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及香港科大故事

2016

新聞
發現, 研究, 太陽能電池, 化學
香港科技大學發現新材料體系 開創有機太陽能電池新時代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的研究團隊近日發現了一個新的材料體系,將有望改寫有機太陽能電池的未來發展。利用該材料造成的有機太陽能電池,能於接近零的電荷分離驅動力下,達到高效及高速的電荷分離。這意味著較環保的有機太陽能電池,可望媲美無機太陽能電池的效能水平。 這項突破性的成果由科大化學系顏河教授領導的團隊發現,並於6月在Nature Energy雜誌上發表。
新聞
阿爾茲海默症, 神經科學, 研究, 科學
「失」與「得」
科大研究團隊與浙江大學和英國格拉斯哥大學研究人員攜手合作,發現白介素33(IL-33)有助減低喪失記憶,以及其他與阿爾茲海默症(AD)症狀相若的認知能力下降。現時全球有4,680萬人患有阿爾茲海默症,病者數目更是有增無減。憑藉這項發現,阿爾茲海默症病者、其照顧者及醫療體系的沉重負擔在不久將來可望紓緩。 阿爾茲海默症主要影響年長人士,病者會喪失記憶、推理和判斷以至活動能力。是項研究團隊由科大理學院院長、分子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晨興生命科學教授葉玉如教授領導。葉教授形容阿爾茲海默症為當今「迫在眉睫的健康威脅」,尤其是在人口急速老化的香港社會。
新聞
大學聯合, 研究
香港科技大學領導科研團隊研究減低香港山泥傾瀉的風險及損壞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率領由不同大學和機構組成,包括工程師、計算機科學家、環境學家及生態學家的跨界別跨學科研究團隊,研究泥石流的流動機理,以減低香港山泥傾瀉的風險與損壞。
新聞
研究, 科技, 健康
酣睡入夢非難事
睡眠是維持身心健康的重要一環。睡眠質素受多項因素影響,打鼾是其中之一。打鼾不但有損個人睡眠質素,亦會影響家人與室友的睡眠質素。有見及此,一名本校教授近日發明了自動調節高度的智能枕頭以監察睡眠質素,使人可輕易酣睡入夢。 科大騰訊工程學教授兼計算機科學及工程學系講座教授張黔指出,打鼾可能是患有睡眠窒息症的徵狀。在全球,每日有3,000宗死亡個案與睡眠窒息症有關。 現時,超過九成打鼾者於晚上睡眠時有呼吸問題,並可能發展成睡眠窒息症。睡眠窒息症是睡眠障礙的一種,患者在熟睡時會出現一次或多次呼吸停頓,或呼吸微弱。
新聞
神經科學, 研究, 科學
New Discovery Gives Hope for Central Nervous System Repair
HKUST scientists along with colleagues from the Institute of Neuroscience in Shanghai and Sun Yat-Sen University in Guangzhou have discovered a strategy for repairing injured neurons through the regeneration of axons, a normally rare occurrence.
新聞
阿爾茲海默症, 發現, 研究, 神經科學
香港科技大學突破性發現 為治療阿爾茲海默症帶來新希望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 的研究團隊發現人體自身的一種蛋白質,有機會發展成為有效治療阿爾茲海默症(AD)的新藥物。 這項突破性的研究由科大理學院院長、分子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晨興生命科學教授葉玉如帶領。她領導的研究小組,與英國格拉斯哥大學的劉富友教授及浙江大學的張寶榮教授合作,發現一種稱為白介素-33 (IL-33) 的蛋白質,能有效改善模擬阿爾茲海默症轉基因小鼠的認知障礙和病理徵狀。是項突破性研究於香港科技大學進行,研究結果剛於本月在國際權威科學期刊《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發表。
新聞
發現, 神經科學, 研究
香港科技大學科學家發現促進神經軸突再生的新方法
中樞神經系統中,神經軸突(Axon)一旦受損,往往會導致永久性喪失功能。如果受損的神經元(Neuron)能夠令神經軸突再生,中樞神經系統的功能有望恢復。香港科技大學(科大)生命科學部助理教授劉凱領導的研究團隊,最近發現一個促進受損神經元的神經軸突再生的嶄新方法,為包括脊髓損傷在內的中樞神經系統修復研究提出一個新方向。這項研究發現已於2016年2月16日刊登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
新聞
獎項及排名, 化學
香港科技大學研發環保有機太陽能電池 發電效率創新紀錄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的研究團隊成功以環保方式,研製出一種高效有機太陽能電池,輸出效率創新紀錄。有關發現已被美國國家再生能源實驗室收錄於「最佳科研電池圖表」。這是首次有香港的研究成果,被收錄於這份記錄全球過去四十年太陽能電池發展史的重要圖表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