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及香港科大故事

2021

新聞
研究及科技, 社區參與
科大團隊研發更高效深紫外線LED消毒技術
這款毒衣櫃可於1分鐘內殺滅衣物上99.99%的細菌病毒。
新聞
商業, 溝通, 教與學
心軟還是心硬?網上議價不敗法則
在虛擬談判桌上,溫文有禮的態度能否帶來優勢?
新聞
生命科學, 生物分子化學, 生物學
科大破解人類口腔微生物小分子促進牙菌膜形成的奧秘
由香港科技大學(科大)海洋科學系及生命科學部講座教授錢培元帶領的一支跨學科研究團隊,揭示了人類口腔變形鏈球菌(Streptococcus mutans)釋放出的新型微生物小分子與蛀牙的形成有關,為人類口腔微生物群對健康的影響提供了新的科學證據,推動了未來預防蛀牙的研究。該研究成果已發表在權威前沿科學雜誌Nature Chemical Biology,並獲Nature以亮點研究進行報道。 生物膜(biofilm)是由細菌胞外大分子包裹的細菌群體組成;地球上每一個濕潤的表面都被生物膜所覆蓋。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早期研究表明,超過80%的人類細菌感染是由生物膜引起的。 變形鏈球菌是生存在人類口腔的主要天然菌,它可以形成生物膜和產生有機酸,所以一直被認為是導致蛀牙的主要原因。 蛀牙一向被列為是人類最常見的慢性細菌感染疾病之一,且治療費用昂貴。全球每年用於治療蛀牙的經濟支出高達數十億美元1 。蛀牙的發展是一個複雜的過程,主要依賴於牙齒表面微生物生物膜(又稱為牙菌膜)的形成。雖然變形鏈球菌中與生物膜形成和發展有關的大分子已被廣泛研究,但小分子次生代謝產物在這種細菌生物膜形成中的作用仍未被深入探究。 錢教授的研究團隊致力於運用基因組學、轉錄組學和化學生物學的方法,研究生物膜的訊號分子如何調控微生物及動物間的相互作用。最近,該團隊將生物膜研究拓展到公共衛生領域。
新聞
女性工程學, 女性/性別, 人工智能, 電子及計算機工程學, 職業, 機械人學, 數據科學
馮雁教授:知難而進的女工程師
馮雁教授在人工智能領域遐邇聞名,其貢獻遠超各項科研突破及其創建的智能系統。在科大春風化雨二十四載,馮教授堪稱現代女性模楷。今次這位人工智能專家與一位工程學女生促膝而談,從成長經歷說起,進而以女性角度探討工程學與人生目標。身為工程學本科生,這是我首次與馮教授面對面傾談,得此良機,雖然自覺幸運,但緊張難免。然而,當馮教授步進房間的一刻,我立時給她所展現的熱誠和自信折服,知道必會從她身上獲益良多。我要證明你是錯的馮教授年輕時興趣廣泛,從藝術、商業到科學,皆有涉獵,機械人和科幻小說尤其叫她著迷。成為工程師的志願,早在中學時代已經萌芽。雙親雖然十分支持女兒勇往直前,追尋夢想,但身邊人卻不看好,甚至大潑冷水。馮教授說:「親友告訴我媽,說我雖然聰穎,在很多事情上獨佔鰲頭,但數學成績難與男孩子匹敵。我當時心裡暗想,一定要證明他是錯的;自此以後,我的數學成績總是名列前茅,從未失手。」不看好其工程路的,還有力勸馮教授轉攻醫科的學校輔導員。那時候,對於喜愛科學的女孩,社會普遍認為當醫生便是她們的最好出路。「我跟他們說,我要當工程師,不是醫生!我對生物學沒有興趣,而且我怕血!」馮教授邊說邊笑。「其他人還告訴我工程師之路崎嶇難行,女孩子要爭一席位,更是事倍功半。但我說,我就是非做不可,結果我說到做到!」即使天賦不凡,也總得遇上伯樂才可發光發熱。在學校裡,馮教授幸運地遇上一位熱心的實驗室技術員,為她打開通往工程學殿堂的大門,就像大熱電視劇集《后翼棄兵》的女主角,受校工啟蒙終成國際象棋巨匠。她回憶說:「我就讀女子中學,在眾多學生興趣小組中,唯獨沒有工程學會!幸好遇上這位實驗室技術員,願意在課餘時間充當我和幾個女孩子的導師,傳授工程學和電腦編程知識。我甚至成立電子學會 — 雖然會員只有自己一人!」
新聞
李德富教授獲選美國國家工程院國際院士
李德富教授獲選美國國家工程院國際院士,是工程界的最高專業榮譽之一。
新聞
化學生物工程, 生命科學, STEM教育
接種疫苗前不能不讀的資訊!
接種疫苗前不能不讀的資訊!
新聞
教育, 工商管理碩士
科大為亞洲區專業人士推出本港首個國際工商管理碩士數碼課程
英國《金融時報》全球25個頂尖工商管理碩士課程當中,科大工商管理碩士是亞洲第一個率先採用彈性網上學習模式的課程。
新聞
海洋科學, 海洋生物, 研究, 生物學
科大首次破解深海海底熱泉神盾螺共生體基因組
神盾螺 (圖片來源﹕陳充博士) 由香港科技大學海洋科學系系主任及講座教授暨捷成David von Hansemann 理學教授錢培元領導的研究團隊,於《自然· 通訊》期刊發表了有關海底熱泉一種無脊椎動物—神盾螺共生體運作機制的最新研究成果。 該研究不僅發現神盾螺食道腺(消化系統)中同時存在硫氧化細菌和甲烷氧化細菌兩種共生菌,更首次破解這兩種共生菌及宿主神盾螺的基因組,揭示了共生體利用化學能量生產營養物質的過程以及適應極端環境的分子機制,為地球生命的起源提供了新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