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及香港科大故事

2024

新聞
研究, 研究及科技, 物理學
科大團隊提出高頻重力波創新探測方法 助探索宇宙奧秘
由香港科技大學(科大)物理系副教授劉滔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最近提出了一種探測高頻重力波(high-frequency gravitational waves, HFGWs)的突破性方法,只需利用現時正在運作以及未來建造的天文望遠鏡,便可能在行星磁層中有效地探測高頻重力波。這項研究突破有可能大大提高科學家探測高頻重力波的能力,並促進對早期宇宙和劇烈天文事件的研究。 重力波可由早期宇宙的相變、原始黑洞的碰撞,甚至是高溫粒子的輻射和衰變等事件產生,但重力波效應極其微弱,目前只在相對較低的頻段中利用干涉測量被發現。利用重力波探索天文和宇宙學,仍然非常困難,尤其在1000 赫茲以上的高頻段,干涉測量技術的使用也受到極大限制。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劉滔教授帶領及其博士後研究員張晨博士,與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任婧教授合作組成的研究團隊,取得突破性研究結果。研究利用了一個有趣的物理效應,即重力波在磁場中可以轉換為潛在的、可被偵測到的電磁波。若利用行星磁層內的長路徑提高轉換效率,便可產生更多的電磁波訊號。由於這類行星實驗室內信號通量的角分佈廣泛,因此若望遠鏡具有寬視野,探測能力可獲得進一步增強。 這個嶄新概念讓天文望遠鏡化身成重力波訊號的探測器,透過不同天文望遠鏡的合併使用,可以廣泛覆蓋高頻重力波頻率,與天文觀測的電磁波頻率相同(約兆赫茲至10^28赫茲)。這甚至包括很大一部分以前從未探索過的重力波頻段。這項研究對近地軌道衛星探測器,以及木星磁層內正在執行任務的探測器的靈敏度,都進行了初步評估。 這次研究和相關結果已於 3月在《物理評論快報》發表,及後於5月更獲《自然天文學》的重點文章以「以行星大小的實驗室為宇宙學提出新見解(Planet-sized laboratories offer cosmological insights)」為題撰文介紹,強調這項研究對未來研究新型重力波探測技術的重要性。
新聞
科大研究:科學認知和宗教信仰的形成取決於他人的言論而非親身經歷
由香港科技大學(科大)領導的一個國際研究團隊在最近一項研究中發現,人們對科學和宗教的信念主要由他人的話語所塑造,而非由個人的經歷所形成。這項研究將有助於加深公眾理解對氣候變化和疫苗接種等重要社會問題信念形成的過程。 在現代社會,人們普遍更相信科學現象(如氧氣)的存在而非宗教現象(如上帝)的存在,傳統觀點認為這是因為人們認為可以實實在在的體驗到氧氣,而宗教實體則很難被實際觀察到。 由香港科技大學社會科學部研究助理教授馬少聰領導的團隊挑戰了這一傳統觀點。團隊認為,無論是科學認知還是宗教信仰,其主要形成的因素都是由來自他人(如專家或我們周圍的人)的見證或資訊所塑造的,而非個人的親身經驗。 團隊的研究結果强調,他人的言語對人們信仰的形成和對世界的理解具有決定性作用,這與認為親身經驗是形成科學認知的主要因素的觀點恰恰相反。 馬教授說:「雖然個人的親身經歷看似對於我們理解世事有重要影響,但其實我們的理解是深受他人的言語所影響。就像目睹親人患病時,孩子很難自己推測出這是由病毒引致的疾病;相反,他們反而會更相信他人的話,例如父母的教導,以理解其中的因果關係。因此,這一研究成果將有助於找到向公眾傳達科學信息的最有效方式。通過強調科學證據的可信度和共識,有利於更好促進公眾接受科學事實,尤其是在推廣和研究氣候變化等新興科學話題方面。」 她進一步解釋:「這一洞見對於消除誤導、加強公眾對科學問題的理解和支持至關重要,尤其是在應對氣候變化和接種疫苗等問題上。」 研究團隊通過回顧過去幾十年的實證證據,提出了一個新的理論模型,旨在解釋人們為何會相信不可見實體的存在,如科學中的病菌或宗教中的上帝。 是次研究發現,例如即使人們無法用肉眼看到病菌,但仍然相信它們的存在,是因為醫生和科學家告訴人們病菌的存在。同樣,我們推斷人類會因病菌而生病,是通過從他人那裡了解到這一因果關係,而非通過個人觀察認識到這一聯繫。 該模型還論證了信源越可信,認同信息的人越多,人們就越有可能相信它。「如果我們身邊很多人都相信氣候變化是真實的,那麼他們的共識就會加強我們對這些認知的信任度,」馬教授表示。
新聞
科大宣佈委任譚嘉因教授為副校長(行政)
                                   譚嘉因教授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今日宣佈,委任譚嘉因教授接替龐鼎全教授出任副校長(行政),由今年7月1日起生效。 譚教授是全球頂尖學者,服務科大逾三十年,成就斐然。他屬全球頂尖百分之二的資訊系統學者,亦是科大最常被引用的商學教授之一。譚教授早於1992年加入科大,參與工商管理學院創院工作,現任工商管理學院院長兼資訊、商業統計及營運學系講座教授。 他曾任科大多項要職,包括資訊與系統管理學系主任、工商管理學院副院長、協理副校長(學術),和首任本科課程院長及學務長。 譚教授亦積極參與公共服務,在香港政府、本地組織與全球商業教育機構中出任公職,於商界和學界擁有豐富人際網絡。他現為太平洋經濟合作香港委員會主席及香港金融管理局外匯基金諮詢委員會成員。國際方面,譚教授現為世界兩大商學教育資歷認證機構﹕國際管理教育協會和歐洲發展基金會的董事會成員。他亦曾出任教育局課程發展議會主席以及教育統籌委員會委員。 作為下一任科大副校長(行政),譚教授將主要負責籌劃及管理包括人力、財務、校園服務、資訊科技及其他資源等範疇,以及大學整體資源的策略性發展,以確保大學在教研方面得到充分支持。科大經嚴謹的全球招聘程序委任譚教授。
新聞
創業, 青年創業, 創新
科大獨角獸日載譽歸來 展逾百初創企業及發明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今日(5月31日)再度舉辦「獨角獸日」,除一系列交流活動外,更展出逾100間科大成員推動的初創企業及技術,涵蓋電子、人工智能、物料、可持續發展與新能源、生物醫學及健康科技等領域,規模更勝去年。活動吸引超過1,000位嘉賓親臨校園出席,包括6位立法會議員、來自九個駐港總領事館的代表、以及許多商界領袖、政府官員、投資者及持份者。 為配合香港致力發展成為國際創科中心的目標,「獨角獸日」設有研究會、投資者分享、介紹與交流環節,讓科大的初創企業與潛在投資者及各界持份者,探索合作機會,並就創業及知識轉移等範疇交流意見。 活動上,科大與兩所企業孵化平台簽訂了合作協議,包括上海市漕河涇新興技術開發區。該單位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目前有超過14,000間中外企業進駐。在新協議下,科大將於區內興建人工智能教育基地和Co-incubator孵化器,為培訓人才及初創企業提供全面的支持。此計劃將為籌建中的「科大上海產教融合中心」一部分。 另一合作夥伴為沙特阿拉伯創投公司Beta Lab。該公司專注發展深科技領域,將有助科大初創接觸海外市場的關鍵資源及網絡,以進一步拓展全球業務。是次協議亦標誌著繼科大代表團於4月出訪中東後,再度擴展相關的合作關係。 科大亦同時與三間本地知名企業簽署合作備忘錄,包括李錦記集團、南豐生命科技投資及新鴻基公司。他們將探討支持科大剛於4月成立的「紅鳥創新創業基金」,協助科大仍處於早期階段的深科技公司進一步拓展規模。透過這些企業的大力支持,紅鳥基金將進一步鞏固科大作為孵化初創企業基地的實力,持續培育全球最創新、先進和具創造力的企業。
新聞
國際化及環球伙伴
科大於首爾高峰論壇分享三十載發展里程 並與韓國知名機構學府加強交流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致力加強與韓國機構和產業的聯繫。大學高層管理人員於今明兩天出席首爾一個備受矚目的論壇,並與當地頂尖學府和孵化器開展交流,尋求在教育、研究和知識轉移方面的合作機會。 科大校長葉玉如教授是首爾論壇中唯一的香港院校代表,並獲邀發表特別演說。其他參與論壇的嘉賓包括加州理工學院、麻省理工學院等知名學府的人工智能與機械人技術頂尖學者、國際商業機器(IBM)及三星等科技巨擘的領袖,以及不同領域的政策制定者和專家。為期兩天的論壇由首爾經濟日報主辦。 她於論壇一個特別環節中,就大學如何協助社會應對新數碼時代所帶來的挑戰,分享真知灼見,並以科大為例,討論大學培育未來人才的策略,介紹最新的科研創新成果,以及大學如何透過知識轉移加速實驗成果轉化,造福社會。葉教授其後與韓國科學技術信息通信部部長李宗昊教授會面,探討香港與韓國在創新科技領域的潛在合作機會。 此外,科大協理副校長(知識轉移)金信哲博士亦於今早參與了論壇一個專題研討會,與業界專家、研究發展政策倡導者及韓國頂尖大學學者,分析現時全球科技競爭的形勢,以及亞太區域可採取的應對策略。 葉校長與金信哲博士於出席論壇前訪問了延世大學,與大學的高層管理人員會面,並參觀大學醫學研究中心的研究設施。延世大學是一所研究型大學,在醫學、生物化學和工程學等領域上享負盛名,兩校將探討加強在人才培育、聯合研究和創業活動方面的合作機會。 另外,葉教授及金博士亦主持了一場校友聚會,加強與當地科大校友的聯繫。 葉教授表示,是次能與韓國頂尖學府的領袖交流,並跟當地創科界的新知舊雨會面,實屬難能可貴。她認為:「韓國與香港有很多共通點,兩地不但同樣擁有優秀的大學,亦致力推動人工智能和生物科技等領域的卓越研究,以祈成為全球創新科技的領航者。由此可見,兩地大學在促進知識交流及合作方面有很大的發展空間,透過携手合作,我們可望加快區內的創科發展。」
新聞
科大團隊研發可持續及可控界面傳熱策略 提升綠色製冷技術應用效能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工學院的研究團隊成功研發了一種可持續及可控的界面熱傳遞策略,有助提升綠色製冷技術於電子設備、太陽能電池板和建築物等應用中的效能。 面對氣候暖化,全球對製冷技術的需求有增無減,世界各地的科學家一直積極鑽研更有效的節能冷卻技術。與需要消耗能量才能運作的「主動冷卻」系統相比,「被動冷卻」依靠自然過程和建築設計方式來散熱,在不耗能或低耗能的情形下保持舒適的室內溫度。這種環保節能的方式對於實現碳中和目標意義重大,因此引起了研究人員的廣泛興趣。 其中一個新興研究領域是使用金屬有機框架材料進行被動冷卻。金屬有機框架是一種多孔材料,可以吸收空氣中的水氣,用於提升室內空間冷卻應用的能源效率。然而,這些材料中的多孔晶體通常具有較低的熱導率,限制了它的傳熱效率。此外,在被動製冷應用中,這些材料通過吸附水進行製冷,其吸附的水分子進一步降低了其有效熱導率。這種限制令金屬有機框架材料難以透過改變其本徵熱物性以提高其冷卻性能。 為了應對這些困難,全球各地的研究人員將注意力轉向調控多孔晶體與其接觸材料之間的界面熱傳遞。他們利用加工納米結構、表面化學修飾和生長自組裝單分子層等多種界面工程方法,以有效增強界面熱導。然而,合成或製備具有精確原子控制的界面層是一項艱巨的任務,限制了這些方法的潛在應用。 針對這個難題,由科大機械及航空航天工程學系周艷光教授帶領的研究團隊,研發了一種可持續且可控的策略,利用金屬有機框架材料中的水吸附來調控接觸材料與典型多孔晶體之間的界面熱傳遞。通過頻域熱反射測量和分子動力學模擬,他們發現接觸材料與多孔晶體之間的界面熱導由於水分子的吸附,從5.3 MW/m2K提升至37.5 MW/m2K,升幅約7.1倍。同時,他們從其他接觸材料與多孔晶體系統中也觀察到有效的增強效果。
新聞
李桂君教授帶領研究團隊開發消毒現金的新型超快雷射圖案化設備
A research paper titled “Highly Efficient Cash Sterilization with Ultrafast and Flexible Joule-Heating Strategy by Laser Patterning” by Prof. Mitch LI (Assistant Professor, Division of Integrative Systems & Design) and his research team, in collaboration with University of Strathclyde, was recently published on Advanced Materials Interfaces, an interdisciplinary journal focusing on applied surface and interface-related research blending of physics, chemistry, materials science, and life science. 
新聞
大學發展, 物流及供應鏈管理, 商業, 企業管理, 論壇, 論壇及會議
科大與利豐成立供應鏈研究院 應對多變商業環境中的挑戰與機遇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與馮氏集團旗下利豐今天聯合宣布成立香港科技大學利豐供應鏈研究院(研究院),旨在推動全球供應鏈管理的研究與創新商業模式。 研究院結合科大卓越研究實力及利豐於供應鏈管理方面的深厚行業知識,以於大灣區、大中華區、亞洲以至全球的行業發揮影響力,並且協助推展最新財政預算案提出有關香港邁向成為跨國供應鏈管理中心的願景。研究院的工作重點包括供應鏈領域的研究協作、進行產業與政策研究構建商業資訊,以及推展高級管理人員課程及與夥伴合辦的課程,強化人才培訓。 研究院的啟動禮今天舉行,主禮嘉賓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署理財政司司長黃偉綸先生、科大校長葉玉如教授,以及馮氏集團主席馮國經博士及副主席馮國綸博士,在典禮上致辭。緊接啟動禮的研究院創院峰會,主題為「應對全球供應鏈的挑戰與創新」,邀得政府官員、立法會議員、商界領袖、科大顧問委員會及校董會成員、科大夥伴等近150名嘉賓出席,當中包括科大顧問委員會榮譽主席及瑞安集團主席羅康瑞博士。 黃偉綸先生致辭時表示:「在地緣政治局勢越趨緊張下,企業尤其是內地企業, 更加需要藉着推展業務多元化,包括重組供應鏈等,以管理風險。香港具備獨特優勢,有助企業面對這些挑戰。香港科技大學利豐供應鏈研究院的工作,將令香港作為跨國供應鏈管理中心的地位更具吸引力。研究院結合科大的卓越學術和研究基礎,以及利豐集團的環球專業知識和強大財政資源,定必在推動創新和變革上發揮重要作用,為香港、內地及全球發展作出貢獻。」 馮氏集團副主席兼研究院顧問委員會主席馮國綸博士表示:「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加劇以及科技加速變革,擾亂了全球供應鏈,帶來深遠影響——生產商正重新設計製造業供應鏈以提高韌性和敏捷性,零售商則須不斷分散供應市場來降低風險。有鑑於此,我們希望,香港科技大學利豐供應鏈研究院能夠成為全球供應鏈趨勢及相關議題的思想先驅,並透過研究和教學,鼓勵和賦能業內專業人士與企業家,培養新一代商業領袖,助力他們掌控供應鏈,擁抱變化,把握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