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及香港科大故事

2025

科大获世界卫生组织委任 领导区域数码健康创新研究联盟
新闻
健康, 环球健康科技, 医疗健康科技, 研究, 公共政策, 人文社科
科大获世界卫生组织委任 领导区域数码健康创新研究联盟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获世界卫生组织(世卫)西太平洋办事处辖下的亚太卫生体系与政策观察站(Asia Pacific Observatory on Health Systems and Policies, APO)委托,牵头成立一个聚焦于数码健康创新的「区域数码健康创新研究联盟」。科大通过严谨的遴选程序获取任命,彰显大学在推展政策研究的国际领导地位。 该联盟由科大公共政策研究所署理主任暨联盟首席研究员和经纬教授领导,同时汇聚来自区内多所顶尖机构的研究人员,包括:日本圣路加国际大学圣卢克国际医院的坂元晴香博士、马来西亚蒙纳士大学郑佩莉教授以及中国南方科技大学罗源昆博士。 联盟以「善用数码健康技术和数据强化医疗卫生体制成果」为主题,于2025年正式启动,开展为期五年的跨学科研究,以应对亚太地区人口老龄化的挑战。通过整合公共卫生、工程学、健康科学和公共政策的专业知识,联盟会推动开发创新解决方案,以提升健康和社会福利系统。主要目标包括: •    开展与APO议程互相配合的研究和卫生系统活动; •    与APO秘书处及政策制订者合作,识别关键问题,综合并发表研究成果及实证; •    提供技术支持和领导力,建设本地卫生系统研究能力; •    伙拍APO秘书处共同申请和应用资助。 应对区域健康挑战 和经纬教授在科大担任公共政策学部副教授,他表示:「我们很荣幸能够领导这个具开创性的联盟。数码健康创新是构建更高效、精准,且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系统的关键。通过跨学科研究整合医疗健康、技术创新与公共政策,我们将与伙伴携手开创以实证为本的解决方案,强化亚太地区的医疗卫生体制。」 世卫旗下APO的合作成员包括:亚洲开发银行、澳洲外交贸易部、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菲律宾、新加坡、泰国等国政府、太平洋共同体、世界银行,以及世卫组织西太平洋和东南亚区域办事处。
智慧飞翔:科大数码双生开创空域新维度
香港科大故事
无人驾驶飞机, 研究, 创新, 智慧城市, 研究及科技
智慧飞翔:科大数码双生开创空域新维度
对大多人来说,平凡之路才是安全之道,而未取之路则属于勇于探索的开拓者。香港科技大学(科大)的学者正是如此,他们不断突破界限,志在苍穹,还将创新目光投向无垠的天空。 在科大低空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团队以崭新思维全力革新城市空域发展,积极响应香港特区政府推动低空经济的政策。现时,他们正运用突破性的数码双生技术,打造能复制实体世界的虚拟模型,为无人机管理、空域管制及基建监察带来革命性转变。 这项使命由土木及环境工程学系郑展鹏教授带领,致力释放低空经济的无限潜力。 数码双子图:无人机管理的全新时代 所谓「数码双子图」,是与现实世界实时同步的虚拟镜像模型,利用感应装置和物联网设备收集到的数据不断更新。应用于无人机领域后,便能建立出高度互动的三维空域或基建地图,让导航及协调更趋精准。 郑教授解释:「数码双子图能实现与无人机操作同步,在复杂空域中安全导航,犹如智慧化的无人机航空交通管制。透过这个平台,我们能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可视化呈现无人机、空域及基建,进行模拟和精密管理。」   图为数码双生子图原型平台,有望推动大湾区低空经济发展。  
科大七研究项目获第二轮RAISe+拨款加快推动创新研发市场化
新闻
研究及科技, Medical Research, 研究, 人工智能, 科技及先进材料, 电子及计算机工程学
科大七研究项目获第二轮RAISe+拨款 加快推动创新研发市场化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在创新科技署推出的「产学研1+计划」(RAISe+)第二轮拨款中表现超卓,共有七个研究项目获批资助,在本港高教界领跑。 这七个研究项目涵盖不同领域的创新研究和发展,其中三个聚焦健康与医疗,包括诊断、治疗及基因疗法等层面,另外三个专注于人工智能(AI)晶片、半导体及其材料的开发,第七个项目则有关开发显示器及先进光电设备。 科大副校长(研究及发展)郑光廷教授表示:「我们很高兴看到香港特区政府过去几年实施了多项新措施,以孕育本地的研究、创新和创业生态系统,而RAISe+正是其中一项关键的举措。科大在这一轮RAISe+中取得破纪录成绩,不仅展示了科大学者在研究与创新方面的卓越成就,也反映了大学在营造有利环境,以推动孵化初创企业及促进知识转移方面的努力。展望未来,我们将继续与官产学研各方伙伴紧密合作,把更多研究成果转化为对社会有影响力的解决方案。」 项目一:8英寸新型衬底上的3.3 kV高功率GaN器件 主要研究员:刘纪美教授 – 科大新兴跨学科领域学部研究教授暨电子及计算机工程系荣休教授、Ainfinity 联合创始人 项目负责人:梁琥博士 – Ainfinity 联合创始人 项目详情:至2030年,预计全球高达80%的电力将依赖电力电子技术发展,其能源效率至关重要。刘纪美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成功研发出一种能够支持高电压应用的新型衬底,可望实现在该8寸的新型衬底(AiN衬底)上(可扩展至12寸的规格),开发更高性能的GaN(用于充电器半导体的物料「氮化镓」)功率器件,该新型衬底制作成本约为极具竞争力的1,000港元。智铭电子、海威华芯等电子企业对此技术表达强烈兴趣,该团队计划利用 RAISe+ 资金制造量产这些新型衬底器件和衬底。
HKUST Scientists Achieve Breakthrough in Light Manipulation Using Gyromagnetic Zero-Index Metamaterials
新闻
研究, 研究及科技, 物理学
科大研究团队利用旋磁零折射率超材料 研发崭新光波操控机制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研究团队利用一种名为「旋磁双零折射率超材料」(GDZIMs)的全新光学极端参数超材料,研发出一种基于GDZIMs的崭新光波操控机制,有望革新光通信、光学成像(用于生物医学)和纳米技术等领域,推动集成光子芯片、高保真光通信及新型量子光源的发展。这项研究由科大赛马会高等研究院临时院长兼物理系讲座教授陈子亭教授,以及物理系访问学者张若洋博士共同领导,并已发表于《自然》期刊。 GDZIMs与光学涡旋的潜力 GDZIMs是一种独特的光学超材料,其特性恰好位于两种不同光子拓扑相变的临界点,能以突破传统认知的方式操控光波。GDZIMs与传统材料有所不同,它同时具有零电容率和特殊的磁光特性,可稳定地生成时空光学涡旋——一种同时在时间和空间维度同步旋转的光场模式,使其在光传播控制方面具有卓越效能,对众多先进技术的应用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研究人员通过构建磁性光子晶体并将其参数调节至相变临界点,首次实现了这种超材料,利用微波实时场扫描系统,他们进一步证实,当光脉冲撞击GDZIM平板时,会反射形成时空涡旋 – 这是一种在时空维度同时呈现涡旋结构、携带横向轨道角动量的特殊光波包。研究揭示这种涡旋光的产生源于GDZIMs的内禀拓扑特性,因此涡旋光的产生不会受到系统尺寸或周围环境的影响,呈现出极强的稳定性。此一重大突破有望提升光学技术性能,以助构建更快速和更安全的光通信系统。 陈教授表示:「这项研究连通了超材料、拓扑物理学和结构光场三个重要物理学,基于超材料拓扑特性,确立了就时空光场操控机制的全新概念。研究成果有望推动超高精度和高效率光学器件的设计,同时开辟广阔的应用前景,我们对其潜力的探索目前仅初现端倪。」 张博士补充道:「这种生成时空涡旋机制的拓扑稳定性确实令人瞩目,为开发新型超材料和光操控技术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平台,对转化为通讯和高性能光子电路等领域的工业级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Revolutionizing Breast Cancer Diagnosis: HKUST Launches Large AI Model “MOME” for Testing in Over Ten Hospitals
新闻
研究, Medical Research, 研究及科技, 计算机科学, 人工智能
科大研发人工智能大模型MOME 伙拍逾十间医院开展试验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工学院研究团队成功研发一款名为MOME的人工智能(AI)大模型,利用全国规模最大的多参数磁力共振成像(mpMRI)数据建构,能够准确区分良性及恶性肿瘤,准确度媲美拥有五年以上经验的放射科医生。团队正与深圳市人民医院、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云南省肿瘤医院等超过十间医院及机构合作,展开大规模验证,以进一步评估系统成效,为投入实际应用做好准备。 中国最大mpMRI数据集 乳癌是全球女性最常见且致命的癌症之一,早期筛查、准确的分子亚型分类,以及对治疗反应的预测,对乳癌治疗十分关键。尽管mpMRI数据能提供丰富的诊断资讯,但对于传统AI系统而言,整合这些数据的多种成像模态(即磁力共振中不同的成像序列)仍存在不少挑战,特别是在真实临床环境中,某些模态或有缺失的情况。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科大研究团队与多家医疗机构合作,构建了目前市场上最大的中国人乳腺多参数磁力共振成像数据集,并设计出一款能够处理异构输入的AI大模型。这个名为MOME的模型采用「混合专家框架」,并以「Transformer」深度学习架构为基础,能够灵活融合多模态信息,即使在部分成像序列缺失的情况下,依然能维持高稳定性。该模型亦支援分子亚型分类,并预测患者对治疗方案的反应。 可避免不必要化验及预测治疗成效 在测试中,MOME对乳癌的诊断准确度达到了拥有五年以上经验的放射科医生的水平。该模型能够准确识别BI-RADS 4类患者中(乳癌风险在2%至95%之间)的良性个案,从而减少此类患者接受穿刺化验的需要。MOME对预测病人进行前辅助化疗的反应亦有出色表现,该治疗方案能在手术前缩小肿瘤,提高手术成功率。此外,系统亦能及分辨高侵袭性乳癌亚型,以及需采用专门治疗方案的三阴性乳癌。
科大化学家发现新手性桥联多环合成方法
新闻
研究, 化学
科大化学家发现新手性桥联多环合成方法
由香港科技大学(科大)化学系孙建伟教授和林振阳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成功发现催化对映选择性II 型[5+2]环加成反应,并就合成手性桥联多环结构的挑战提供了应对方案,尤其是那些带有桥联七元环亚单元的复杂分子结构。这种崭新的方法使用了3-氧化吡喃叶立德分子,能控制合成分子的形状,有望日后能快捷又有效地合成更多其他复杂化合物,包括一些重要的天然合成物和药物分子。 手性桥联多环结构,尤其是带有桥联七元环亚单元的结构,是一种复杂而又非常重要的分子结构,常见于自然界的天然合成物和一些有用的药物中,但过往要合成这种复杂的分子结构非常困难。 在现有的方法中,多功能偶极分子(例如 3-氧化吡喃叶立德分子)内 [5+2] 环加成是少数能够合成此类复杂分子又比较有效的方法。这次研究是催化对映选择性 II 型环加成首次成功合成分子,可说是在合成复杂天然合成物方面上的重大突破。 研究团队在催化不对称氧化吡喃𬭩叶立德的type II型[5+2]环加成反应中,要实现高对映选择性控制的同时,更成功克服了产生反Bredt规则的高张力双键的挑战。与过往的共价催化策略不同,这次研究是首次将非共价的手性酸催化策略应用到氧化吡喃𬭩叶立德的环加成反应中,为该类反应的不对称控制提供了新方向。值得一提的是,由研究团队的实验室所发展的SPHENOL骨架衍生的手性磷酸在该类环加成反应中表现出了优异的效果。手性磷酸具有双重作用,既作为决定速度的烯醇化过程的催化剂,又作为对映体选择性C-C键形成的手性催化剂。 透过这个崭新的催化方法,期望将能合成各种多功能的桥环结构,而且这些结构本身亦是关键中间体,有潜质能进一步再合成一些重要的天然合成物和药物分子。孙教授补充:「这个策略不但可以扩展到其他不对称环加成反应,更为复杂分子的快速合成和多样化提供了基础。」 这项研究已于2025年5月在《Nature Synthesis》期刊上发表。    
科大特別邀請多名本地及區內醫療領袖參與兩場專題環節進行深入討論,探討科技如何提升病患護理、完善醫療服務及營運效率。
新闻
医学教育, Medical Research, 研究及科技, 研究, 创新, 人工智能
科大参与亚洲医疗健康高峰论坛 展示医疗科技及人工智能的领先地位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今日于2025亚洲医疗健康高峰论坛上,分享其对未来医学与健康领域发展的前瞻性见解及彰显其在医疗科技创新方面的领先地位。作为高峰论坛「专题分论坛及医疗创新」界别的唯一合作伙伴,科大向逾千与会者,包括:来自全球的政策制定者、医疗专家、业界领袖、初创公司及投资者,重点介绍科技创新与产学研的合作如何缔造更公平及可持续发展的医疗体系。 高峰论坛由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及香港贸易发展局(贸发局)合办,于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行的开幕典礼邀请了多位重量级领导出席,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行政长官李家超先生、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曹雪涛院士,以及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博士。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医务卫生局局长卢宠茂教授及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一级巡视员冯海沧先生作特别致辞。 主题环节:推动医疗健康公平与创新 首场主题环节《塑造更公平与可持续的健康体系》汇聚了多位国际知名专家,包括科大校长叶玉如教授、亚太经合组织卫生工作组主席Victor Yosef MELT CAMPOS医生、法国大学医院全国协会主席国际事务特使Frédéric RIMATTEI先生、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Martin TAYLOR先生,以及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副会长吴晓滨博士,并由香港大学教研发展基金主席徐立之教授主持,讨论重点为消除医疗差距及发挥学术与产业的协同效应。 科大校长叶玉如教授表示:「我们的时代面对非常复杂的健康议题,从爆发大规模的疫病到医护人力短缺,都需要各方前所未有的合作。大学是促进全球健康公平的强大催化剂,但没有任何一间院校或机构能独自解决系统性挑战。我们必须透过培育人才、推进转化研究和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并加速从科技创新转化为产生具影响力成果的过程,让优质医疗保健成为全民的权利。」 
Pioneering Climate Resilience and Sustainability: HKUST Launches Landmark UNESCO-Backed Initiative
新闻
可持续性, 研究及科技, 研究, 奖项及排名
科大牵头全球可持续发展项目 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支持
由香港科技大学(科大)牵头的全球跨学科倡议——「推动自然和人为环境可持续性的无缝预测与服务计划」(简称SEPRESS),近日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正式认可,并纳入「联合国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国际十年(2024-2033)」(IDSSD)行动计划之一。未来十年,SEPRESS 将携手全球合作伙伴,聚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多领域需求,通过持续革新天气与气候的无缝预测技术,并推动科研成果转化落地,提供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SEPRESS 不仅着眼全面提升气候应变能力,更旨在产生深远的全球影响力,促进国际间的合作与知识共享,助力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其推动的研究成果将惠及全球各地区,特别是在资源匮乏的最不发达国家,帮助这些地区提高气候适应能力,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SEPRESS计划由科大世界可持续发展研究院(WSDI)及潘乐陶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CCRS)主任陆萌茜教授领衔。发起阶段已成功汇聚来自中国内地、尼泊尔、埃及、俄罗斯、巴基斯坦、乌干达、坦桑尼亚及泰国等12个合作伙伴的加入,包括大学、国家气象与水文机构与研究中心等。2025年5月7日,作为首批获得UNESCO IDSSD认可的全球25个行动计划之一,SEPRESS在联合国纽约总部举行的「第十届联合国科技创新促进可持续发展目标多利益攸关方论坛」(STI Forum)中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