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稿及香港科大故事

2019

新聞
計算機科學, 創新
Let's Play it Smart on Computer Interfaces (只提供英文版本)
Brain-machine interface - or the technology to synergize the brain with an external device so the latter can carry out orders, has been frequently featured in sci-fi movies as futuristic fantasy.
新聞
獎項, 土木及環境工程, 共同核心
以土木工程思維解決現實問題
去年,香港有港珠澳大橋及廣深港高速鐵路香港段兩項超大型基建落成,另外六個項目則在施工階段。無論公路或鐵路,公共服務一般少不了土木工程師的參與,但土木工程學與市民生常日活的密切關係,卻或許非修讀其他學科的學生所能盡知。 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的胡惟忠教授深知,不僅要將知識傳授給對土木工程學一無所知的年輕學子,更須盡力協助學生培養批判性思考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自胡教授於2016年初接掌「土木工程與現代社會」課程後,這項「共同核心課程」已躍升為科大最實用、最受學生歡迎的課程之一。不論修讀甚麼本科,同學都可以從中了解如何透過土本工程解決香港的迫切問題。
新聞
環境保護, 可持續性
HK Set for Worst of It Amid Climate Change (只提供英文版本)
This month, we experienced the hottest day of the year as temperatures in Hong Kong reached 35.1 degrees Celsius. Countries across western Europe also struggled in record-breaking temperatures recently, with France hit the worst at 45.9 degrees in June.
新聞稿
金融科技, 研究, 教與學
香港科技大學推出跨學院金融科技理學碩士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工商管理學院、工學院和理學院攜手合作,共同推出香港首個跨學科金融科技理學碩士課程。 科大金融科技理學碩士課程分為一年全日制和兩年兼讀制,旨在為金融科技行業引入人才。課程將透過三所學院多位教授的多元化專業知識,為學生提供與流行金融科技及其工程和金融原理相關的基本知識和技能,從而提升學生在多領域及日漸蓬勃的金融科技領域中的市場競爭力。第一屆學生由60位主要具有金融和科技背景的專業人士組成。
新聞稿
創業, 新興小型企業, 創新, 研究及科技
科大設立創業基金 支持初創企業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 設立「香港科技大學創業基金」 (下稱基金),為科大初創企業,尤其對處於早期發展階段的初創公司提供支持。基金亦期望推廣校內創業精神、促進知識轉移,為社會及經濟帶來正面影響。 科大最初會向基金注資五千萬港元,於未來五年投資大學的初創企業;用以支持創業與創新科技的捐款,也可投入到此基金。獲選的公司可獲投資金額最多為二百萬港元,以作為支持研發、業務及市場拓展方面等活動。具備創新技術及/或商業模式的初創企業,會獲優先考慮。
新聞
先進材料, 突破
香港科技大學科研團隊用超冷原子解密三維拓撲材料
複雜的拓撲材料,尤其是具有不同內部和表面性質的材料,使得量子計算免於噪聲干擾而更加健壯,近年來成為工業和學術界研究焦點。目前的量子計算機仍然脆弱,提高量子信息抗噪性是重要的研究方向。在噪聲下保持功能容錯量子計算的需求,促使了對於複雜拓撲材料的探索。 香港科技大學物理系的曹圭鵬教授與北京大學物理系的劉雄軍教授合作首次實現三維拓撲材料。此材料由超冷原子構成,製備在接近絕對零度的億分之三度。它為研究新型拓撲材料,甚至那些固體中無法製備的材料提供了途徑。這些利用超冷原子實現的新型人工合成材料使得物理學家可以去研究非凡的物質態,進而研發新型量子器件。
新聞稿
生物學, 研究
李嘉誠基金會捐資5億港元予香港科技大學 創香港首個「合成生物學研究院」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宣佈,昨日獲李嘉誠基金會捐資5億港元,創立香港首個聚焦「合成生物科技」的高水平研究平台,將命名為「李嘉誠合成生物學研究院」(研究院)。新學術及科研大樓提供最前沿的設備,雲集世界級學者,致力推動香港成為全球合成生物科技先驅。合成生物學是未來經濟發展核心,利用基因學和相關領域的大規模數據,探索生物學和非生物學科之間相互交流的新途徑,結合物理學,計算機科學,數學,化學和工程學計算和設計、編寫或修改微生物基因組建,令其能夠像機器般自如操作,以應對和解決生命科學中的複雜問題和挑戰。 為什麼我們需要合成生物學?
新聞
經濟學
Manufacturing Bias Disservice to Future (只提供英文版本)
The United States maintains it has the upper hand being the bigger "buyer" in the relationship, while the Chinese argue the goods of lower costs it exports are doing a big favor to US consumers, who would ultimately suffer if the costs of such goods continue to rise because of tariff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