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及香港科大故事
2018
新聞
EVMT Student was Crowned the Hong Kong District's National Winner of the James Dyson Award 2017
Lilian TSANG, Year 4 student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 Technology Program, was crowned the Hong Kong District's National Winner of the James Dyson Award 2017 with a product to monitors children's real-time body temperatures.
新聞
科大研究人員證實微塑料對海洋生物 成長與發展無可挽回的負面影響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研究人員最近發現,若海水中含有高濃度的微膠粒,兩種海洋無脊椎動物﹕具有抗污性的船螺和受商業捕撈的多毛蟲(一種負責生態系統營養循環的常見魚餌),其生長及發展將受到無可挽回的不良影響。
由科大生命科學部助理教授陳潔瑜領導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團隊,首次發現微膠粒對頑強如來自北美的入侵性物種,都有負面影響。許多健康美容或家用產品中都含有微膠粒,這些微膠粒不單止影響鮑魚及生蠔等高檔次可食用海洋生物,對頑強的物種如入侵性船螺,也會造成破壞。研究發現,若入侵性船螺的幼體在含高濃度微膠粒的環境下成長,即使之後從其周遭環境移除微膠粒,這些海洋動物亦無法回復正常的生長速度。
陳教授表示:「研究顯示高濃度的微膠粒對船螺有著長遠而無可挽回的不良影響。不過,在與香港水域相似的較低濃度下,微塑料對船螺的生理並沒影響,反映其韌性。若船螺較其他本土物種更能抵禦微塑料的污染,那麼這入侵性物種將對本地物種及生態平衡將帶來負面影響。」她續指﹕「儘管這些微小的塑料污染物破壞海洋生態,但在世界各地包括香港,仍有很多個人護理產品採用微膠粒。」
新聞
RESEARCH@HKUST展示科大世界級科研實力
在科大作為頂尖學術機構的25年間,經歷了一段非凡的研究之旅。要了解本校科研最新動向,Research@HKUST 是不容錯過的讀物。
從結構生物學到城市可持續發展,人性化機器人,大數據,顛覆性創新,以至解構中國金融業的神秘面紗,科大在應對全球和社會挑戰方面展示了其研究的廣度。事實上,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最近公佈的研究評審工作報告顯示,科大的學術表現名列榜首,其中70%的研究達「世界領先」(四星)或「國際卓越」(三星)水平。
對剛於2016年慶祝創校25週年的科大而言,能夠由寂寂無名的大學迅速躋身全球頂尖學府,上述成就更是難能可貴。雖然科大的規模不大,教職員及研究生人數分別只有650 名和5,000名,但憑藉對科研的願景、承諾、遠見及齊心協力,孕育師生的好奇心,激發他們的探索和創新精神,科大才能建立今天的影響力及聲譽。
科大的研究領域與其五大策略焦點(數據科學、機械人及自動化系統、可持續發展、設計及創業、公共政策)一致,涵蓋科學、工程、工商管理、人文與社會科學,以及其他具深遠影響的議題。最新一期的Research@HKUST,收錄科大於不同學術範疇的科研成果,亦新增了有關科技進步衍生大學初創企業的專題環節。
閱覽 Research@HKUST 2017 的完整版本。
閱覽 Research@HKUST 2016 的完整版本
新聞
Picture Perfect Balance for Student Life(只供英文版本)
Three budding photographers balance studies with their love of documenting life.Life at HKUST involves juggling studies with work, and for three students, being on campus offers the chance to do that. ” To me, photography is about using scientific equipment and knowledge to capture an object and expressing it with an artistic soul. In other words, photography is literally a combination between science and arts,” says Joe Traipattanakul (Mechanical & Aerospace Engineering, PhD, Year 4).Work life balance is something that Aaron Gao (Electronic & Computer Engineering, PhD, Year 4) values deeply. “It is a great pleasure to help my friends who need some portrait photos for graduation or capturing their memorable university life moments,” he says.
新聞
科大研究人員開發香港首個創新融合定位技術 塑造智慧城市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研究人員最近開發了一項突破性融合技術,能顯著提高室內定位的準確度,實現以位置為本的新型智能定位應用軟件,如室內導航、根據位置的個人化推薦系統、人群分析及人流管理等。由計算機科學及工程學系陳雙幸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開發的技術,是全港首個於移動平台上將Wi-Fi和其他訊號融合的位置傳感軟件,該技術結合Wi-Fi、地磁場、藍牙、視像及加速計的訊號以進行個人定位,在一般環境下,融合定位技術較傳統技術的表現準確三倍,誤差少於2.5米。有關技術目前已在尖沙咀海港城商場投入應用 ;團隊亦於不同醫院及商場(與新世界發展有限公司研究及開發部、電訊盈科企業方案有限公司和領展等合作)進行商業試驗。本身亦為科大創業中心主任的陳教授表示:「目前定位技術通常只從單一源頭獲取訊號,由於各種訊號均有其局限性,定位技術的準確度並不完全令人滿意,應用層面亦較偏狹。為了克服這些問題,我們的技術將不同的訊號融合,結合它們的優勢,大大提升準確度,讓嶄新的定位服務得以出現,推動香港發展成為智慧城市。」此技術亦可與政府早前公布「香港智慧城巿藍圖[1]」中的多功能智慧燈柱試驗計劃產生協同效應。藍圖計劃自2019年起,於街道安裝多功能智慧燈柱,方便收集實時城市數據,以加強城市管理及其他公眾服務。若結合這項融合技術應用,智能燈柱不僅可為遊客及公眾提供即時的定位服務,還可預防某些人士甚或寵物走失,又或協助尋找失踪人口等,締造巨大社會價值。
新聞
科大研究團隊發現愛滋病病毒包膜蛋白的適存度 或有助開發對抗疫苗
由香港科技大學(科大)科研人員領導的一支跨學科國際研究團隊,首次發現一個電腦方程式框架,能分析人類免疫力缺乏病毒(或愛滋病病毒)中一隻關鍵蛋白適宜存活的度數(適存度),或能為未來疫苗的設計鋪路,逼使該致命病毒變異成一種特定的形態,最終令其枯竭死亡。
雖然現今醫學昌明,近日亦陸續出現一些能破壞愛滋病病毒的抗體,但由於這種病毒可通過突變,逃避已知的抗體反應,因此至今仍未發現有效的愛滋病病毒疫苗,而病毒突變的特性,亦令尋找解決方案難上加難。
如今,科大的Matthew McKay教授與雷可業教授,夥拍麻省理工學院的Arup Chakraborty教授和其科研隊員,利用大數據分析,提出一個可行的解決方案。團隊運用一個電腦程式框架,計算組成愛滋病病毒尖刺上一種名為gp160多蛋白的適存度。適存度是從蛋白序列方式推算出來,有關病毒的健康狀況﹕即其正確組裝、複製和傳播感染的能力。掌握病毒的適存度,能為科學家提供重要線索,知悉針對病毒哪一部份的尖刺蛋白,便能逼使它變異成另一種型態,嚴重削弱其健康、複製及繁殖的能力。
McKay教授是科大電子及計算機工程學系兼化學及生物工程學系夏利萊博士副教授﹔雷教授則是電子及計算機工程學系的研究助理教授以及科大高等研究院的青年學人。是次研究成果剛於上月在國際權威科學期刊《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發表。
雷教授表示:「是次研究需要估計的參數接近440萬個。如果沒有運用大數據,根本無法進行這樣的預測。」
新聞
Six-week Mind-refreshing Program: Meditation for Everyday Life - Healing for the Anxious Mind
Mindfulness mediation helps improving concentration, boosting immune system and reducing stress. Mindfulness interventions have been widely practiced on the globe, including Oxford Mindfulness Center and UCLA Mindful Awareness Research Ce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