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及香港科大故事
2021

新聞
科大研究顯示珠江口水域矽藻數量上升 為未來有關紅潮/藻華影響的研究奠定重要基礎
一般而言,鄰近人口密集地區的水域較離岸或較高緯度地區的水質更容易被污染。然而,香港科技大學(科大)的研究人員發現,在過去近二十年間,一種常被當成水質指標、名為「矽藻 (Diatom)」的常見微藻,在珠江口水域這個堪稱世上最城市化的沿海地區之一,數量較另一種常見微藻「雙鞭毛藻 (Dinoflagellate)」上升接近一倍。
科大海洋科學系副主任兼講座教授劉紅斌領導的研究發現珠江口水域矽藻數量上升
一般來說,矽藻相對雙鞭毛藻的比例越高,則水質理應越好。不過,領導是次研究的科大海洋科學系副主任兼講座教授劉紅斌指出,由於團隊發現溫度及海水的營養成分也會影響藻類的數量,所以矽藻數量增加,並不一定代表珠江口水域的水質有所改善。
海藻,也稱為浮游植物,在海洋生態系統中擔當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因為它們不僅可以把二氧化碳轉化為有機物質及氧氣,也是大量海洋生物的食物來源。矽藻及雙鞭毛藻乃生長在香港水域的兩種主要海藻品種,佔全港海藻總量約八成。矽藻較常見於污染較輕微的水域,相比帶有毒性、甚至可以令魚類死亡或海水缺氧的雙鞭毛藻,它一直被視為是對海洋較有利的品種。海洋科學家一般透過比對矽藻及雙鞭毛藻的數量及比例,以了解海洋生態系統狀況。理論上,矽藻的比例較高,水質便會較佳。

新聞
香港科技大學教授榮獲「教資會傑出教學獎」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機械及航空航天工程學系助理教授Rhea Patricia LIEM,今日獲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教資會)頒發2021年「教資會傑出教學獎」的新晉教學人員組別獎項,以嘉許其傑出教學成就。
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教資會)主席唐家成先生(右)頒發2021年教資會傑出教學獎(新晉教學人員組別)予Rhea LIEM教授。
科大校長史維教授祝賀Liem教授獲獎,他表示:「Rhea是一位非常投入,並且具有才華和創意的學者。她滿懷熱情的教學方式以及與學生的頻繁互動,不但讓她備受歡迎,亦令她廣受尊重。對於科大的同學能獲得如Rhea這種年輕而充滿熱情的老師的教授、指導和支持,科大深感自豪。我對她的傑出成就致以衷心祝賀。」

新聞
人工智能初創的逆轉勝
屠厚鈞 (右)和其他 Dayta AI 的創辦人毋懼創業路上的失敗和挑戰,沉著應變,重整旗鼓。
屢敗屢戰,越挫越勇,是初創企業的生存之道。在四年的創業路上,屠厚鈞(Patrick)和拍檔面對一個又一個的挫折。然而,這群只有26歲的初生之犢,已懂得如何迅速應變,擺脫困境。每次失敗,都代表一個新的契機。憑著這股信念,他們重整旗鼓,最終創業成功,公司甚至入圍《福布斯30位30歲以下菁英榜》。
他們的創業之旅始於2017年。當時Patrick還是學生,一邊在科大修讀最後一年的工商管理課程,一邊當兼職補習老師。
他回憶說:「我與兩位朋友成立了一個人工智能網上學習平台,透過大數據分析改善學生的學習成效。」事與願違,這個經營模式當時無法吸引足夠投資者,三位創辦人最終虧本,並決定結束業務。
Patrick說:「雖然未能打響頭炮,但更重要的是怎樣重新出發! 我們掌握了人工智能技術,加上市場對人工智能有龐大的需求,我們欠缺的是一個更有吸引力的商業模式。」
機會總是留給有心人。幾個月後,創業團隊參加由全球最大奢侈品巨擘LVMH舉辦的初創大賽,提出以閉路電視收集顧客的行為數據,在不辬識客人身分的情況下進行實時分析,協助店舖調配資源,提升效益。
他們的構思獲得評判青睞,勝出比賽,讓他們再次踏上創業征途 !

新聞
香港科技大學與香港特區政府展開合作 解決大灣區臭氧污染問題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與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合作開展一個為期三年的開創性跨領域研究,從海、陸、空三方面監測空氣質素,為本港以及大灣區臭氧的形成和傳送路徑提供更深入的理解。
環境局局長黃錦星先生(右六)、科大校長史維教授(右五)、科大環境及可持續發展部副教授寧治(右四)及其他來自環保署和飛行服務隊等團隊成員。
是次合作為大型科研計劃「大灣區光化學臭氧污染及區域和跨區域傳輸特徵研究」的一部分。該計劃由廣東省政府、香港特區政府和澳門特區政府聯合推出,旨在研究臭氧對整個區域所造成的空氣質素問題。
空氣污染乃世界上最大的環境健康威脅,每年導致全球700萬人早逝1。香港政府環境保護署(環保署) 今年推出「香港清新空氣藍圖2035」,以進一步改善本港和區內的空氣質素,並協助本港於2050年達至碳中和。儘管當局近年在控制影響健康的空氣污染物﹕例如懸浮粒子、二氧化硫及二氧化氮方面取得重大進展,但構成光化學煙霧的主要成分臭氧濃度卻依然呈上升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