴展和發揮科大優勢,加強與校內學系及商界合作,務求為學生提供最優質的教育及學習體驗。」 譚教授於美國普渡大學取得管理資訊系統博士學位。他曾於美國德克薩斯州大學奧斯汀分校商學院任教,於1992年加入科大,2005年擔任資訊、商業統計及營運學系講座教授,1999-2006年出任商學院副院長,以及2002-2005年期間同時兼任資訊與系統管理學系主任。譚教授的新任命於2016年 4月1日起生效,履新前於2007-2016年期間為科大協理副校長及學務長,專責提升科大本科教育水平。 譚教授對科大貢獻良多,當中包括帶領本科課程順利過渡至「三三四」學制、積極推動本科生國際化、舉辦不同活動招收本地及國際學生,以及為學生開拓更多國際交流機會。 譚教授現時擔任多個政府教育小組委員,包括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研究資助局、課程發展議會及教育局自資專上教育委員會。此外,他於2015年獲政府委任為金融科技督導小組成員,就推動香港成為金融科技中心,向政府提供建議。 傳媒查詢: 潘紹忠先生 電話 ﹕(852) 3469 2090 電郵 ﹕johnpoon@ust.hk
新聞
香港科技大學沉痛悼念創校副校長麥法誠先生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 籌備委員會秘書長兼首任行政及總務副校長麥法誠先生於本月十四日在香港辭世,科大仝人對此表示沉痛哀悼。 對於麥法誠先生的離世,科大校長陳繁昌教授表示﹕「麥法誠先生在科大籌備創校期間盡心盡力為大學作出貢獻,亦是大學成立後初期發展的中流砥柱。雖然他與世長辭,但他永遠是科大的摯友。全賴他和大學其他創校成員的不懈努力,科大才擁有今天的成就。我謹代表大學向麥法誠先生的家人致以最深切的慰問。」 麥法誠先生畢業於英國牛津大學,於1962年來港出任政務主任,展開其公務員生涯。1986年,有鑑於社會期望香港成立一所專注科技的大學,當時的港督尤德爵士任命時任運輸司的麥法誠先生擔任科大籌備委員會秘書長。籌備委員會由鍾士元爵士領導,為科大創校規劃細節,鍾爵士其後成為科大首屆校董會主席。 麥法誠先生當年為科大尋覓創校校長肩負重任,代表籌備委員會遠赴三藩市與時任三藩市州立大學校長兼著名理論物理學家吳家瑋教授會面,邀請他加入籌備委員會。吳教授其後於1987年11月正式成為科大創校校長。 科大籌備委員會的工作於1988年告一段落,新成立的大學校董會任命麥法誠先生為行政及總務副校長,他亦為校董會成員,至1995年退任。 傳媒查詢: 魯桂欣 電話﹕2358 6317 電郵﹕sherryno@ust.hk   談家誠 電話﹕2358 8556 電郵﹕johnnytam@ust.hk  
新聞
神經科學, 研究, 科學
New Discovery Gives Hope for Central Nervous System Repair
HKUST scientists along with colleagues from the Institute of Neuroscience in Shanghai and Sun Yat-Sen University in Guangzhou have discovered a strategy for repairing injured neurons through the regeneration of axons, a normally rare occurrence. This raises the exciting possibility of reversing injuries to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ed by Dr. Kai Liu, Assistant Professor at HKUST’s Division of Life Science, the team recently demonstrated that damaged optic nerves that transmit visual information from neurons in the eye to other neurons in brain could regenerate when treated with either an optical or a chemical stimulant. In mouse experiments they achieved this through the overexpression of both the light-sensing molecule melanopsin and that of Designer Receptor Exclusively Activated by Designer Drugs (DREADD), a tool normally used to enhance neuronal activ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