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及香港科大故事

2017

新聞
科學
Bringing the Perfect Chemistry to Teaching
Dr Jason Chan of the Chemistry Department is passionate about sharing knowledge with the new generation, but underpinning this obsession is love and respect for chemicals. He might look like an ordinary professor but Dr Jason Chan is a lively spark. The Hong Kong native is in the limelight promoting chemistry on TV shows including TVB’s “Scoop” and “Sidewalk Scientist”. However, he got a start in very humble beginnings, with home experiments in his washroom. “I’m a collector of the elements, and as a high school student I was once making bromine, a very corrosive liquid, for my elements collection and after sealing the liquid into glass ampoules, I found one had not been sealed properly,” he says.
新聞
25 Faces Series – Words from Ms Yvonne Ho
In celebration of our 25th Anniversary, a growing collection of videos was made to feature the remarkable community at HKUST – past and present. “I wish HKUST and believe HKUST will be forever young.” Director of Human Resources Office, Ms Yvonne Ho said.
新聞
學生發展
科大推出首年住宿生活體驗計劃 促進新生適應大學生活 推廣共融文化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於學生宿舍推出全新「首年住宿生活體驗」計劃,旨在讓一年級新生順利過渡和適應大學生活,並透過各項宿舍活動,為新生營造關愛共融的學習環境。 科大一向致力充實同學的大學生活,今次的先導計劃,為約500位新生﹕當中包括約四分一非本地生,提供滿一個學年的住宿安排。入住宿舍期間,他們將獲得「本科生學長導師」的照料。這批高年級學長會安排不同活動,以便宿生們建立友誼,協助新生融入環境。 科大現為所有一年級學生提供最少一個學期的住宿安排,此計劃啟動後,大學將逐步提升新生的入宿比例,期望最終所有新入學的本科生,均獲最少一年大學住宿的機會。 科大學務長Robert Wessling博士表示:「我認為教育並不只限於班房授課,舍堂生活是大學教育的重要一環,它為學生帶來友誼、社交網絡,以及學術與情緒上的支援。我期望新同學透過這體驗計劃,能更容易適應科大的生活,建立長久的友誼,學習珍惜和尊重不同文化,並懂得利用這些不同的觀點與角度,貢獻社群。」 大學已為69位「本科生學長導師」提供培訓,內容涵蓋如何識別情緒問題、領導技巧與個人成長發展等範疇。學長導師來自不同學院及學生組織,每人負責帶領六至八位新生,這些新生組別的結構由校方悉心編配,以確保成員來自不同背景。學長導師會於個人、社交及學業方面,為學弟學妹提供意見,有需要時亦會充當他們與舍堂總監及其他組織的橋樑,為新生排難解紛。舍堂總監由教授出任,負責為宿舍設計專題活動。而這些由學長帶領的新生組別之間,亦會各自組成更大的學習組群,進一步提升同儕間的支援。 一個刊載於《大學生發展期刊》的研究曾指出,學生參與如「首年住宿生活體驗」的計劃後,不論於學生組織及課外活動方面的參與度(約增加15%)、與同儕及教授間的互動(約增加5%至10%),於學術知識上融會貫通的程度,以至情商方面的發展,均較沒有參與此等計劃的留宿學生明顯提高。 科大上周舉辦首個由大學主導的迎新營,為整個計劃揭開序幕。參與者於為期兩天的迎新營中,渡過了愉快的時光。他們透過各種遊戲、校園導賞、交流分享以及其他校外活動﹕包括乘船遊覽及燒烤夜等,互相認識及了解。 有關香港科技大學
新聞
發現, 細胞生物學, 科技, 研究
香港科技大學研發新型顯微鏡 可拍攝活細胞立體影像 開闢細胞生物學研究新時代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一支科研團隊研發出新一代顯微鏡,不但能為活細胞拍出立體影像,並且所拍攝的畫面質素亦更高,大大擴闊了細胞生物學可研究的範圍及提升準確性。 雖然現存的共聚焦顯微鏡也可拍攝出立體生物細胞圖像,但是由於其照射在細胞樣本上的激光,較盛夏的陽光還要強100萬倍,其強烈的曝光量往往破壞細胞的活力,並將之殺死,細胞生物學研究因而一直受到限制。 由科大杜勝望教授及雷明德教授團隊所研發的新型線性貝塞爾光片(LBS)顯微鏡,其光毒性則僅有目前共聚焦顯微鏡的千分之一,從而大大延長了被觀測細胞的壽命,讓科學家得以進行更仔細的觀察。光毒性是一種由光引起的敏感性,可導致分子變化。另外,新顯影技術的速度亦較共聚焦顯微鏡快1,000倍,拍攝出來的畫面因而更為清晰連貫,有助研究人員更準確及有效率地研究蛋白質於細胞中運行的軌跡,了解細胞變異的情況。杜教授是科大物理學系和化學及生物工程學系教授,亦是超分辨率影像中心副主任。雷教授則是科大物理學系榮休教授。 杜教授表示:「新型線性貝塞爾光片(LBS)顯微鏡是一項高精密的科學與工程技術,我們將此技術之操作簡化,讓研究人員不必經過特別培訓,便懂得如何使用。我們的技術突破限制,讓科學家得以接觸細胞底蘊,我期望透過提升研究人員對細胞的理解,能有助他們解開某些疾病的成因與演變。」 為將技術產品化,杜教授、雷教授以及他們的博士生趙騰和趙陸偉共同創立了光原創新科技有限公司。該公司於本年度科大百萬元創業大賽中,贏得創新獎及廣發證券獎。 有關香港科技大學 香港科技大學(www.ust.hk)是國際知名的研究型大學,其科學、工程、商業管理及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均臻達世界一流水平。科大校園國際化,提供全人教育及跨學科研究,培育具國際視野、創業精神及創新思維的優秀人才。科大的研究於香港的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2014研究評審工作」獲得最多「世界領先」評級,亦於最新的《QS》年輕大學排名位列全球第2,而科大的畢業生在2016年度的全球大學就業能力調查排名第13位,位列大中華院校之首。 傳媒查詢:
新聞
本科生
EVMT becoming popular HKUST JUPAS choice for local students
IPO Director Prof King Chow, EVMT Program Co-Director Prof Arthur Lau shared why interdisciplinary BSc in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nd Technology program (EVMT) became the most popular HKUST JUPAS choice for DSE students in recent years. EVMT graduate Johnny Yeung shared his vision in reducing carbon pollution from air travel by promoting local tourism through his website V'air Hong Kong. Another EVMT graduate Chris Ko shared her story of opening a tea store to promote healthy living after her mother's death from cancer.
新聞
導師
"Innovating Today, Imaging Tomorrow" Mentorship Program 2016/17
In line with its commitment to serving the local community, the Interdisciplinary Programs Office joined hands with The Hong Kong Federation of Youth Groups (HKFYG) to launch again the 25th Anniversary event "Innovating Today, Imagining Tomorrow" Mentorship Program in 2016/17. Through interdisciplinary activities and mentoring sessions with faculty, the program aims to broaden local high school students' horizons, and inspire them to unleash their potential and pursue personal goals.
新聞
科學, 工程學, 研究
科大與華大合建研究中心 在生物科技及工程領域開展合作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與權威基因組學研發機構華大將合作設立研究中心,為新一代基因序列及研究工作構建平台,致力開拓具深遠影響的新型醫療診斷和治療方法。 科大校長陳繁昌教授與華大董事長暨聯合創始人汪建教授上周四主持簽約儀式,見證科大副校長(研發及研究生教育)葉玉如教授與華大執行副總裁余德健先生簽署合作諒解備忘錄,以推動聯合研究中心(中心)的成立。中心將致力促進生物科技科學與工程學的互利合作,解決醫療保健、保育及環境等問題,以改善人類生活。 曾發起多項國際研究,包括國際千人基因組計畫的汪建教授表示:「為預防先天缺陷、癌症及多種疾病,我們曾參與或主導各類基因組學研究。未來,我誠邀科大與我們合作,把基礎科研與產業應用相結合,大家一起攜手,緊密合作,改變世界,造福人類。」​ 陳繁昌教授說:「是次合作充份體現華大對科大發展科創的支持,中心將融合雙方研究人員的寶貴經驗和專長。科大一直致力透過官產學研合作,推動香港及深圳的創新科技發展。我期望此合作能有助科大拓展其科研視野、擴闊學術發展範疇,並透過前沿的研究及基因組學的訓練,提升大學於生物科技方面的發展。」 中心將依據雙方的優勢及共同興趣,設立包括醫學成像和高通量測序等研究平台,以拓闊應用遺傳學的研究範圍,並發展新型的治療及診斷技術,特別是針對一些如神經退化等急需臨床治療的疾病。這些平台將為抗衰老生物學、自動化醫學成像及影像分析、針對克隆(clonal)動態研究動態的腫瘤精準醫學、機器學習與醫學輔助診斷,以及海洋基因組學等領域,奠定跨學科研究的基礎。 科大與華大的合作追溯至2011年。2011至2014年間,華大贊助科大的RIPS-HK (Research in Industrial Projects for Students) 工業研究項目,為同學提供暑期研究、實習及國際交流的機會,讓他們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各項問題。 有關香港科技大學
新聞
發現, 生物醫學, 研究
香港科技大學研發嶄新智能水凝膠 有助開拓材料生物學和生物醫療的應用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化學工程及生物工程學系助理教授孫飛的研究團隊,研發出嶄新的全蛋白質感光智能水凝膠,有助開拓未來材料生物學和生物醫療的應用。 水凝膠,在醫療界中亦稱為軟物料,可用作藥物傳送和幹細胞治療等,是生物醫療範疇中最前沿的材料。傳統的水凝膠,一般應用於面膜、隱形眼鏡等,主要是由合成聚合物,或包括動物膠原等生物提取物等物料製成,容易引起過敏反應,而兩種物料均難以提供讓細胞生長及發育所需的複雜生物環境。 孫教授團隊所發明的新型智能水凝膠,不單可盛載生物細胞及組織﹕包括幹細胞等再生醫學的重要元件,其感光特質亦可控制細胞或藥物分子在體內釋放的時間或方式。 為創造這種全新的水凝膠,孫教授的團隊通過基因編碼等手段,於室温下將經過基因改造的蛋白質組裝成分子網絡。整個合成過程完全借助類似發酵的細菌培植方法,而無需任何化學修飾。如此製造出來的水凝膠,成份與人體相近,能盛載活細胞,並有機會減低過敏或人體免疫排斥的反應。而作為藥物的載體,這種感光水凝膠則扮演開關的角色。由於在光照下,水凝膠會由固態轉變為液態,其盛載的藥物便隨即滲入體內,因此藥物可於受控的情況下釋放出來。該團隊採用的是一種新穎的生物材料設計思路,能設計出結構和功能可供精確調控的材料。 此研究成果已發表於2017年6月6日出版的學術期刊《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 孫教授表示:「智能水凝膠的需求日益增加,利用功能蛋白分子的自組裝來合成這類材料,為未來的材料生物學,甚至醫學治療,帶來了巨大的契機。理論上,水凝膠可成為幹細胞的一個有效載體,協助修補受損的器官,這有助於解決器官移植及再生等問題,令病患未來有多一個治療方法。」 有關香港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