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香港科技大学(科大)领导的一个国际研究团队在最近一项研究中发现,人们对科学和宗教的信念主要由他人的话语所塑造,而非由个人的经历所形成。这项研究将有助于加深公众理解对气候变化和疫苗接种等重要社会问题信念形成的过程。
在现代社会,人们普遍更相信科学现象(如氧气)的存在而非宗教现象(如上帝)的存在,传统观点认为这是因为人们认为可以实实在在的体验到氧气,而宗教实体则很难被实际观察到。
由香港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部研究助理教授马少聪领导的团队挑战了这一传统观点。团队认为,无论是科学认知还是宗教信仰,其主要形成的因素都是由来自他人(如专家或我们周围的人)的见证或资讯所塑造的,而非个人的亲身经验。
团队的研究结果强调,他人的言语对人们信仰的形成和对世界的理解具有决定性作用,这与认为亲身经验是形成科学认知的主要因素的观点恰恰相反。
马教授说:「虽然个人的亲身经历看似对于我们理解世事有重要影响,但其实我们的理解是深受他人的言语所影响。就像目睹亲人患病时,孩子很难自己推测出这是由病毒引致的疾病;相反,他们反而会更相信他人的话,例如父母的教导,以理解其中的因果关係。因此,这一研究成果将有助于找到向公众传达科学信息的最有效方式。通过强调科学证据的可信度和共识,有利于更好促进公众接受科学事实,尤其是在推广和研究气候变化等新兴科学话题方面。」
她进一步解释:「这一洞见对于消除误导、加强公众对科学问题的理解和支持至关重要,尤其是在应对气候变化和接种疫苗等问题上。」
研究团队通过回顾过去几十年的实证证据,提出了一个新的理论模型,旨在解释人们为何会相信不可见实体的存在,如科学中的病菌或宗教中的上帝。
是次研究发现,例如即使人们无法用肉眼看到病菌,但仍然相信它们的存在,是因为医生和科学家告诉人们病菌的存在。同样,我们推断人类会因病菌而生病,是通过从他人那里了解到这一因果关係,而非通过个人观察认识到这一联繫。
该模型还论证了信源越可信,认同信息的人越多,人们就越有可能相信它。「如果我们身边很多人都相信气候变化是真实的,那麽他们的共识就会加强我们对这些认知的信任度,」马教授表示。
这表明人们对这些现象的信心并不是因为他们直接看到了这些现象,而是因为他们相信消息的来源。
与之前其他研究提出的科学和宗教信仰形成的路径模型不同,研究团队的模型提供了一个统一的解释,论证了在科学和宗教信仰这两个领域中,形成认知的主要途径是他人的话语影响,而非个人的直接经验。
此次研究成果是科大研究团队与美国的哈佛大学、联合学院和麻省理工大学的研究人员共同合作的成果,最近发表在细胞出版社所出版的国际顶级期刊《认知科学趋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