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及香港科大故事
2016

新闻
Information Literacy in Hong Kong
Information literacy is a set of skills, attitudes, and behaviors that allows people to recognize when they want or need information, and then to search, locate, evaluate, manage, and use what they find effectively and ethically. It is tightly bound up with exercising ?the mind?s power to inquire freely.?At the Library, we strive to help students develop these abilities. Part of these efforts lie in measuring how our students are doing; developing librarian?s abilities to do so; as well as joining with librarians across Hong Kong to help Hong Kong?s university students improve their information literacy.

新闻
香港科技大学科硏人员发现大脑疾病新机制 或有助开发新疗法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生命科学部嘉里理学教授张明杰领导的研究团队取得重大突破,发现引致不同神经精神疾患例如自闭症、智力障碍及精神分裂等的病因机理。他们的新发现或有助新疗法的开发。
人类脑部的神经元由称为「突触」的细小功能单元把不同的神经元相互连接,而每个突触均有一个称为「突触后致密区」的细胞区室,载有大量并且密集排列的蛋白质层,负责处理及传递由脑部发出的讯号。突触后致密区的存在于60年前已被科学界发现,但科学家对该细胞区室如何就脑部活动而形成及改变则直至最近仍未有定论。
张教授的研究发现突触后致密区的两个主要组成蛋白质分子SynGAP和 PSD-95—若其基因突变改变该等分子的相互作用从而导致自闭症—能自动组装成一种蛋白质网络结构。最令研究人员惊讶的是,该蛋白质结构能透过「相变」现象,于活细胞中形成一种稳定的「油滴状」微滴。同样重要的是,研究人员还发现,自闭症患者脑部的有缺陷蛋白质会改变「油滴状」微滴的组成,从而改变神经元突触的讯号活动—或可解释自闭症的发病原因。
是次研究成果已于2016年8月25日出版的科学期刊《细胞》中发表。
张明杰教授表示:「我们在SynGAP和PSD-95复合物形成的研究中得到一项意外收获—活神经细胞透过一种基础的物理相变现象,将不同的功能组织放置在特定的细胞内位置。我们的研究有助理解为甚么基因突变改变这些蛋白质的相互作用会导致一系列暂未有方法治疗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我们相信我们的研究发现可以为研发治疗方法注入新的灵感。」
此学术研究文章的第一作者、张明杰教授的博士研究生曾梦龙补充:「这项研究只是我们一系列关于其他蛋白质如何共同促使突触后致密区形成及随脑活动改变的研究工作之始。我们亦很想找出其他突触如神经元肌肉的连接是否也通过类似的相变策略来组成突触后致密区,以响应不同的脑部活动。」
传媒查询:

新闻
香港科技大学HeadStart卓越领先计划 透过早期职场体验及职业发展指导 提升新生竞争力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首届HeadStart卓越领先计划透过早期职场体验及职业发展指导计划,旨在给予一、二年级的本科生在日趋国际化、竞争激烈及瞬息万变的社会中一个「领先优势」。
由科大校董会成员梁嘉彰女士、廖家俊教授及人文学部人文教育助理教授邵梅仪发起,HeadStart卓越领先计划于今年2月启动。有别于一般实习计划,HeadStart卓越领先计划包含3个部分,包括实习、师友及伙伴,为学生提供一个全方位的体验及职场训练。
邵教授表示:「计划的诞生源于创办人一个简单的愿望,就是希望香港年轻新一代能展望将来,有一个不同的愿景。我们希望他们能学习盼望,相信他们的未来取决于自己,透过努力及坚定的信念,年轻人可以追随自己的心及热诚,他们亦可以成为具影响力的领袖,将我们的社会以至世界建设成更美好的地方。」
计划的主要活动包括工作坊和关于提高职场意识的人际关系技巧的培训、与行政人员会面、公司考察、行政人员辅导和指导以及拓展人际网络。透过这些活动,学生不但更早得到关于职业意见、而且因而变得自信,更有能力与职场接轨。与此同时,亦令不同学系的同学联系起来,增进友谊。
56名来自理学院、工学院、工商管理学院、人文社会科学院及跨学科课程事务处的学生获机会到24间本地及国际企业实习。本地生占六成一,内地生占一成,而来自日本、新加坡、台湾、美国及其他国家及地区的非本地生则占二成九。提供实习机会的企业业务包括零售、投资银行、科技、地产发展、媒体以及创意工业等。

新闻
香港科技大学成功研制微型激光器 开创光计算领域新纪元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研究团队成功于硅上研制出微型激光器,不但令新一代微型电脑处理器的运行速度更快,亦大大减少耗电,对光互联与光计算的未来发展影响深远。
这项创新研究由科大方氏工程学教授兼电子及计算机工程学系讲座教授刘纪美发现,以及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桑迪亚国家实验室与哈佛大学的研究团队合作完成,是半导体工业界的一项重要突破。
硅衬底是太阳能电池以至集成电路等现代电子产品的基石,但由于硅晶格与激光材料并不相配,两者一直以来均无法完美结合。直至刘教授的团队成功于硅上「长出」了亚波长腔激光器,才实现了根本性突破,展示在硅上创建高密度发光元素的广阔前景,有关发现近日于《应用物理学快报》发表,并成为封面文章。
刘教授表示﹕「这种回音走廊模式的激光器是一种非常具吸引力的光源,可广泛应用于晶片上的光通讯、数据处理及化学传感等领域。将激光器直接集成在微型处理器上,对提高微型处理器的性能及降低耗能至为重要,这不但有利于推进硅基光电技术的发展,亦是新一代绿色讯息技术和计算的理想解决方案。」
一直以来,光子是用于远距离高通量数据传输中最经济兼最具能源效益的方案。随着这项硅衬底的新型激光器出现,光子亦有望可应用于短距离的数据通讯上,将可大大提升数据传输的速度。
为制作这种回音走廊模式的激光器,刘教授于硅面刻印出纳米图案,将硅晶格异质生长的天性缺陷,锁定于有规律的纵横格模式当中,再利用量子点激光器的受激辐射处于单个量子点之中这一特殊性能,进一步降低有源材料区对生长缺陷的敏感度。随后,团队利用激光泵,提升电子的能量级别,实现激光器激射。
此款微型激光器的直径只有1微米,较传统的激光器长度缩短了1000倍,面积则减少约100万倍。
传媒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