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及香港科大故事

2019

新聞
教與學, 人文社科, 社會科學
認識社會學的治療價值
上過社會科學部谷志良教授的課,都知道在課室內關掉和收起一切電子產品是金科玉律 — 縱然使用手提或平板電腦抄錄筆記,也在禁止之列。對此,谷教授有其獨特見解:互聯網雖然是教師的重要教學資源,但手提電子通訊產品可嚴重干擾課堂學習。學生最初或許對此心生抗拒,但卻鮮有投訴。這是因為谷教授在堂上安排了大量意見調查、問答比賽、模擬、討論等具互動性的學習活動,同樣地引人入勝,讓同學全情投入課堂。 雖然規矩森嚴,但這位社會科學教育副教授卻是科大最受學生敬愛的老師之一。其「從做中學」的教學理念,結合「反轉教室」授課模式,深受同學歡迎。舉例說,他會要求同學監察自己的消費習慣,看看一個家庭能否倚賴最低工資過活,或透過分析傳媒及社交媒體瞭解性別歧視問題,此舉有助同學藉著閱讀或親身經歷對社會議題產生概念。 正是對春風化雨的熱誠,以及在持續改良和革新授課方法上的貢獻,使谷教授獲頒本年度科大「祁敖卓越教學服務獎章」。此獎每年都會頒發予一位長期盡心教學、矢志追求卓越、循循善誘、啟導後學和激勵他人持續向前的傑出教員。 谷教授熱愛社會學,大概很難想像他當年在英國杜倫大學修業之初,其實極之討厭這個學科。少年時期的他滿腔理想,立志成為社工,修讀社會學,就是相信這學位有助自己圓夢,豈知事與願違。他憶述:「社會學最初給我的印象,就是非常抽象,只談理論,流於意識形態。」直至發現社會學以人為本的一面,尤其是民族誌,他才開始懂得欣賞這學科的實用價值。谷教授其後負笈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取得社會學碩士及博士學位,自此投身社會學的教學工作。 谷教授1992年首次加入科大,其後一度外闖增廣見聞。他於2008年回歸科大,致力優化社會科學課程,使之更貼近學生的個人生活。他說:「相對教授社會科學作為一門技巧,我更關心其治療價值。」 谷教授直言,學生與普通人一樣,令他們擔憂和不安的事情多不勝數:學業成績、工作、金錢、家庭、友情。 他集中教導同學「從大局著眼」,並「注意自己的行為怎樣影響他人」。他解釋:「對社會學有認識的人,明白自己的行為和決定都受到歷史、習俗、群體和社會形勢左右。人的選擇有限,人性更有軟弱的一面,我們需要在缺乏完整信息的情況下行事。社會學不但幫助我們了解自己,也讓我們培養同理心。」
新聞
環境化學, 空氣, 大氣科學, 化學
科大研究團隊解開氮氧化物與大氣中硫酸鹽間關係之謎 為改善霧霾污染帶來新希望
由香港科技大學(科大)領導的一支科研團隊,近日首次揭示氮氧化物(NOx)如何影響大氣中硫酸鹽的多寡,以及其與霧霾形成的關係,為解決空氣污染的政策制訂者提供新見解。 由污濁濃霧所帶來的低能見度、高濕度以及高濃度PM2.5懸浮粒子的現象,一直對包括中國內地在內的大城市造成困擾。而在各種直徑小於2.5微米(PM2.5)的污染物中,由二氧化硫(SO2)在大氣中氧化而產生的硫酸鹽,是霧霾成因中最普遍的成分之一。 雖然科學界早已知曉二氧化硫與硫酸鹽之間的反應物-產物關係,但形成過程中所涉及的氧化劑及氧化過程非常複雜多樣化,特別是氮氧化物在這過程中扮演的角色,一直沒有一個清晰的理解。有別於直接由汽車廢氣以及燃燒如煤、柴油和天然氣等化石燃料而產生的氮氧化物,硫酸鹽並非直接由污染源頭排放,因而令希望控制它的研究人員及政府官員感到頭痛。今次研究乃科學家首次系統闡述氮氧化物如何於不同情況下,透過氧化過程影響製造硫酸鹽的一連串化學反應。 由科大化學系兼環境及可持續發展學部教授郁建珍領導的研究團隊,與加州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合作,發現了氮氧化物在三種不同的化學環境中以不同機制影響硫酸鹽的形成。在低濃度氮氧化物環境中,氮氧化物催化氧化劑的形成,促進硫酸鹽的形成;在霧霾籠罩時所出現超高濃度氮氧化物的環境中,溶於霧滴中的氮氧化物直接作為氧化劑,也促進硫酸鹽的形成。惟在中高濃度氮氧化物的環境中,由於二氧化氮(氮氧化物家族的一員)消耗了羥基自由基,令其不能有效地氧化二氧化硫,繼而抑制硫酸鹽的產生。 研究結果顯示,要在高污染的霧霾條件下減少硫酸鹽的形成,必須同時控制二氧化硫與氮氧化物的排放,但是,當氮氧化物排放達至中高量時,由於大氣中的二氧化氮會抑制促進硫酸鹽形成的羥基自由基,減排氮氧化物反而會導致空氣硫酸鹽增加。
新聞
學生發展及聯繫, 學生大使, 國際
越洋萬里拓闊視野
科大一直致力吸納世界各地的學生,以推動校園多元發展及國際化;而為了進一步擴大非本地生組合,大學在2018推出了「海外中學訪問團計劃」,讓中亞及中東的高中輔導老師深切認識科大為當地學生所提供的升學機會。該計劃在2019年三月再接再厲,讓逾30名來自九個西歐國家的高中輔導老師參與。兩位分別來自哈薩克和土耳其的科大學生,就和我們暢談來港升學的由來和感受。 祖籍哈薩克的生物科技及商學理學士四年級生 Kamila ABDRASSILOVA,見證了越來越多同鄉入讀科大的趨勢 – 她回想抵埗之初,全校的哈薩克學生只有七人,相對今天的14人,四年間增長高達一倍。 選擇大學時,Kamila不諱言下了一番功夫。她除了特別重視大學的學術和畢業生就業能力排名,申請獎學金的機會,以及學生組合多元化與否,也是關鍵因素。科大畢業生的就業能力是大中華之冠,排名接近哈佛與哥倫比亞大學,而且實習及交流機會充足。身為IB國際文憑畢業生,Kamila 取得的獎學金足以全數支付學費及生活開銷。衡量種種有利因素後,她很快已立定主意,選擇這家力求創新的年輕大學。 然而,事情往往並非一帆風順。她回憶抵港後不久的情況:「初到香港,很掛念家人,也擔心家鄉的政局。幸好大學的學生輔導中心提供免費支援,對我幫助很大。」 開放的環境,想法近似的人,讓這個在阿拉木圖土生土長的女孩,得以完全融入香港和大學的生活。Kamila積極加入不同學生組織,其中一個就是 「視野無界」 (SIGHT)。她夥拍SIGHT的其他成員,針對現存問題一起構思實際解決方案,過程中提升小妮子的設計思維及其項目管理能力。 在科大修業期間,Kamila還獲得負笈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寶貴機會,汲取知識之餘,也實地認識和感受美國文化。另外,她也在香港匯豐銀行總部的銀行增長及創新部門完成實習。一連串難得經歷,助她建立全球視野此一重要職業技能,有利日後的事業發展。 種種機會讓Kamila不斷進步,她亦很快成為科大的忠實支持者,身體力行參與組織和帶領代表團回到自己的家鄉,宣傳科大。 
新聞
海洋科學, 研究, 生態與環境, 環境保護
科大研究團隊揭示內波能助調節珊瑚礁的熱白化
由香港科技大學(科大)領導的一個國際研究團隊,近日證明了海洋內波(海裡的波浪)的冷卻功能可為珊瑚礁營造一個抗熱環境,或有助防止和更準確預測珊瑚白化。 世界各地的珊瑚礁正遭受由氣候變化和包括厄爾尼諾等極端氣候所引起的泛熱帶白化現象威脅,但是,白化模式很難預測,在較深的水域尤甚。現時,大部分白化預測都是基於由衛星收集得來的海水溫度數據作表面評估。雖然這些數據對了解大規模及偏遠地區的白化狀況很重要,但它們只反映了海洋表面的溫度以及相對大面積的溫度平均值。 科大海洋科學系助理教授Alex Wyatt,聯同來自東京大學、聖地牙哥加州大學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美國地質調查局,以及佛羅里達理工學院的科學家組成研究團隊,就內波對太平洋西面、中部及東面珊瑚礁的溫度影響進行了定量分析。團隊花了數年時間,在日本、法屬波利尼西亞和巴拿馬不同海深的珊瑚礁位點量度溫度,並記錄了在2015年和2016年因厄爾尼諾現象發生的加熱事件。 該團隊透過自行研發的新型過濾方法,從溫度記錄中擷取內波訊號,以比較有內波及無內波海域的加熱情況。結果顯示,內波的出現有助減少該海區的酷熱情況,如在2015-2016年厄爾尼諾現象期間,內波的出現便將加熱程度減輕了88%;一些本可導致全數珊瑚死亡的嚴重加熱地區,因內波的出現而將加熱量降低了約36%至50%,有些地區甚至完全避免了加熱情況的發生。 研究還發現,天然內波的降溫能力會隨水深而上升。在水深8至10米的淺水處,內波將熱量減少了20%至41%;而在水深30至40米的較深水處,則減少了54%至88%,反映內波是一種能減輕珊瑚白化的重要過程。相反,在欠缺內波、或因氣候變化而令內波頻率和強度下降的地方,珊瑚礁的受熱威脅愈趨嚴重。 Wyatt教授指研究結果顯示,人類可透過創新方法保育當地的珊瑚礁﹕「透過主動管理方法,如人工引流至需要特別保護的珊瑚群落,能減少海洋加熱對它們的影響。但人工引流只能提供小範圍或短暫的保護,要長遠解決珊瑚礁的存活問題,解決氣候變化這根本原因實屬不可或缺。」
新聞
獎項及排名, 機械及航空航天工程, 環境工程學: 環境可持續性
趙天壽教授獲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張英燦工程及環境學講座教授、機械及航空航天工程學講座教授兼科大能源研究院院長趙天壽教授獲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令科大中科院院士的數量增至五人。 中國科學院院士為中國於科技研究領域上所頒授的最高學術榮譽。只有在科研方面作出過重大貢獻的科學家方可獲得提名,候選人更必須在其競選的學部中獲得超過三分之二的支持方可入選。在今年新當選的64名院士與20名外籍院士中,趙教授憑籍其於工程熱物理及新能源領域的成就而入選,是本港於技術科學學部中唯一一位當選的院士。 科大校長史維教授祝賀趙天壽教授獲此殊榮,認為趙教授的卓越成就再一次肯定了本港學者在推動科技發展上的貢獻。趙教授對今次當選深感榮幸,並表示將繼續致力推展他於熱質傳遞理論、燃料電池和液流電池方面的研究。 透過融合熱質傳遞和電化學耦合理論的跨學科研究方法,趙教授致力探索電池儲能系統中有關材料與系統結構組合的最佳形式,以實現儲能裝置在性能、壽命和經濟性方面的革命性提升。他最近成功研製了一種突破性的可充放電液體燃料。由於該液體電燃料的儲能系統能隨時隨地將太陽能及風能儲存到可回充的液體電燃料中,並能同時提供穩定電力,其效率因而較目前市面常見的釩液流電池高出兩成,而功率密度更是傳統氫燃料電池的兩倍。 趙教授多年來獲得多項國內及國際級榮譽,包括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兩次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香港科大工程學傑出研究成就獎及裘槎基金會優秀科研者獎。他是美國機械工程師學會(ASME)與英國皇家化學學會(RSC)會士、教育部長江學者講座教授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海外傑出青年學者及基金得主,其發表的論文高達350多篇。 趙教授在天津大學獲得學士及碩士學位,並於美國夏威夷大學馬諾阿分校獲得博士學位。他於1995年起任教於科大,其間不斷獲晉升,至2011年成為機械工程系講座教授。 科大其他中科院院士還包括:大學副校長(研究及發展)兼晨興生命科學教授葉玉如;張鑑泉理學教授兼化學系講座教授唐本忠;嘉里理學教授、生命科學部講座教授張明傑;以及數學系講座教授勵建書。今年入選中科院最年輕院士的孫斌勇博士,亦是勵建書教授在科大的前博士畢業生。
新聞
機械人學, 獎項
Hong Kong's First Winning Humanoid Robots Dancing to K-pop (只提供英文版本)
HKUST became the first Hong Kong team to win in sports dance category of Intelligent Robot Contest in Seoul.
新聞
女性工程學, 計算機科學, 學生發展及聯繫, 研究生
Leveraging Computer Science to Turn Imagination into Reality (只提供英文版本)
Video game enthusiast Wei Lili has turned her childhood interest into cutting-edge research that sets to produce reliable high-quality software for mobile phone users.
新聞
捐款, 環球社區參與, 教育, 環球挑戰, 環球健康科技
香港科技大學獲正愛慈善基金會捐贈港幣四千萬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獲正愛慈善基金會(基金會)捐贈港幣四千萬,讓同學得以運用創新思維與技術,解決世界問題,並在資源匱乏的地區發揮正面影響力。 正愛慈善基金會是一個致力為社會大眾服務的慈善組織,其項目主要支持教育發展及幫助特別是香港與東南亞地區的弱勢社群。基金會的慷慨捐款將用作成立「正愛基金會創意社會服務基金」(基金) 。為感謝基金會對科大的鼎力支持,大學將學術大樓的一翼命名為「正愛慈善基金翼」。 基金會創辦人陳文耀先生及其家族成員於命名典禮上擔任主禮嘉賓,為紀念牌匾揭幕。基金會總監陳子君女士在典禮上表示﹕「科大的學者年輕而具潛力,是協助我們共同實現理想的最佳夥伴。我們希望這個基金可以讓科大學生發揮他們的想像力與專業知識,以破格思維為環球逼切的議題,提出具影響力而又可行的解決方案。」其他主禮嘉賓包括科大校長史維教授及首席副校長倪明選教授。 史維教授表示科大與基金會有著共同的目標,便是希望透過科大在創新、設計思維與科技等方面的優勢,去實現為社會帶來正面影響的期望。他說﹕「我們經常鼓勵學生,以他們的意念和知識去實踐服務市民這個目標,因此這既是一項社會服務,也是一個學習的過程。我由衷感謝基金會,它的慷慨支持是對我們師生的能力和熱誠的一種肯定。」 正愛慈善基金會於2010年成立,創辦人陳文耀先生是已故陳澤富先生的長子。陳澤富先生是酒店業先驅,一手建立跨越亞洲、歐洲和美國的酒店王國,當中包括位於香港的柏寧酒店。基金會自成立以來,一直不遺餘力服務東南亞地區與香港的弱勢社群,除了在柬埔寨興建學校、資助當地學生修讀職業訓練與大學課程外,亦有贊助香港一所為長者提供服務的中醫流動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