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及香港科大故事

2022

新闻
环境保护, 污染
联合研究揭示香港和中国内地超大城市二次有机气溶胶污染的关键来源和反应途径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系助理教授王哲与国际研究团队合作,在中国四个超大城市同步开展了大气综合观测研究,揭示了人为源低挥发性有机蒸汽对二次有机气溶胶(SOA)形成的重要影响,为开展有效的城市空气污染控制措施提供了新的见解。   空气污染每年导致全球约700万人死亡,是最大的环境健康风险。城市空气中的污染物既可以从各种排放源直接排放,也可以经由自然源(如植物)和人为源(如交通、燃烧煤炭等)排放的前体物在大气中通过複杂的化学反应形成。一直以来,针对直接排放的污染物的控制措施取得了很大成效,但是由於科学家未能充分掌握二次污染物在大气中生成和转化的机制,故要有效治理由二次污染物造成的空气污染非常困难。 二次有机气溶胶(SOA)是许多城市地区空气污染的重要污染物,对气候变化和人类健康有重要影响。加强对SOA的源头及相关生成机制的理解,即有助於开展有效的城市空气污染控制措施。是次联合研究證实人为源低挥发性有机蒸汽於挥发性有机物(VOC)氧化生成SOA的内在机制中扮演关键角色,对形成城市空气污染有重要影响。 科大研究人员於香港开展全面的实地研究,内地及国际研究人员则於同期在北京、南京和上海这叁个超大城市开展相同研究。该联合研究首次成功在不同城市识别和测量超过1,500种高活性含氧有机分子(OOMs),并研发出一套全新的分类体系,成功追溯这些OOMs及所生成的SOA的前体物。 研究结果表明,人为源VOCs氧化主导了OOMs的形成,其中约40%来自芳香烃,另外40%来自脂肪族碳氢化合物,後者的重要性在过往研究中一直被低估。研究还发现多步氧化和自氧化过程是超大城市地区中OOMs生成的关键化学机制,同时氮氧化物(NOx)对OOMs的生成有重要影响,导致OOMs中的含氮分子数量超过70% 。这些人为源OOMs分子通过凝结过程产生了38-71%的SOA,是重霾污染情况下SOA的主要来源。

2021

新闻
环境, 污染, 创新
个人化实时空气污染风险信息系统(PRAISE-HK)
科大环境研究所(科大-IENV)今天推出「PRAISE-HK-EXP」—全新流动应用程序,协助用户分析个人空气污染暴露预算,由户外、室内,到不同微环境(包括不同交通工具),让使用者在不同的微环境,也能好好管理空气污染的暴露情况。得到汇丰150 周年慈善计划的支持,PRAISE-HK项目以三个阶段为目标推出不同功能的手机应用程序: (1)    第一阶段—2019年6月21日推出了「PRAISE-HK 应用程序」,提供了非常高准确度及"户外"空气质素地图,能分辨出街道之间仔细至2-20米的空气质素变化 (2)    第二阶段—今日(2021年11月24日)推出的「PRAISE-HK-EXP应用程序」提供全日累积的空气污染暴露风险预算(包括户外街道、室内建筑物内或不同交通方式)的详细数据。有助用户了解在空气污染来袭的时可以做些什么来减少健康风险 (3)    第三阶段—将是一个健康警报应用程序,根据对空气污染敏感的用户所提供的症状报告记录,提供特定的警报讯息 完成互动应用程序及系统,根据个人对空气污染的反应提供健康预测警报 今天发布的PRAISE-HK-EXP 应用程序是整个项目的重点,展示了PRAISE-HK项目的重要技术核心。2019年推出的一阶段App为为使用者提供仔细及准确的「室外」空气质素信息(包括实时及48小时预测),整个项目奠定了重要的数据基础。然而,一阶段App的信息未足以为用户提供「室内」及在交通工具内的相关信息,亦未能就如何减少个人空气污染暴露风险提供具体建议。 今天发布的第二阶段应用程序(PRAISE-HK-EXP)是一款空气污染暴露风险追踪器。在用户的授权下,应用程序会从早到晚,追踪和分析我们在不同处所(包括室内和室外)所接触的空气污染量变化。应用程序会向用户显示他们在何时、何地,以及在什么活动之中接触最多的空气污染物,并就如何降低空气污染暴露风险提供建议。
新闻
健康, 空气, 污染
科大研究人员发现戴口罩或能减低与空气中致癌物有关的癌症风险
佩戴口罩能过滤空气中的致癌化合物,从而大大降低罹患如肺癌或白血病等癌症的风险。
新闻
海洋科学, 化学生物工程, 污染, 海洋生物
智能檢塑魚保衛海洋
机械鱼快捷有效检测微塑胶,帮助改善海洋污染。

2020

新闻
人文社科, 污染
COVID-19, City Lockdowns, and Air Pollution: Evidence from China (只供英文版本)
The rapid spread of COVID-19 is a global public health challenge. To prevent the escalation of its transmission, China locked down one-third of its cities and strictly restricted personal mobility and economic activities. Using timely and comprehensive air quality data in China, we show that these counter-COVID-19 measures led to a remarkable improvement in air quality. Within weeks, the Air Quality Index and PM2.5 concentrations were brought down by 25%. The effects are larger in colder, richer, and more industrialized cities. We estimate that such improvement would avert 24,000 to 36,000 premature deaths from air pollution on a monthly basis.
新闻
研究, 污染, 环境工程学: 环境可持续性
科大研究发现内地封城有助改善空气污染 预计推迟2.4至3.6万宗早死个案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研究团队近日追踪内地早前為遏止新型冠状肺炎病毒(COVID-19)传播而採取封闭式管理措施(封城*)的环境效益,发现封城显著提高了区域空气质量。今年前两个月被封地区细颗粒物(Fine Particular Matter, PM2.5)的浓度,较去年同期显著下降了约25%。按照团队过往就改善空气质量对死亡率影响的推算,有机会推迟了2.4至3.6万宗因空气污染而导致的早死案例。 科大研究发现,采取封城措施城市的PM2.5水平,明显较未封城的城市显著降低。   该研究由科大社会科学部助理教授兼新兴市场研究院研究员、芝加哥能源政策研究所中国中心研究主任何国俊教授领导。团队追踪了内地324个大中型城市、包括95个宣佈封城的城市於本年1月1日至3月1日的空气质量数据,结果推算出被封城地区的细颗粒物(Fine Particular Matter, PM2.5)浓度下降了25%。而在人口与工业密集的北方供暖城市,如中国人口大省河南省的省会郑州,跌幅更高达50%以上。工业大城的空气改善,亦有效带动了周边一些未被封城市的环境质量。研究显示,未被封城的非工业重镇,其PM2.5的浓度也较去年同期下跌8%。该研究成果日前已在科学权威期刊《自然》的子刊《自然·可持续性》杂志上发表。

2019

新闻
健康, 污染, 智慧城市
Let's Get Going on Road to Cleaner Air (只提供英文版本)
Air pollution is a major environmental and health concern in Hong Kong and the largest environmental health risk, according to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tying it to seven million premature deaths globally in 2016. Yet many of us accept it as part of city living. In a bid to help city dwellers take their health into their own hands, HKUST's Institute for the Environment recently launched a game-changing mobile app that lets users monitor air quality to reduce their exposure to air pollution. Titled PRAISE-HK (Personalized Real-time Air-quality Informatics System for Exposure), the app provides real-time air quality and health risk information and forecasts, down to the street you are at, up to two days in advance, helping Hongkongers live a smarter and healthier life. One of the world-leading technologies behind the app is our dynamic transport model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