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及香港科大故事

2019

新聞
大學公告
校園出入管理措施最新消息
科大將繼續實施校園出入管制直至另行通知為止。持有效大學證件(例如學生證、職員證、家屬證、住戶證,臨時證或校友電子證件)之人士必須向南閘和北閘的保安人員展示證件才可進入校園。訪客須預先通過學生或職員在下午三時前作出登記,以及須通過南閘和北閘的保安人員核實預先登記訪客名單及身份證明文件後才可進入校園。 大學將繼續審視各項出入管理措施的成效,有需要時作出相應改動。進入校園的時間或會因出入管制而有所延誤,不便之處,懇請各位見諒。 [11月21日之公告] 科大將繼續實施校園出入管制直至另行通知為止。進入校園之人士必須持有有效大學證件(例如學生證、職員證、家屬證、住戶證,或臨時證)或已預先登記成為訪客。 大學將審視各項出入管理措施的成效,有需要時作出相應改動。進入校園的時間或會因出入管制而有所延誤,不便之處,懇請各位見諒。 [11月17日之公告] 大學辦公室、圖書館,及體育設施將於十一月十八日(星期一)重開。所有的士必須經南閘進入校園,乘客必須出示有效職員證或進行訪客登記。 [11月13日之公告] 鑑於教育局宣布明日全港學校停課,香港科技大學因此決定即時關閉校園直至十一月十七日(星期日)。大學亦決定暫時更改授課模式。在本學期餘下的兩個半星期,所有原定於清水灣校園舉行的面授課堂及期末考試將會取消,所有課堂均於下星期開始以網上形式進行。期末考試或其他替補安排的詳情將會由課程講師公布。負責個別課程的大學教職員亦會以電郵通知學生相關教學安排。 [11月12日之公告] 原定於十一月十三日(星期三)舉行的課堂因香港多區緊張情勢持續升溫及交通受阻而取消。 大學將改以網上教學及學習模式授課,並最快於11月14日(星期四)推行。 [11月11日之公告] 原定於十一月十二日(星期二)舉行的課堂因香港多區緊張情勢升溫及交通受阻而取消。各學院稍後會公布補課安排。 [11月10日之公告]
新聞
獎項及排名
凱洛格 - 科大EMBA課程連續十載位居全球前列
凱洛格-科大行政人員工商管理碩士(EMBA)課程繼續在英國《金融時報》全球EMBA課程排名中高踞前列位置,獲全球排名第二。課程由香港科技大學(科大)與美國西北大學凱洛格(Kellogg)管理學院合辦,自2010年至今,十年內七度高踞榜首,三度位列全球第二。 根據《金融時報》剛公佈的2019年全球EMBA課程排名,凱洛格-科大EMBA課程整體表現出色。畢業生在修畢課程三年後的平均年薪一直高踞榜首,今年更達513,014美元(4,001,509港元),再度在全球一百個頂尖課程中取得最高排名。 科大商學院院長譚嘉因教授稱:「凱洛格-科大EMBA課程屢獲全球排名前列,我們感到非常鼓舞。能成功保持全球領導地位,不單有賴高質素的學生,同時需要科大和凱洛格兩所學府的國際化教職員,他們不斷引入新的內容及提供豐富的學習體驗,協助全球高級行政人員在事業上再創佳績。」 全球營商環境不斷轉變,課程因應需要推出例如「新領域市場的創新機遇」、「家族企業:成功與承傳」和「增長策略」等全新選修科,協助全球高級行政人員掌握未來發展機遇。 凱洛格-科大EMBA課程自1998年推出以來,一直為全球高級行政人員提供優質管理教育。課程二十一年來成功培育全球商界精英,建立了逾千人的強大校友網絡。 《金融時報》2019年EMBA排名榜全表已上載於: http://rankings.ft.com/businessschoolrankings/executive-mba-ranking-2019 傳媒查詢: 香港科大商學院 潘紹忠 電話:(852) 3469 2090 電郵:johnpoon@ust.hk
新聞
材料科學, 物料
解構物料奧秘 (只提供英文版本)
米耀榮教授與我們分享了他在斷裂和復合力學方面的四十年研究成果。
新聞
大學公告
大學校長關於香港目前時局的聲明
香港目前正處於四分五裂的局面,不同社會團體、政黨,以至家庭及朋友之間均存在極大的分歧。過去一星期,本港出現的暴力和對立情況進一步升級﹕某些大學已被示威者所控制、校園內有毒的化學品遭拿走、教職員與同學因擔憂其自身安全而離開校園。這些事件正對大學造成最根本的挑戰。 任何政治觀點,都不能成為肆意破壞財物,威脅他人安全以至使用暴力的理據。令人遺憾的是,當前的社會紛爭,已令大學校園化身成政治角力的場所,而政府的回應至今未能有效化解危機。任何認為大學可以化解這場危機的期望是不切實際的,因為這些極其複雜而艱難的困局,並非由大學造成,亦無法透過大學紀律程序來解決。這些困局反映的是整個香港社會的分歧,政府必須牽頭聯合社會各界,以迅速和具體的行動來化解這一政治僵局,以恢復公共秩序和社會的安定。 香港是我們的家。我們呼籲社會各界共同努力,將和平與秩序帶回香港。 香港城市大學校長郭位教授 香港浸會大學校長錢大康教授  嶺南大學校長鄭國漢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校長段崇智教授 香港教育大學校長張仁良教授 香港理工大學校長滕錦光教授   香港科技大學校長史維教授 香港公開大學校長黃玉山教授 香港大學校長張翔教授 (按大學英文字母次序排列) 傳媒查詢: 香港科技大學 公共事務處 電話:5190 7882 電郵:media@ust.hk
新聞
大學公告, 畢業禮
第27屆學位頒授典禮第4節取消
香港科技大學對一名學生的離世深表哀悼,因此取消第27屆學位頒授典禮
新聞
金融科技, 商業, 程式設計馬拉松, 區塊鏈, 虛擬銀行
科大舉辦一連串活動支持香港金融科技周
香港科技大學商學院(科大商學院)宣佈為學生和業界推出一連串活動,以示對今天開展的香港金融科技周全力支持。 作為投資推廣署金融科技周的周邊活動,科大商學院夥拍香港金融科技協會,於11月1日率先舉辦行業研討會。活動主題為《銀行4.0與金融服務之未來》,邀請到五位行業專家,討論最新科技發展及其對銀行和金融服務界的影響。活動於科大商學院中環中心舉行,吸引超過一百位校友和業界人士參與。 緊接研討會的另一項活動於上11月2至3日在科大校內舉行,活動名為Bizkathon@HKUST,是香港首個虛擬銀行黑客松,歡迎香港專上院校所有學生和校友參賽,共吸引了25支隊伍、超過120人參與。具金融科技背景的校友和業界人士為參賽隊伍提供意見,協助各隊在24小時內制訂創新方案,幫助虛擬銀行取得客戶信任,並提供自動化運作建議。比賽獲三間虛擬銀行贊助,分別是平安壹賬通銀行、WeLab和眾安銀行。活動令參賽者有機會打好基礎,共同迎接香港虛擬銀行服務,並提早建立行內人脈。 科大商學院院長譚嘉因教授身兼一項由研資局撥款的主要金融科技研究項目負責人,他表示:「商學院樂意分擔推廣金融科技發展的重任。金融科技涉及跨學科專業,作為一所科技學府下的商學院,我們處於有利位置推動業界知識,並為金融業培育新一代人才。」 除了以上已舉辦的項目外,作為配合香港金融科技周的壓軸活動,科大商學院將與HashKey Digital Asset Group攜手於11月22至23日為學生舉辦另一項比賽 ─ 區塊鏈商業挑戰賽。從事區塊鏈研究的HashKey總部位於香港,在金融科技界具領導地位。是次活動旨在加深參賽者對區塊鏈科技及其應用的認識,歡迎科大以至其他本地大學的團隊參與。挑戰賽將為有志從事金融科技工作的學生提供了解行業的良機,並促進香港金融科技發展。
新聞
人工智能, 商業, 企業管理, 大數據
香港科技大學夥拍微軟 推出香港首個AI相關工商管理碩士選修科
微軟香港今日宣佈與香港科技大學工商管理學院(科大商學院)合作推出香港首個設有AI(人工智能)選修科的工商管理碩士課程(MBA)。課程可協助企業管理層和機構培養重要技能、知識及文化,為第四次工業革命來臨做好準備。該課程內容為微軟全球人工智能商學院(AI Business School)旗下的項目之一,由微軟與歐洲工商管理學院(INSEAD)合作編寫,為學生提供以AI革新商業模式的新思維。為科大商學院MBA學生提供的AI課程將於2020年初正式在香港推出。本地企業和機構的管理人員亦將有機會透過科大的行政人員公開課程修讀相關課程,為邁向AI時代作好準備。歷代的工業革命成功推動社會和企業就工業技術的發展需要,改變原有生活和工作模式。同樣地,要在AI及數據主導的數碼時代取得成功,企業必須擁有一套相應的專業技能。微軟與國際數據資訊( IDC )近期進行的一項研究《 迎接未來商業:利用AI 評估亞太增長潛力》 指出,儘管87%的企業表示在未來會優先協助員工學習新技能和重新培訓他們,但仍有 73%的企業尚未開始推行相應的培訓計劃。除此以外,報告亦指企業管理層亦必須抱有持續進修學習的態度,以確保能在瞬息萬變的AI時代下克服各種挑戰。微軟香港及澳門區總經理陳珊珊女士表示:「AI是第四次工業革命時代中決定性的科技和發展要素。隨著各種機器和系統日益進化,智能協作效能亦不斷提升,這改寫了人類與機器之間的關係,同時亦意味著文化將迎來轉變。在數碼時代下,AI的應用將成為本地企業取得成功的重要根基。我們很高興能與全球頂尖學府之一的香港科技大學合作,幫助香港企業管理層裝備技能,成就他們在AI 時代取得成功。」科大商學院院長譚嘉因教授亦表示:「我們正在見證AI如何為企業員工和工作環境帶來徹底改變。同時,我們亦留意到越來越多MBA同學對AI如何優化商業決策、過程及生產力感興趣。透過與全球AI 技術領航者微軟合作,相信定能協助同學充分掌握及釋放AI的潛力。」
新聞
物理學, STEM教育
燃點學習物理熱誠
要在香港各級學校推廣STEM (科學、科技、工程、數學) 教育,殊非易事。考試至上的文化根深柢固,加上學習方法刻板乏味,導致這方面的教學人才、時間,以及輔助教學工具不足。 物理學系的蘇蔭強教授熱心支持STEM教育,但認為現行的教學模式乏善足陳。他鼓勵教育界跳出固有框架,善用現有科技和簡介最新研究突破,讓學生學習嶄新知識。他亦明白老師工作繁重,難有足夠時間緊貼日新月異的科學與科技新知,使他們在教授STEM科目時倍感困難。 他說:「大部分老師都忙得不可開交。即使政府已為STEM教育預留撥款,他們也提不起興趣鑽研。」  蘇教授在其專業範疇努力作出貢獻,至今已就複雜物理體系發表逾160份獲引用的研究論文,但在其內心深處,始終念念不忘與身邊學生分享物理學的純真趣味,希望教導他們實踐所學,以行動改善生活。 因此,他研發了一個「實驗工具包」,當中的概念源於其無意中發現的新型反射電子衍射現象。事實上,研製工具包的念頭早於2015年萌生:蘇教授當時獲指派擔任2016年亞洲物理奧林匹克大賽一項實驗考試的出題員。由於題目必須與出題者的科研專長有關,蘇教授於是決定研發這個結合理論與生活實例的工具包,並將其發展成適合於中學和大學使用的STEM輔助教學工具。 工具包內有10件主要組件,包括使用激光二極管的照明機、一個可以旋轉的撥盤,以及一個能夠有效解說電子衍射和光學衍射現象的觀察板,組裝十分容易。學生可利用它動手進行有關測試光學對准技巧的實驗,並學習周期性與隨機性之間的關連。 他說:「工具包定價合理,對需要教授STEM科目,但難以找到教材的老師很有幫助。」 蘇教授亦在科大物理學系的「小型講座」外展活動中,增添了介紹工具包的環節。這些小型講座由經過訓練的本科生負責向本地中學生講解和示範,旨在激發少年人對物理學的興趣。蘇教授亦正計劃加入香港教育城,向物理老師作推廣。 工具包不但在中學大受歡迎,連澳門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南方科技大學、暨南大學等學府亦研究如何將教導於一年級新生。蘇教授於是因應中學生及大學生各自的學習需要,為工具包研發兩個不同程度的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