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及香港科大故事

2025

新闻
学生发展, 学生发展及联系, 教与学, 体育
从赛场到校园:科大取录精英运动员人数创历年之冠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今年透过「学生运动员学习支援及入学计划」(SALSA)计划,取录了超过11名杰出香港运动员,人数创历年来最高。科大今日举办欢迎典礼,特别邀请到一众杰出学生运动员新生、香港体育学院代表、运动员的教练、中学校长、老师及家人等出席,一同庆祝各精英运动员即将展开人生新一页,并祝愿他们在学业和运动上的发展都能再创高峰。 11名杰出运动员将于今年九月入读科大,涵盖桌球、剑击、赛艇、棒球、花样滑冰、拯溺、帆船和田径等项目,当中包括:  
新闻
教与学, 研究, 研究及科技, 人工智能
科大率先试用首个港产AI大模型HKGAI V1 推动教育创新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的师生由即日起,可率先免费试用由香港生成式人工智能研发中心(HKGAI)开发、本港首个自主研发的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LLM)HKGAI V1。该模型早前已率先获多个政府部门的公务员试用,是次进一步开放予科大师生,使科大成为全港首家试用此模型的学府,标志着大学在人工智能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同时释放教学无限潜能,有利推动更多创新意念、研究协作及负责任的AI应用实践。 HKGAI V1是香港首个基于DeepSeek模型进行全参数微调的本地生成式AI模型,由科大牵头的跨校合作研究中心HKGAI开发,并获香港特区政府「InnoHK创新香港研发平台」资助。 HKGAI V1支援粤语、普通话及英语,并特别为香港文化及语言环境度身订造,不仅能媲美国际顶尖语言模型,更在本地化的应用场景中表现卓越,兼具安全性与语境适切性。 在科大试行期间,HKGAI V1聊天机械人将有助提升教学体验,例如:可促进更多课堂讨论;借助了解推理过程增强逻辑思维;或成为人类的协作工具等。随着HKGAI V1逐步开放及普及,将可大大扩阔教学中的AI应用,使AI 不但是人类的好帮手,亦可担当逻辑推演的助手,以至进行反思及整合分析等工作,让师生在课堂内外均可得到全方位的学习支援。此外,科大教育创新中心更会为教职员提供培训,加强他们对此崭新AI工具的理解,鼓励师生善用资源,开拓更多创新教学法,迎接 AI世代。 科大首席副校长兼HKGAI中心主任郭毅可教授表示:「人工智能的兴起,不仅大大提升了创新教学的成果及学习效能,还有利构建更具包容性的学习环境,促进个性化学习的发展。是次科大引入HKGAI V1这个港产AI大模型,能为师生提供更贴合香港文化的全新教学资源,有助他们进一步探索创新教法,并开拓相关领域的研究。」  作为教育创新的先驱,科大是全港首家积极鼓励采用生成式AI的学府,以回应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崛起。增设HKGAI V1后,科大生成式AI平台现提供超过10种大型AI语言模型,包括GPT-4、图像生成工具DALL-E及DeepSeek-R1等,涵盖聊天机械人、文件处理、图像生成与分析、数据解析及逻辑推演等功能,为师生提供一站式的AI应用支援。    
An AI-generated image showing students exploring mechanical and aerospace components via extended reality technology.
新闻
工程学, 工程学教育创新, 教与学, 航空学, 飞机及航空工程, 机械及航空航天工程
Engineering Education Reimagined: Where Virtual and Physical Worlds Converge at the Department of Mechanical and Aerospace Engineering(只供英文版本)
When I tell prospective students about our Mechanical and Aerospace Engineering (MAE) programs at HKUST, their eyes light up at a surprising feature – not just our wind tunnels or robotics labs, but how they can first experience these facilities through their smartphones or tablets. Welcome to engineering education reimagined, where augmented reality (AR)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 transform how our students learn and prepare for their engineering careers.

2024

新闻
奖项, 教与学, 人工智能, 奖项及排名
科大推动创新教学及AI教育 荣获三项国际教育奖项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教育创新中心近日荣获三项国际教育殊荣,充分展现科大在开创AI教育方面的领先地位。获奖的两个课程均由中心团队开拓,积极将人工智能(AI)融入于教学当中,透过崭新教学法,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之余,亦促进自主学习。 其中一个获嘉许的科大教学团队,于被誉为教育界「奥斯卡」的2024 年「QS 全球教学创新大奖(QS Reimagine Education Awards)」中,在「混合及在场式学习( Blended and Presence Learning)」组别获得银奖。QS 全球教学创新大奖旨在表彰创新兼能提升学习成效的教学方法,今年一共接获逾1,300份参赛提名,为历届最高。同一团队亦在2024年「亚洲数位学习论坛」中获优异教学组别金奖。此外,另一团队则在2024年「世界慕课与在线教育联盟优秀课程奖」中脱颖而出,该比赛旨在表扬杰出的线上课程及创新的STEM教学教案,而科大是本港唯一一所于该比赛获奖的大学。 两项获表彰的课程分别是「高等教育教学导论」及「 AI 智能与社会:道德、认知与批判」。前者由科大教育创新中心专业发展主管朱子碧博士领导,利用 AI聊天机器人及游戏化教学模式启发研究生思考创新教学方法,以培育新一代具前瞻性的教学人员。后者由科大教育创新中心主任Sean MCMINN博士和科大商学院客座副教授崔俊洛教授共同设计及指导,透过AI工具即时在课堂上评核学生作业及其回应,并引导学生反思评核结果,掌握AI工具的优势及潜在风险,从而激发学生的思辩能力及分析性思维,推动自主学习。 Sean MCMINN博士表示:「作为创新教育的先驱,科大一直致力提倡创新思维,善用先进的教育科技及创新教学法,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动机,促进教学相长。是次教育创新中心团队主导的课程荣获国际认可,充分肯定了中心为拥抱AI世代的准备工作,我们将继续努力不懈,引领教育创新,以启发新一代。」
香港科大故事
研究, 可持续性, 材料科学, 研究及科技, 教与学
新材料「设计师」:打造更先进的太阳能电池
不少人常会选择逗留在自己熟悉的专业领域内发展,即使已经取得显著成就,也未必敢于冲出舒适圈。然而,周圆圆教授拒绝固步自封,为拓展他的研究领域永不停息,更不畏困难,积极推动新型太阳能技术走向商业化。 周教授通过「30周年策略招聘计划」加入科大,现为化学及生物工程学系副教授。他在亲自设计的新实验室中,带领研究团队研发崭新材料,期望可逐步将可持续能源融入日常生活。 在周教授实验室内,研究人员正忙于操作不同精密仪器,全神贯注地研究和仔细分析一种名为「钙钛矿」的先进材料。这种新材料可用于制造如纸般轻薄的薄膜太阳能电池,其生产成本较现时市场常用的硅电池更低,更有潜质展现更高的能量转换效率。 周教授解释:「制造硅电池的实际工艺成本依然高昂且工序繁复,而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作为一种薄膜光伏技术,能通过极低成本的溶液涂层技术制备,拥有庞大商机。」   现时可利用低成本的溶液涂层技术,制成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图为钙钛矿薄膜的溶液形成过程。  
香港科大故事
研究, 教与学, 跨学科, 人文社科
无言之音:从认知科学「聆听」思维深处
大家日常与同事、朋友、家人甚或陌生人对话时,是否觉得难以看透对方心思?对认知科学家而言,即使对方自身也不为意的举动,也可以提供蛛丝马迹,用以解读其思想和行为——萧惠文教授正是研究这种「读心术」的科学家。她最近通过香港科技大学(科大)「30周年策略招聘计划」,加入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萧教授对解读心理充满热诚,她解释道:「认知科学是跨领域的学科,融合人工智能、神经科学、心理学及语言学等专业范畴,让我们可从多角度去深入解读人们的思维。」   一个计算机科学家邂逅心理学 认知科学可通过计算机运算方式,解读复杂的人类思维。萧教授运用计算机科学与心理学的跨领域专业知识,开创以隐马可夫模型(Hidden Markov Models)分析人们的眼睛移动轨迹。她运用此统计学方法,量化个人的眼动模式,并找出各人差异,是运用眼球追踪数据研究认知的先驱。 她指出:「眼球追踪数据可揭示人类思维的奥秘。举例说,我们可以借此分析学生的阅读模式,协助老师评估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发展历程。」 萧教授踏上跨学科旅程至今逾二十载,仍然深深陶醉于人工智能的变革力量。在加拿大攻读计算器科学硕士期间,她偶然读到一篇关于人工智能如何模仿人类处理英文句子的文章。她忆述:「我一向喜欢以人为本的课题,而人工智能与人类认知的互动更激发了我对心理学的热诚。」 之后,萧教授怀着这股学习冲劲负笈英国,在爱丁堡大学取得信息学博士学位,并将人工智能的专业知识应用到数据分析和认知科学上,为日后的眼球追踪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新闻
教与学, 本科生, 大学盛事
科大新学年推五个全新本科课程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将于本周六举办本科入学资讯日,并于今日率先公布将在下学年(2025/26)推出五个新课程,涵盖生物医学及健康科学、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微电子和能源等范畴。新课程既回应社会对医疗科研和新兴科技专业人才的需求,亦为同学提供更广阔的课程选择。此外,工学院除了一直沿用的「学院」收生制,今年将新加入「学系」收生途径,实行「学院学系」双轨入学架构,为已有清晰学术志向的同学提供更多升学选项。 五个新课程分别由科大的理学院和工学院推出。由理学院推出的「生物医学及健康科学」和「科学数据分析及人工智能」课程,前者让同学接触先进的诊断和疾病建模技术,后者则培训同学把数据分析技巧应用至各个科学领域当中。「生物医学及健康科学」课程的毕业生,将来可成为制药或医学科技公司、研究机构及医疗咨询领域的专业人士。他们亦可选择于临床医学、遗传病咨询和生物医学研究等方面继续深造,将来为香港发展成为国际医疗创新枢纽出力。而「科学数据分析及人工智能」课程则期望透过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提升同学于实用数学方面的能力。毕业生应能熟练应用各种专业工具,就不同领域议题进行数据分析,以应对各行各业所面对的挑战。 至于工学院所推出的三个新课程,则涵盖「人工智能」、「微电子及集成电路」和「能源及环境工程学」。其中,「人工智能」课程将培训同学利用设计及编写人工智能演算法等,解决不同领域的实际问题;毕业生未来除可选择继续深造,亦可在人工智能相关的岗位担任工程师、数据科学家,甚或创业。「微电子及集成电路」课程内容则涵盖半导体运作原理,以及晶片电路设计和打印等,课程亦将致力启发学生推动量子技术、机械人、微电子和先进材料等新兴领域的创新。而「能源及环境工程学」课程内容则包括可持续能源、再生能源以及转化原材料的原理及相关政策; 同学毕业后可于相关行业出任工程师,或在环境工程顾问行业发展。
新闻
教与学, 校园生活, 学生发展, 学生发展及联系
港科大与港科大(广州)合推“红鸟跨校园学习计划”
香港科技大学(港科大)与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港科大(广州))今天共同宣布推出「红鸟跨校园学习计划」,以进一步加强两校学生在学术、科研及社会活动方面的互动交流,并于「港科大一体,双校互补」的框架下,透过「科目共享」(Course Sharing)和「学分互换互认」(Credit Transfer)等机制,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自港科大(广州)2022年9月开校以来,两校已有近1,300名学生到访对方校园,参与为期最长一个学期、涵盖实习、文化交流、业界考察及比赛等交流活动。 另有逾250名同学参与线上课程。 两校未来更计划推出夏令营活动,透过一系列文化交流,促进两地更频繁紧密的互动,扩阔同学们的视野,相互裨益。 在符合双方学术要求的大原则下,港科大与港科大(广州)将进一步深化「跨校园学习」的安排,落实「学分互换互认」,并透过「科目共享」机制,增加部分学科名额,以鼓励两校学生深化互动。 港科大校长兼港科大(广州)理事会理事长叶玉如教授表示:「过去数年,港科大与港科大(广州)一直在创新教学及研究方面紧密合作,推陈出新。 我们的办学使命、价值观与对学术卓越的承诺,在两地校园传承发展,对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型人才,促进粤港澳大湾区教育的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红鸟跨校园学习计划』将有效进一步汇聚两地校园的优质教育资源,为两校学生带来更灵活和多元化的学习体验。」 港科大(广州)校长倪明选教授则指出,高校应成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枢纽:「配合和抓紧中国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机遇,港科大(广州)与港科大共同搭建平台,帮助粤港高校学子拓宽眼界、加强交流,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为国家培育更多德才兼备的高水平创新型人才,是这个项目的使命所在。」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首个将传统学科和融合学科结合的跨境、跨校园研修计划,两校创新互联的课程设计是红鸟跨校园学习计划的重要一环。 在符合两校教务委员会联合学术协商机制的要求和批准下,两校同学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和学术水平,互相修读对方校园所开设的科目,而相关科目的学分可获对方认证及转移,部分更可计算在毕业要求所需的学分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