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及香港科大故事
2023
2022

新闻
向弱势群体倾斜的疫苗分配策略最能令社会受益
一项基于智能数据模型的新研究揭示,增加对弱势社群的疫苗接种投入,是实现为社会最大健康利益的有效途径。
要想同时提升有限疫苗资源的社会效用和公平性,政府应将更多的疫苗优先分配给最弱势的社群——即使这类人士对疫苗表现出更强烈的犹豫。由香港科技大学(科大)和科大(广州)的许彬教授、芝加哥大学的James EVANS教授和清华大学的李勇教授共同领导的国际研究团队,设计了能准确预测美国都会区新型冠状病毒案例曲线的传染病模型,并基于该模型揭示了在复杂的流行病环境中平衡多种伦理价值的关键。
传统流行病模型往往对人群混合模式做出了很强的假设,认为一个地理区域内的所有人均匀混合,从而有相同的机率感染病毒并传给他人。这与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中的情形显然不相符。有见及此,研究团队设计了一个会考虑出行行为和人口属性差异的流行病模型,以捕捉不同小区面临不同疫情风险的程度。出行数据和人口结构在小区层面的整合,使团队能够更真实地描述不同人群的混合方式。例如,在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中,低收入家庭的情况会更糟,因为他们为了生计必须维持原来的小区流动水平,这使他们面临更大的风险。因此,与许多可以在家工作的白领相比,他们有更大的机率感染和传播病毒,这也使他们成为接种疫苗、阻断疫情传播的关键群体。
研究得到两个关键结果:首先,它强调在设计疫苗分配政策时,应将出行行为和人口属性同时纳入考虑。大多数现有的疫苗接种计划仅基于年龄或年龄与职业的组合来设计;美国部分地区采用一个社会脆弱性指数来指导疫苗的分配先后次序。尽管如此,它仍无法捕获出行行为导致的传播和暴露于新型冠状病毒的不同可能性。相比之下,该研究提出的模型显著提高了疫苗分配策略的针对性,透过分配疫苗给最弱势的群体,有限的疫苗资源便能被充分利用,实现社会的最大福祉。研究团队还指出,他们的智能模型仅使用粗粒度的聚合出行数据,从而消除了个人私隐泄露的担忧。事实上,许多优秀的聚合数据源可被用于构建流行病模型,而不必担心私隐或其他问题。
2020

新闻
科大科学家为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研发带来曙光
新型冠状肺炎(COVID-19)于全球爆发,在两个月内蔓延至逾30个国家,至今*已造成80,000多人受感染、2,600多人死亡。香港科技大学(科大)一支研究团队近日识别出一组潜在生物标记(biomarkers),或有助研发对抗新冠病毒(SARS-CoV-2)的疫苗。
由于新型冠状病毒的基因排列与2003年引发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症(俗称沙士)疫情的冠状病毒(SARS-CoV)相类似,科学家一直希望透过沙士病毒数据寻找破解新型冠状病毒的方法。近日,由科大数据学家Matthew McKay教授和Ahmed Abdul Quadeer博士领导的研究团队,识别出一组来自沙士病毒的B细胞和T细胞抗原表位(即可触发针对该冠状病毒免疫反应的蛋白组织),或可触发人类针对新冠病毒的免疫反应。是次发现对开发新型肺炎疫苗的研究带来重要启示。
科大电子及计算器工程学系兼化学及生物工程学系McKay教授表示:「虽然有效针对沙士的疫苗从未面世,但当时曾就那些沙士病毒抗原表位能触发人类免疫反应这一点进行过大量的实验。在芸芸抗原表位当中,我们找到少部份同时存活于沙士及新冠肺炎病毒之中,它们的基因排列完全一致。我们相信这些抗原表位最有可能成为触发新型肺炎免疫反应的靶点。」
团队亦就人群覆盖率进行分析,发现此研究中识别出来的T细胞抗原表位在沙士爆发期间,曾有效于包括中国大陆的全球大部分人口中引发免疫反应。电子及计算器工程学博士后研究员Quadeer博士因此推断:「利用这种抗原表位开发出来的疫苗,也很有可能对大部分群众有效。」
上述研究成果近日已在科学期刊《病毒》中发表。
McKay教授补充说:「我们希望于疫苗研发初期,就最有机会发展成有效疫苗的抗原表位,提供意见。作为全球抗疫的一份子,我们分析与这种新冠病毒的相关数据,并第一时间与科学界分享研究成果,以助进一步了解这种新病毒以及研发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