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及香港科大故事
2025

新闻
科大团队破解纳米结构 研发高效稳定钙钛矿太阳能电池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工学院研究团队持续推动可再生能源电池技术发展,率先透过突破研究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纳米结构,成功研发出一款既高效又稳定的电池,可望大幅降低其使用成本及扩大其应用范围,将科研成果落地贡献社会。
相对现行主流使用的传统硅晶太阳能电池,钙钛矿太阳能电池能量转换效率高、生产时材料成本较低及可达至永续製造,属极具发展潜质的前沿技术,是科研界重点研究课题。惟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在光亮、潮湿及高温环境下,表现有欠稳定,阻碍它投产。其中,钙钛矿薄膜内部的正离子分布不均,削弱电池性能。
科大化学及生物工程学系副教授周圆圆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发现,在钙钛矿薄膜晶粒的三角边界处上,存在内凹几何结构,这些结构产生「陷阱」束缚正离子,令它分布不均。研究团队其后採用了一种化学添加剂「乙酸丁基铵」,浅化晶粒上的内凹,并将其深度降低了三分之一。经此技术所製得的钙钛矿电池,在效能上增长近26%,同时在各项标准稳定性测试中,表现优异。
周教授说:「现时研究大多聚焦于宏观或微观层面去改进钙钛矿电池,甚少研究更细微的纳米级结构。团队利用阴极射线发光显微镜,并结合一系列先进技术,发现这些纳米内凹结构影响薄膜正离子分布,这正正是影响电池光电转换效率与稳定性的关键。」
研究成果已在纳米科技领域的顶尖学术期刊《自然纳米技术》(Nature Nanotechnology)发表,论文题为「Nanoscopic Cross-Grain Cation Homogenization in Perovskite Solar Cells」。
论文的第一作者、科大博士后研究员郝明伟博士补充道:「钙钛矿是一种软晶格材料。团队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到钙钛矿薄膜与传统材料结构差异大,已开展下一阶段的研究釐清相关机制,期望扩展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商业应用,以创新产品推动再生能源市场发展。」
本研究的共同通讯作者为美国田纳西大学诺克斯维尔分校的Mahshid AHMADI教授,其他合作伙伴来自美国耶鲁大学、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韩国延世大学,以及香港浸会大学。

新闻
香港科技大学与土木工程拓展署签署科研合作备忘录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与土木工程拓展署今日(二月二十八日)签署合作备忘录,订立双方在可持续基建发展和土地开拓方面的科研合作框架。
合作备忘录由科大副校长(研究及发展)郑光廷教授及土木工程拓展署署长方学诚先生签署,并由科大校长叶玉如教授及发展局常任秘书长(工务)刘俊杰先生见证签署仪式。
合作备忘录三月一日生效,为期两年,科研范围涵盖可持续基建发展及土地开拓工程中采用的崭新建筑物料、创新的山泥倾泻缓减策略、数位化、人工智能科技、创新工程技术及可持续方案。
方学诚先生在签署仪式上表示土木工程拓展署一直透过应用创新科技,协助部门推展各项工程项目。凭借土木工程拓展署在建筑工程的经验和科大顶尖的科研团队,双方合作可促进可持续基建发展及土地开拓的科研,有助业界进一步提升生产力、工程质量和工地安全。
郑光廷教授表示,科大的跨学科研究专长涵盖人工智能、物联网、数字孪生、材料科学及土木工程等方面,将与土木工程拓展署的实践经验、工作数据和场景应用产生协同作用,以创造既创新又实用的解决方案。
土木工程拓展署一直与各院校及建筑业界紧密合作,研发各种智能及创新科技并应用于工务工程。土木工程拓展署在多项工程项目应用科研成果,有效解决工程项目的痛点,例如优化泥石屏障设计以防治山泥倾泻,以及倡导循环再造拆建物料。

新闻
科大校长叶玉如教授回应2025–2026年度财政预算案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欢迎财政司司长陈茂波今日(2月26日)于《2025-2026财政年度政府财政预算案》中,所宣布的一系列推动创科发展的措施;并理解政府于当前经济环境下,调整未来三年(2025-2028) 对八所资助大学的拨款以及相关财务安排。科大强调大学将透过调配资源和开源节流,与政府共渡时艰,并致力在全球激烈的竞争环境下,继续维持大学的教研实力。
科大校长叶玉如教授表示:「大学明白当前社会面对经济挑战,作为由公帑资助的大学之一,科大定当尽力配合政府的财政策略。一如以往,科大将恪守财政审慎的原则,在不影响教学质素及研究实力的前提下,竭力开源节流,包括推动跨地域、跨院校科研协作,以争取更多海内外的研究拨款,以及促进知识转移方面的收入等。为支持政府推动香港经济高质量发展,科大将致力保持在教育与创新科技方面的竞争力,透过继续延揽各国人才,发展策略重点科研领域,为香港以及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
在推动创新科技方面,科大欢迎政府全力发展包括人工智能(AI)、生命健康科技,以及低空经济等关键产业。除了成立香港人工智能研发院及人工智能超算中心外,政府亦透过一系列软件配套,包括推出一百亿元「创科产业引导基金」、生成式人工智能沙盒、发展开源(Open Source)技术、成立便利科企上市工作的「科企专线」,以及研究知识产权扣税安排等,进一步完善本港的创科生态圈。科大亦欢迎政府进一步落实北部都会区的产业空间布局,并加快河套合作区的发展,连同新田科技城及沙岭数据园区等重大创科项目,将为香港创科发展注入无限潜能。
人工智能(AI)、生命健康科技及低空经济等政府大力发展的领域,正正是科大的重点研究方向。当中由科大牵头的InnoHK香港生成式人工智能研发中心,近日便正式推出HKGAI V1大模型,为香港AI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另一个新成立的InnoHK香港太空机械人与能源中心,亦将由科大牵头,效力国家嫦娥八号任务,研发一款具有无线充电功能的多功能月面作业机械人。

新闻
科大、教育局和空间应用中心办香港中学生空间站科普载荷和科学实验方案设计比赛启动礼暨实验方案设计简介会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教育局和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空间应用中心)联合主办香港中学生空间站科普载荷和科学实验方案设计比赛,鼓励学生队伍提交适合于太空环境或微重力条件下进行的科学实验设计方案,并于今日(二月二十五日)举行比赛启动礼暨实验方案设计简介会。
活动在教育局九龙塘教育服务中心举行,教育局局长蔡若莲博士联同合办、支持和伙伴机构的代表主持比赛启动仪式。比赛由教育局、空间应用中心及科大联合主办;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教育科技部担任支持机构;京港学术交流中心、香港教育工作者联会及教育评议会担任伙伴机构。
这项比赛旨在推动航天教育,并加深学生对国家航天成就的认识和加强科技自信,获奖及获选的方案有机会落实并制作成品,以及推荐至在二○二六年开始执行的空间站航天任务——空间站香港科普卫星项目。
蔡若莲博士致辞时表示,中国航天工程是国家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承载着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航天梦想。是次比赛让学生获得非常难得的航天教育培训和实践机会,让学生有机会参与国家航天任务,探索航天科学,实践航天梦,意义重大,鼓励学生积极组队参赛。
她指出,配合国家科教兴国的大方向,支持本港发展成为国际创科中心,教育局持续于学校大力推动STEAM(科学、科技、工程、艺术和数学)和创科教育,透过多元支援措施,提升学生对科研及创新科技的兴趣和能力。
蔡若莲博士感谢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教育科技部及科大等机构对比赛大力支持,令活动得以顺利开展。
科大协理副校长(研究)童彭尔教授亦为活动主礼,他期望这次科普活动启发香港年轻一代对航天科技的热情,为国家航天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简介会中,空间站香港科普卫星的项目负责人、科大于宏宇教授以「观宇宙,燃梦想—与香港中学生共筑航天梦」为题,向师生介绍国家航天科技的最新发展。科大太空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副院长王一教授亦与教育局人员介绍比赛章程、规则和评分准则等。

新闻
科大与英美顶尖医学院合作 推动筹建香港第三间医学院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获伦敦帝国学院与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支持筹办香港第三间医学院,前者为科大医学院计划提供顾问上的支援,后者则与大学展开合作,推动医学教育和临床培训方面的发展。
政府早前提出建立第三间医学院的愿景,以培养更多医生以满足本地需求,并助力香港发展成为国际医疗创新枢纽。 科大认为新一代医生必须具备在本地环境中服务和领导的能力,亦应懂得善用全球医疗科研领域的前沿技术。
为此,科大与全球院校建立合作关系,并与包括北京、上海、华中以及大湾区的顶尖内地医学院和医院,构建强大合作伙伴网络,务求建设一所符合最高国际标准的新医学院,吸引世界各地人才加盟。
伦敦帝国学院医学院一直位居世界前十名*,于英国及新加坡亦有成功筹建医学院的经验。凭借其在医学教育方面的丰富经验,伦敦帝国学院医学院目前正向科大提供专业意见,协助制定第三间医学院的发展蓝图,以及草拟一个全面的规划方案,涵盖基础设施需求、课程开发以及人才招聘等多个领域。
而作为美国一级医学研究机构**的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医学院,则将与科大在师生交流、研究及国际协作方面展开合作。根据科大与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最近签署的合作备忘录,后者可为科大学生提供临床课程和实习机会,并为驻院医生和及专科医生提供培训课程。
科大与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亦可共建研究团队或研究中心,以促进医学教育、临床治疗技术和基础医学研究等领域的跨学科研究及应用,并会探讨与国际组织在医学教研方面的合作机会。
科大校长叶玉如教授衷心感谢两所卓越医学院的鼎力支持,她表示:「伦敦帝国学院和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在医学教育和研究创新方面的领导地位一直备受推崇。 透过和他们以及中国内地一流医学机构的紧密合作,以及科大校董会顾问小组、筹备委员会、与医学教育工作小组中多名本地与国际专家成员的鼎力协助,各方优势互补,定能令科大在筹办新医学院上作出周详而全面的计划。 我们将与各位伙伴携手培育具备临床能力且精通科技的新一代医生,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医疗需求,贡献香港未来医学教育和医疗发展。 」

新闻
国家教育部吴岩副部长率团访问科大
国家教育部副部长吴岩博士前日率团到访香港科技大学(科大),与科大管理层、教研人员以及学生代表深入交流,了解大学最新的教研创新工作与成果,尤其在生物医药、人工智能和医疗科技等前沿领域的突破性成果。吴岩博士赞扬科大取得的卓越办学成就,并对大学在医学科技和教育创新领域的贡献予以肯定,表示期待科大在这些领域继续发挥优势,作出更大贡献。
是次代表团由国家教育部,中央港澳辦、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代表组成,成员还包括中央港澳辦、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四局副局长陈伟博士,国家教育部港澳台办主任、国际司司长杨丹博士,国家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周天华博士等。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教育局局长蔡若莲博士、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教育科技部部长王伟明教授等香港教育局、中联办代表参加访问。
访问期间,科大校董会主席沈向洋教授和校长叶玉如教授为代表团成员介绍了科大在人才培养、科研创新、成果转化等领域取得的卓越成绩,并分享了科大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实践,包括深度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立了科大(广州);把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设立上海产教融合中心;以及在医学和科技深度融合发展、医学健康教育领域开展创新探索。
其后,代表团到访参观科大的分子神经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先进显示与光电子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由科大教授及学生代表介绍和展示多个生物医药及大健康领域的前沿项目。当中包括可精准检测阿尔兹海默症和轻度认知障碍的血液测试、基于人工智能算法的智能居家健康评估和慢病管理系统、全球首个获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许可的非接触式健康检测手机应用程序、全球首个三维仿生眼及用于监测人体代谢状态的电子鼻、可协助医生实时判断肺癌细胞切除准确范围的创新人工智能细胞成像技术、以及全球最小的内窥手术机器人等。科大首席副校长郭毅可教授亦向代表团介绍了大学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突破性研究,包括具中国视角及香港特色的人工智能生态系统,以及多款自主研发、可应用到医疗影像分析与诊断等方面的大模型。科大在数据科学与人工智能领域位居世界前列,有关课程在《QS 世界大学学科排名2024》荣获全港第一、并列全球前十强,同时大学着力建设相关基础设施,拥有领先亚洲高校的人工智能运算能力。

新闻
港科大积极拓展大湾区医学教育网络 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南方医科大学及广州医科大学建立战略合作关系
香港科技大学(港科大)近日分别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山一院)、南方医科大学(南医大)及广州医科大学(广医)达成战略合作关系,携手在临床教育、人才培养、医学研究及创新成果转化等领域展开深入合作,为提升医学教育及医疗服务注入新动力。
粤港澳大湾区拥有约8,600万人口,对优质医疗服务的需求持续攀升,同时区内丰富的临床医疗资源为医学教育与临床研究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潜力。 港科大一向重视并积极拓展在大湾区的合作和发展,过去在广州、深圳、佛山等地建设了科研基地,并于2022年在广州南沙成立了港科大(广州)。是次与三所机构的合作计划乃港科大积极筹办医学院的重要举措之一。 透过大湾区的资源与平台,港科大将充分发挥其在科研、教育及创新领域的优势,与合作伙伴携手培养引领未来医学发展的复合型医学人才,助力香港乃至大湾区建设国际医疗创新枢纽,在全球医学健康领域发挥引领作用。
是次合作旨在进一步拓展香港与内地在临床教育和医学研究领域的合作机制。 根据合作协议,中山一院、南医大及广医未来将选派临床教授及相关专家,定期赴港科大授课,并为学生在大湾区提供多元化的临床实习机会。 同时,港科大还计划与三所合作伙伴结合前沿技术、医学研究与临床实践经验,共同开展临床教育研究,探索创新教学方法,进一步完善医学教育体系,促进医学教育的持续进步。
在医学研究领域,港科大将结合自身在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数据科学、工程学及基础科学等领域的优势,与中山一院、南医大及广医的临床医学成就,探讨建立联合科研团队或研究中心,推进跨学科合作与创新,推动前沿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临床应用,提升大湾区乃至全国的医疗技术水平。 此外,港科大亦计划与三所机构定期合办国际学术论坛和研讨会,分享最新医学研究进展,促进国际学术交流与知识共享,打造全球化的医学创新平台。
港科大校长叶玉如教授表示:「港科大非常荣幸能与中山一院、南医大及广医建立战略合作关系,这是港科大与大湾区顶尖医学机构展开长期合作的重要里程碑。 我们期望结合港科大在雄厚的科研实力与三所合作伙伴在临床医学领域的优势,培育新一代的高质素医学专业人才,促进前沿科研成果更快地转化为临床应用,为推动两地医疗创新发展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