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及香港科大故事

2024

新闻
研究, 物流及供应链管理, 健康, 气候变化
科大于2024-25年度「卓越学科领域计划」及「主题研究计划」成绩超卓 获批拨款为本地院校之冠
由香港科技大学(科大)领导的三个研究项目,今日获研究资助局(研资局)2024/25年度「卓越学科领域计划」和「主题研究计划」合共拨款港币2.125亿元资助,金额冠绝本地院校,亦是科大历来最好的成绩。 获批拨款的三个研究项目涵盖不同范畴,当中包括开发以人为本的前沿AI及机器人技术,改善长者照顾及护理;创建「香港海岸分身」数码系统,管理极端天气对海岸的影响;以及通过技术转型,提升香港在可持续供应链金融中的地位。 科大校长叶玉如教授向研究团队表达祝贺,她说:「科大今年于卓越学科领域计划和主题研究计划再创历史佳绩,不但充分体现大学对推动卓越研究的坚定决心,亦印证了科大学者的研究实力昭著。而当中两个获资助项目,由科大与科大(广州)的研究人员携手领导,更展现了两校之间的协同发展。透过日益紧密的研究协作,两校将继续引领更多突破性的跨学科研究及科技创新,裨益香港及其他地区。」 科大副校长(研究与发展)郑光廷教授亦为团队的成就感到振奋:「是次科大获研资局两大重点拨款计划的认可,意义非凡。获奖的三个项目分别利用人工智能、机器人和数据科学等尖端科技驱动,彰显了科大致力结合科技创新与研究,探索新兴领域的研究突破。我们预期,随着更多世界级的科研设施相继于校园落成,将有助科大的科研人员进一步探寻知识,应对日益复杂的全球挑战。」 三个获拨款项目包括:
新闻
国际化及环球伙伴, 健康, 可持续性, 人工智能, 气候变化
科大校长叶玉如出席2024「冬季达沃斯」:「我们不仅追求更长寿 ,亦应增添有生命力的岁月」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校长叶玉如教授早前出席瑞士达沃斯-克洛斯特斯举办的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与不同国家及地区的代表会面,深入探讨全球重大议题。 叶教授在多场热烈的讨论中,就健康老龄化、气候变化对全球带来的挑战,以及大学于推动可持续发展和人工智能在研究与教育中的角色,分享其精辟见解。  今年世界经济论坛年会的主题为「重建信任」,云集全球逾125个国家和地区的3,000多名来自政商界的代表及社会贤达,当中包括七国集团、二十国集团及其他国际组织的成员,藉以重建互信基础、促进全球合作,以及携手应对当前严峻而复杂的挑战,包括气候变迁、经济发展和人工智能等迫切议题。       作为香港高教界唯一获邀出席活动的大学校长,叶教授参与了多场重要的交流活动,当中包括关注人口变化,探索人类长寿之路的专题研讨会,与来自包括欧洲联盟委员会、宏利金融和美世等跨国企业和国际组织的代表交流。 她指出,随着年龄增长,维持大脑健康及生活品质,至为重要。  叶教授认为:「我们不仅追求更长寿,亦应增添有生命力的岁月。 在延龄增寿之余,更重要的是保持思维清晰、充满活力,并能为社会作出有意义的贡献。 」科技的进步大大改善了人类的健康,然而,长者仍面临不少疾病风险。 例如有研究显示,全球阿尔茨海默症(AD)患者的人数至2050年或将超越一亿。 有见及此,叶教授提倡推动「全民脑健康」(brain health for all)。 她呼吁公营及私人机构投放更多资源于大脑研究,了解构成大脑老化背后复杂的机制,从而降低长者患神经退化疾病的风险。 作为一名高教界领袖,叶教授亦强调大学应鼓励终身学习,引入弹性和灵活的课程,协助有志工作的退休人士重返职场。  叶教授是全球知名的神经科学家,她在AD预测、诊断和治疗领域取得卓越成就,广受国际认同。 其中,她的研究团队成功研发了一个简单而可靠的血液检测方法,能及早筛查并识别AD患者,为应对这项全球重大健康挑战贡献良多。

2022

新闻
纳米材料科学及工程学, 纳米技术, 健康, 生物医学工程, 生物化学
影响力系列:废物变身最坚固材料
https://30a.hkust.edu.hk/zh-hans/our-impact/turning-garbage-strongest-material

2021

新闻
人工智能, STEM教育, 自动化技术, 健康
专家系列:拥抱人工智能还是保持警惕?
​「机器有思考能力吗?」早于上世纪四十年代,计算机科学先驱艾伦 ‧ 图灵已提出上述问题。自此,围绕机器学习的议题至今未止。近十年来,人工智能(AI)的应用一日千里,人类应如何面对AI的不确定性?身为这个领域的知名专家,冯雁教授一向致力提倡在符合道德的大前提下广泛使用AI。在这篇专访中,冯教授阐释了AI的优点和潜在威胁;但叫她关心的是大众对AI的一些常见谬误,可能会窒碍这个领域的发展甚至人类的进步。 AI 创造而非淘汰职位 AI 高速发展,促成工业增长和自动化,不少工种因而消失或式微,像消毒机械人取代了清洁工人、机器代替了收银员等。这股威胁尽管看似来势汹汹,但冯教授认为只是工业化过程中的自然现象,不足为虑。 她说:「一如工业革命,我们身处的数码年代也在创造新的职位,程式设计员就是最佳例子。  智能手机出现前,这种工作并不存在。应用程式兴起,便催生了以千万计的相关工作机会。   「我们必需把 AI视为改善生活质素的工具,善用 AI,不是抗拒它。」 就像各种针对新冠肺炎疫苗注射计划的阴谋论,冯教授认为:「社交媒体充斥着大量有关新科技的错误资讯和谣言。人们作出毫无根据的揣测,不少都是子虚乌有。我有些家人也深信不疑。放眼全球,反疫苗的人其实是将人类置于险境。」 她说:「机器本身没有意识。这年头,很多人抗拒学习新知识,实属不幸!如你愿意多听多看,就会知道大部分谣言缺乏逻辑。」
新闻
健康, 空气, 污染
科大研究人员发现戴口罩或能减低与空气中致癌物有关的癌症风险
佩戴口罩能过滤空气中的致癌化合物,从而大大降低罹患如肺癌或白血病等癌症的风险。
新闻
研究, 创新, 健康, 科技
结合科学和创意的新冠肺炎流动检测站
快速和准确地检测病毒,对遏止新冠肺炎在社区扩散至为重要。香港特区政府已着力提升社会在这方面的整体测试能力,但科大亦不敢怠慢,主动为大学社群在校园提供便捷的检测服务,让关心个人健康的学生和教职员感到放心。 在科大健康、安全及环境处安排下,一个聚合酶连锁反应(PCR) 流动检测实验室于3月4日至8日进驻校园,为有需要人士进行深喉唾液及鼻拭子测试。 上述设施是科大物理学系温维佳教授与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辖下非牟利实验室的合作成果。 此流动测试平台应用了由温教授设计的微流生物芯片快速检测仪,可按需要到访不同地区,让普罗大众受惠。    

2020

新闻
创业, 研究, 生命科学, 健康, 生物医学
采中草药精髓防脑退化于未然
眼睁睁看着敬爱的姨妈因罹患阿兹海默症而性情大变,原本精神矍铄的七旬长者渐渐变得思绪紊乱,身为神经科学家的叶翠芬博士深知此乃不治之症,说时亦难掩沮丧。 中草药容易受环境和气候影响,团队用了超过两年时间,寻找每种草药的最佳来源地。 她说:「姨妈退休前是中学老师,头脑敏锐,我小时候常常得她指导功课。可惜她现在记忆力退化,有时说起话来语无伦次、毫无条理。」 叶翠芬博士矢志寻找脑退化治疗之法,在世界知名的神经生物学家兼科大副校长(研究及发展)、晨兴生命科学教授叶玉如教授指导下,于1993年起联同科大生命科学部的傅洁瑜研究助理教授进行相关研究。这个铁三角不久已开拓了新的研究方向,在向来由西方医药主导的范畴中另辟蹊径。
新闻
教与学, 共同核心, 健康, 化学生物工程
让人垂涎的食品科学
科大致力发展全人教育,因而设立本科生必修的核心课程,透过提供全面而均衡的学习体验,培养学生成为勇于承担、具备独立思考能力的公民,以积极进取的精神实践抱负。在众多核心课程当中,学生对「食品科学与工程导论」情有独钟,因为修读这门课程的学生可以自制面包、曲奇饼、豆腐甚至啤酒,并了解为何油炸食物特别可口。于学生而言,整个学习过程本身就是令人垂涎欲滴的美食体验。 进行实验时,刘教授(左二)会跟学生一边制作食物,一边引导他们思考背后的科学原理。 这课程的上课地点亦与别不同:在半厨房、半实验室的「课室」里,不仅有煮食炉、烤箱、搅拌机等标准厨房设备,更有宽敞的专用实验室,里面配备了恒温箱、蒸发器和离心机等各类千奇百怪的器具。 身为课程导师的化学及生物工程学系工程教育副教授刘元帅强调:「我在第一堂课便清楚指出:我们会一起烹调食物,但不要把课程看成烹饪班!这是化学工程实验室,不是厨房。」 进行实验时,刘教授会跟学生一边制作食物,一边引导他们思考背后的科学原理。以做面包为例,他会示范和解释一些有趣现象:面团是怎样发酵的? 揉捏过程如何令面包皮和面包心达致最佳质感? 他说:「同样重要的是,当学生明白到制作曲奇饼需要用上大量砂糖,便可透过这个实验过程去探讨健康饮食。」品尝是制作食物的终极目标,不可或缺,因此,上课时虽然一般禁止饮食,但这门课程却是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