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及香港科大故事

2024

新聞
研究, 物理學
科大研究揭示地球深部可能的生命起源
由香港科技大學(科大)物理系和化學系副教授潘鼎帶領的研究團隊,近日在深地條件下C-H-O-N流體中有機分子的非生物合成與穩定性研究中,取得重大進展。研究為生命起源的潛在場所提供了新啟示,成果已發表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美國化學學會期刊》*上。 生命起源是一個引人入勝的科學問題,多年來吸引了眾多研究者的關注,並提出了許多理論,但至今仍未能完全解開這項謎題。早在大約150年前由達爾文首先提出生命可能誕生在一個「溫暖的小池塘」中,到後來被Alexander Oparin和J. B. S. Haldane發展為著名的「原始湯」理論,即無機小分子在原始地球通過反應生成第一批有機化合物,通過進一步的轉化,「湯」中出現了更複雜的有機聚合物,最終產生了生命。1953年,著名的Miller-Urey實驗通過類比原始地球大氣層受閃電的影響對這假設進行了驗證。在眾多學說中,深海熱液噴口的極端壓力及溫度普遍被認為有符合生命起源的條件,但一些研究亦指出,噴口中的高溫可能會迅速降解水溶液中的關鍵生物分子,影響生命的誕生。 潘教授帶領的團隊探索了原始地球更深的內部作為生命起源場所的可能性,應用高效的第一性原理分子動力學模擬(>2.5ns)和自由能計算相結合的計算方法,研究了由NH₃、H₂O、H₂和CO小分子組成的C-H-O-N流體在地球上地幔條件下(10-13 GPa,1000-1400 K)的化學反應。研究結果發現,在無催化劑的情況下,上百種有機物在超臨界流體中生成,當中CN化合物的組成受到壓力和溫度的顯著影響。通過自由能計算,發現壓力和溫度在10 GPa 和1400 K的條件下最有利於C-N化學鍵的形成和保持穩定,即與生命直接相關的分子如甘氨酸、核糖、尿素、類尿嘧啶等都可以在C-H-O-N流體中產生。 潘教授解釋:「與之前認為大型有機分子可能在極端條件下的水溶液中迅速降解的觀點相反,我們的研究表明這些合成的生物分子在C-H-O-N流體中可以穩定存在,這有可能為生命起源的早期階段提供了必要的初始成份。」
新聞
研究, 研究及科技, 商業, 財務工程學及風險管理, 人工智能
科大推出 InvestLM生成式人工智能平台 支援金融中小企應用AI技術潛力
香港科技大學工商管理學院(科大商學院)繼去年研究團隊成功開發本港首個專為金融界而設、應用於生成式人工智能(生成式AI)的開源大語言模型InvestLM後,現正式推出「InvestLM生成式人工智能平台」,並將分階段開放予金融服務業免費登記使用。該平台可處理金融相關生成式AI任務,回應質素更可媲美知名通用聊天機器人,可望有效提高業界人士的工作效率。 InvestLM旨在支援本地金融服務業,尤其中小型金融企業把握生成式AI技術的潛力。由即日起,首階段限量提供予本地金融機構免費網上登記使用,網址為:investlm.hkust.edu.hk。1 2經過優化後,InvestLM能分析及生成金融文本,有助撮寫財經新聞及報告、分析市場情緒及主題、從財務表格獲取資料、分析ESG(環境、社會與治理)相關資訊等任務,提高金融及投資專業人士的工作效率 3。  科大副校長(行政)兼資訊系統講座教授譚嘉因教授表示:「人工智能的應用具備潛力提升金融服務業的效率。科大致力推動生成式AI於金融服務業的應用,不少中小型金融企業礙於資源所限,無法推展相關服務開發,InvestLM生成式人工智能平台將有助這類金融企業應用生成式AI技術。此平台為金融服務業提供教育及試驗場所,以探索及評估各類生成式AI解決方案的潛力。」 譚嘉因教授續指:「InvestLM平台的運作由科大的算力資源所支持,並通過開放平台供業界使用,響應政府鼓勵業界充分利用市場上現有的人工智能模型及基礎建設。透過分階段提供這項免費服務,我們期望能確保良好系統表現,提升用戶體驗。我們將密切留意用戶需求,以決定如何進一步開放這項服務予業界使用。」
新聞
智慧城市
港鐵及香港科技大學聯合研究 推動以人工智能和大數據實踐智慧交通管理 榮獲香港資訊及通訊科技獎多項殊榮
The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KUST)-MTR Joint Research Laboratory” (“Joint Laboratory”) is dedicated to leveraging innovative technology for effective smart traffic management. In one of its research projects, the team utilize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big data to simulate and predict changes in Hong Kong citizens’ travel patterns under various scenarios, thereby assisting the operations team in implementing appropriate operational plans. This project has won multiple awards at the “Hong Kong ICT Awards 2024”, including the “Smart Mobility (Smart Transport) Gold Award”, “Best Use of AI Award”, “Smart Mobility Grand Award”, and the highest honor, the “Award of the Year”.
新聞
大學盛事, 人工智能, 人文學科, 化學, 計算機科學
科大舉行學位頒授典禮2024 頒授榮譽博士予四位傑出領袖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今天舉行學位頒授典禮2024,科大副監督陳祖澤博士於典禮上向四位傑出領袖頒授榮譽博士,表揚他們的重大成就及其對社會的貢獻。其他出席典禮的嘉賓包括科大校董會主席沈向洋教授、校長葉玉如教授及大學其他高級管理人員。獲頒授榮譽博士學位的四位傑出人士分別為(按英文姓氏順序排列): NVIDIA創辦人暨執行長黃仁勳博士 — 工程學榮譽博士 終身成就金獅獎得主梁朝偉先生 — 人文學榮譽博士 2013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邁克爾.萊維特教授 — 理學榮譽博士 菲爾茲獎得主大衛.曼福德教授 — 理學榮譽博士 科大校董會主席沈向洋教授讚揚四位榮譽博士的傑出成就,對社會有重大貢獻。他表示:「今年四位榮譽博士堪稱全球公民的典範,勉勵我們要懷抱遠大目光,砥礪前行。他們在各自的專業領域成就非凡,對社會作出無私奉獻,充分展現對人類福祉的深遠關懷。四位榮譽博士乃科大楷模,啟發我們要在瞬息萬變的人工智能新世代,勇於開拓智慧和知識的疆界。」 科大校長葉玉如教授亦讚揚四位榮譽博士的奉獻精神、毅力和非凡成就,並於典禮上祝賀畢業生邁向人生重要的里程碑:「你們(畢業生)在科大日子的收穫遠勝於一紙學歷。一路走來,你們已獲得堅實的學術知識基礎、多元技能、應對生活挑戰的能力、以及珍貴的人脈和友誼等。以上種種將助你們開闢坦途,我祝願同學們能秉持信念、乘風破浪,以自信迎接未來。」葉教授亦向畢業生分享科大立志籌建醫學院的願景,並已蓄勢待發,致力培育符合未來需求的新一代醫療專才,加強本港醫療服務及推動生物醫學創新,支持香港發展成為國際醫療創新樞紐。(致辭全文及片段)
香港科大故事
分子生物學, 論壇及會議, 環球社區參與, 研究及科技
尋幽入微︰探索分子奧秘的智慧盛會
你有否想過微小的分子蘊藏着甚麼奧秘?對人類有多重要?當你思考這些問題時,大腦中數以億計的分子正在交織互動,微妙地塑造出每一個思維、每一分情感,這些微小而神奇的生命基石,正是解開人類各種未解難題的金鑰匙。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最近舉辦的「分子前沿研討會」,正是一場激發對分子科學好奇心的盛會。會議在2024年11月15至17日首次在大中華區舉行,以「科學新知的前沿」為題,雲集約40位講者,當中更包括四位諾貝爾獎得主——斯特凡.赫爾(Stefan HELL)教授、蒂姆.亨特(Tim HUNT)爵士、卡爾.巴里.夏普利斯(K. Barry SHARPLESS)教授及格雷戈里.溫特(Gregory WINTER)爵士,星光熠熠。  連日舉行的精彩演講和小組會議,涵蓋不同的前沿議題,從抗體和螢光顯微鏡的強大力量,到基因編輯的潛力和應對氣候變化的策略等,深入淺出地探討分子研究的複雜性及各項技術的最新發展。科大校長、知名腦神經科學家葉玉如教授亦主講了一場讓人翹首以盼的專題演講,深入剖析先天免疫系統與阿爾茲海默症發病機制的關聯,並提出以免疫調節作為新治療法的潛力,為這個棘手的醫學難題開闢新路向。   葉玉如教授分享她的科學探索之旅和阿爾茲海默症的開創性研究。  
新聞
科大首迎「治療貓」 療癒同學心靈
動物一向具癒療心靈的奇妙能量,香港科技大學(科大)今年與非牟利獸醫服務協會(NPV)合作,首度邀得兩隻「治療貓」到訪校園與同學見面互動。牠們是已通過考試及評估的合資格「動物老師」,性格溫馴可愛,具有豐富的「行醫」經驗,為一眾學生帶來歡樂及慰藉,於考試季節前夕稍作放鬆,釋放壓力。 自2019年起,科大推出「毛牽無掛」動物輔助計劃, 該計劃於2022年獲得施熙嘉醫生家庭基金慷慨贊助,持續為科大學生服務。 目前校園有三隻的駐校治療犬, 定期與學生見面,讓學生藉著與治療犬及朋輩互動,緩解壓力,減輕焦慮,每學年惠及逾700名同學,涵蓋各個年級及學科。科大指,未來會繼續開拓各式各樣別具特色的活動,例如邀請不同動物醫生來訪,並舉辦教育講座、義工服務等,務求關心學生的同時,亦提升同學對動物權益的關注。
新聞
科大校長葉玉如教授歡迎《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香港園區發展綱要》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校長葉玉如歡迎香港政府今天公佈的《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香港園區發展綱要》(綱要)。她認為綱要為河套香港園區的發展制定了高屋建瓴且具前瞻性的指導規劃,對香港成為國際創科中心帶來重大的推動力。 葉教授認為,綱要提出通過打造世界級產學研平台、建設具國際競爭力的產業中試轉化基地等措施構建蓬勃的創科生態圈,同時利用香港的國際化優勢,吸引和匯聚國際化資源,這些舉措均與政府此前推出的《香港創新科技發展藍圖》一脈相承。此外,綱要還充分發揮河套合作區的戰略地位,針對性地推動制度和政策創新,相信將最大程度發揮香港和内地合作的優勢,展示兩地合作的新模式和新機遇。 葉校長强調,科大將全力支持河套香港園區的發展,期望能成為首批入駐的機構之一,積極參與並作出貢獻。她表示,河套香港園區的重點戰略方向,包括生命健康、人工智能與數據科學,以及先進製造等,正是科大的學術和科研優勢所在,也是我們正在重點推進的戰略領域。而綱要所提出的一系列舉措,包括成立生命健康研發院和生命健康創新科研中心、致力吸引更多本地及海內外生命健康科研企業、藥廠與人才來港進行研究和臨床試驗、進一步提升內地生物樣本和醫療數據安全有序的跨境流動,以及協調兩地臨床試驗工作以加速新藥物和治療方法的開發等,將有效推動香港發展成為國際醫療創新樞紐。 科大高度重視河套合作區的戰略意義和發展潛力,是首批入駐河套深圳園區的香港高校,並於2020年成立香港科技大學深港協同創新研究院,目前正積極拓展在河套深圳園區的進一步發展。展望未來,科大對於參與河套香港園區的發展建設抱持著極大的期待,並期盼透過科大在河套香港和深圳園區的發展建設形成合力,發揮協同發展效應,為兩地合作新模式、新制度、新政策的探索做出貢獻,助力香港發展成爲國際創科中心、推動國家科技强國的建設。    
新聞
科大工學院以人工智能診斷膝關節病患 準確度媲美資深醫生
多序列膝關節磁力共振成像(MRI)是一種非侵入式的先進診斷技術,可準確評估膝關節病理。然而,解讀MRI影像的過程非常複雜,須依靠放射科醫生的高度專業知識,而且十分耗時。香港科技大學(科大)工學院研發了一款新型深度學習模型,以協助醫生辨別12種常見的膝關節異常狀況,同時提升診斷的準確度和效率。 本研究由香港科大的智慧醫療實驗室(Smart Lab)與廣州南方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院合作開展,其成果最近發表於《自然通訊》期刊,論文標題為「Learning Co-Plane Attention Across MRI Sequences for Diagnosing Twelve Types of Knee Abnormalities」。 膝關節是一個複雜的鉸鏈型關節,也是人體主要的承重關節之一,支撐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種動作。老化或受傷均可引致各種異常狀況,造成痛楚及損害膝關節功能,影響患者的生活質素。要為每位病人制訂適切的治療方案,就必須先有精準的診斷。 由於膝關節的解剖結構相當複雜,因此採用不同的成像掃描方法,往往會得出不同的參數。此外,若醫生經驗不足,亦未必能夠辨識出一些細微病變,可能會影響對病理的判斷。 針對這些問題,研究團隊與五家醫院合作,收集到1,748名患者的資料,以此建立了一套數據集,當中包括T1加權(T1W)、T2加權(T2W)和質子密度加權(PDW)MRI序列的矢狀面、冠狀面和軸面成像。 在膝關節病理的診斷中,醫學界普遍以關節鏡檢查結果為黃金標準。因此,研究人員將上述數據集與關節鏡檢查所得的資料結合,再進行全面分析,以確定這些病人所患的12類常見膝關節異常狀況。 另一方面,團隊開發了一款深度學習模型,利用人工智能對這些病例進行自動分類。該模型結合了跨MRI序列的共平面注意力機制(CoPAS),並將空間特徵與MRI序列進行解耦,有效捕捉了不同掃描參數下的體素值強度變化,並成功識別出平面與該12類型異常狀況之間的複雜相關性,從而提高分類工作的準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