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及香港科大故事
2025

新聞
沿海城市氣候韌性全國重點實驗室主任吳宏偉教授榮獲三項國際大獎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副校長(大學拓展)暨土木及環境工程系講座教授吳宏偉教授近日榮獲三項由頂尖機構頒發的殊榮,包括英國特爾福德金獎 、由加拿大土木工程學會頒發的Donald Stanley最佳論文獎 ,以及《計算機與岩土工程》期刊的Scott Sloan 最佳論文獎。這些獎項表彰了吳教授在泥石流體力學、可持續廢物管理和斜坡安全等領域的超卓學術成就。
吳教授在岩土工程及土力學方面是國際知名的學者,其專業研究領域包括非飽和土力學、生態岩土學及泥石流和山泥傾瀉防治。根據2024年史丹佛大學公佈的全球頂尖2%科學家排名,他是唯一一位在地質與測繪工程及土木工程子領域中,躋身「終身科學影響力」排行榜前五名的華人教授,同時也是五人中最年輕的一位。吳宏偉教授日前獲國家科技部委任新近成立的沿海城市氣候韌性全國重點實驗室雙主任之一。
吳宏偉教授表示:「這些榮譽並非是我個人的單獨成就,而是整個團隊協同努力的見證。我有幸共同領銜一所全國重點實驗室,將一如既往,繼續與全球學術界、產業界及政府深化合作,緊密對接國家戰略目標,以全力推動具影響力的科研項目和成果轉化。」
吳教授在岩土工程及土力學領域貢獻卓著,成就斐然。其重要成果包括創立了狀態相關非飽和土力學理論及應用,並根據此理論開發相關的實驗儀器和設備。這些理論與設備已被全球超過 300家科研機構與大學採用,相關理論更成功應用於內地與香港、巴西以及東南亞多國的工程項目上。這些科創成果充分體現了多元協作和跨界融合的重要價值。
此外,為促進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及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挑戰,吳教授近期在其「狀態相關非飽和土力學理論」的基礎上,開創了一門新興交叉學科 - 生態岩土學。其所編著的相關教科書已被內地、香港以及全球多國大學採用,引領學科的發展。這門新的交叉學科理論,將為沿海城市氣候韌性全國重點實驗室奠定了重要的理論基礎和依據。
吳教授在其專業領域屢獲殊榮,最近新榮膺的三項大獎包括:

新聞
香港科大陳飛教授榮獲2025年盧克.霍華德獎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環境及可持續發展學部副主任陳飛教授榮獲國際城市氣候協會(IAUC)頒發的2025年盧克.霍華德獎。陳教授為大中華地區第二位獲此國際殊榮的學者,是次獎項肯定他於城市氣候學領域的領先地位及超卓貢獻。
作為國際大學氣候聯盟頒發的最高殊榮,盧克.霍華德獎每年頒授予在國際城市氣候學領域中表現卓越的學者,以肯定其在研究、教學及服務中的貢獻。IAUC讚揚陳教授在推動城市氣候模型方面的所展現的國際領導力和影響力,當中包括協助制訂政策和開發工具,以保護脆弱地區。
陳教授表示︰「非常感謝國際城市氣候協會給予我的肯定。我與科大的緣份始於2004年的合作項目,合作帶來的啟發超越學術研究層面,更激發我對探索城市化對區域天氣與氣候影響的熱忱。這種協作精神至今仍深深影響著我,當中引發的靈感更持續激勵我在研究上不斷突破,並為我帶來此項殊榮。」
陳飛教授為城市氣候學及氣象研究學知名學者,擁有逾28年經驗,同時在世界氣象組織(WMO)與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等國際機構擔任重要職務。他曾領導多個國際項目,致力開發天氣預測和氣候模型,並建立極端天氣預警系統。目前,由陳教授領導、於世界氣象組織和世界天氣研究計劃(WWRP)下的城市預測項目,聚焦於預測和減輕極端天氣現象,如局部暴雨和熱浪引發熱島效應以及空氣污染所帶來的災害和影響。
陳教授現正與科大環境及可持續發展學部劉啟漢教授、馮志雄教授和石曉明教授,以及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楊嘉川教授合作,領導新一代全球城市天氣預測模型的開發。該模型透過跨學科協作,整合物理科學、社會科學及人工智能技術,致力提升熱帶沿海城市就天氣災害與風險預測的準確性及時間性。今次獲頒2025年盧克.霍華德獎的殊榮,不僅彰顯陳教授在城市氣候學領域的卓越貢獻,更是繼2024年獲選美國地球物理聯合會會士後,對其豐碩學術成就的再度肯定。

新聞
香港科大學者戴希教授問鼎有「中國諾貝爾獎」之稱的2025未來科學大獎
未來科學大獎委員會今日揭曉2025年度獲獎名單。香港科技大學(科大)蒙民偉博士納米科學教授兼物理系講座教授戴希,榮獲2025「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以表彰其於凝聚態物理學及拓撲材料領域的開創性貢獻。
「未來科學大獎」於2016年成立,是中國首個由科學家和企業家共同發起的世界級科學大獎,有「中國諾貝爾獎」之美譽。大獎設有生命科學獎、物質科學獎、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三個獎項,以表揚於這些領域具優秀表現、以及對大中華區有卓越科研貢獻的科學家。單項獎金高達一百萬美元。
戴希教授以量子材料理論研究聞名國際,2010年他與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所長方忠教授一起,通過理論計算預言了在磁性摻雜的拓撲絕緣體薄膜中可以實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三年後,這一預言被另一位未來科學大獎得主——薛其坤教授領導的實驗團隊成功實現,是科學界第一次發現這一重要的物理效應。戴希教授及團隊在2015年首度在固體材料中發現外爾費米子,引起物理學界轟動,並被權威期刊《物理評論》評為創刊125年來49項最具開創性研究之一,屬當中唯一來自中國的工作。2024年,其主力參與的拓樸電子態研究更奪得中國自然科學最高榮譽「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以及「陳嘉庚科學獎數理科學獎」。戴教授與其研究夥伴 ——方忠教授以及上海交通大學李政道研究所副所長丁洪教授,亦一同榮膺是次「未來科學大獎」殊榮。
發揮香港科研力量 開拓基礎研究疆界
戴教授對獲獎表示欣喜:「我由衷感謝評價委員會對我、以及多年來與我並肩作戰的研究團隊成員工作的認可。這份榮譽,是對我們整個團隊不懈努力的最佳回報。我們長期致力從第一原理的角度剖析問題,透過研究實際的材料體系探索事物的本質, 以促進物理理論的學術研究與實驗科學的融合。此次獲獎不但大力推動了拓樸物態研究的發展,更讓中國在這一領域的研究躋身國際最前沿。未來,我期望能繼續發揮香港於學術研究的獨特優勢,爲國家的科技進步貢獻力量。」
2024

新聞
港科大張利民教授:數字孿生預防災害
The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KUST) Professor Limin Zhang, Head and Chair Professor of the Department of Civil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was awarded the inaugural National Engineer Award in January 2024. He was the only scholar from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in the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to receive such a prestigious accola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