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及香港科大故事

2023

新闻
科大突破性发现罕见肿瘤细胞「间谍」 揭示不为人知的癌细胞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研究人员研发了一种可为冷冻和新鲜细胞组织样本同时进行单细胞DNA和RNA测序的新技术,更利用这方法识别出伪装为正常细胞的罕见脑肿瘤细胞「间谍」。是次发现为一些最复杂和罕见肿瘤的研究带来突破,并为未来的药物靶标发现开辟新方向。 肿瘤内的不同细胞基因和分子构造(即细胞异变质性)会影响癌症的病理以及肿瘤产生耐药性的能力,所以在决定癌症治疗方法前进行DNA 和 RNA 测序,可以取得有关肿瘤基因和分子组成的重要资讯。由于我们对癌症所知有限,透过分析DNA 和 RNA 测序所产生的更详细、不同层面的肿瘤分子数据,或可以对有关癌症的谜团,包括肿瘤复发或对治疗产生耐药性的原因提供更多的线索。目前,大部分现成的临床癌症样本是来自冷冻生物样本库的冷冻组织,这些样本目前可以用于肿瘤单细胞RNA测序分析,而利用现有技术对这些冷冻组织同时进行单细胞DNA 和 RNA 测序仍有一定的局限。 由科大生命科学学部及化学与生物工程学系副教授吴若昊教授及其博士后研究员于雷博士带领的团队开发了一种新型多功能单细胞多组学分析技术scONE-seq。这种技术不仅能分析冷冻细胞及难以取得的细胞类型,如骨胳和大脑;同时也大大简化了收集肿瘤中的DNA和RNA数据的实验流程。 星形胶质瘤(Astrocytoma)是一种致命且具扩散性的脑肿瘤,患有此类肿瘤的患者在确诊后五年内的存活率仅为 5% 左右。团队利用其新型单细胞技术,在星形胶质瘤患者样本中发现了一种细小而独特的肿瘤细胞亚群。这种独特的肿瘤细胞群体通过伪装成大脑的正常星形胶质细胞,逃过使用其他常见肿瘤测序方法的检测。此外,团队亦发现这种「间谍」肿瘤细胞具有耐药性分子特征;有关「间谍」肿瘤细胞在肿瘤恶化中所起的作用将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新闻
科大春日乐音盈校园
科大于1月31日在逸夫演艺中心举行「春之韵 乐跃新程」音乐会。超过600位乐迷在香港管弦乐团第一副首席梁建枫先生的指挥下,一同欣赏由管弦乐团演奏的精彩演出。表演嘉宾包括屡获殊荣的男高音陈晨先生及女高音邝励龄女士、香港管弦乐团第二副首席、小提琴家王亮先生、钢琴家黄乃威先生、校友男中音林国浩先生,以及科大研究生女高音卢晓悦小姐。国际知名的钢琴大师刘诗昆先生惊喜压轴出场表演,为整个晚上的演出划上完美的句号。 出席是次盛会的贵宾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驻香港特别行政区特派员公署副特派员方建明先生、运输及物流局局长林世雄先生、教育局常任秘书长李美嫦女士、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主席雷添良先生、香港研究资助局主席黄玉山教授、香港浸会大学校董会主席陈镇仁博士、香港中文大学校长段崇智教授,以及美国驻港澳总领事Gregory MAY、意大利驻港澳总领事Carmelo FICARRA、多位立法会议员、科大主要捐赠者以及科大师生代表。
新闻
科大与应科院联合开办首个兼读博士生工作计划 培育科研人才完善创科生态圈
根据协议, 科大与应科院将会联合筛选申请人。获选者将会受聘于应科院成为全职研发人员,并于科大修读兼读制博士课程。
新闻
专访享受创造之乐趣的科学家孙飞教授
孙飞教授认为动手创造新事物是一种探索体验,他非常享受这个过程。
新闻
生命科学
解构秀丽隐杆线虫pri-miRNA加工复合体的分子机制
        小分子核糖核酸(microRNAs,以下简称miRNAs)是一种在动物和人类基因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小型核糖核酸(RNA),一直令许多科学家为之着迷。在生物学和医学中,一項非常重要的研究范畴就是miRNA如何控制和调节基因表达,因为科学界一般相信,这个课题对理解细胞突变有重大作用,对於治疗癌症和其他与细胞突变有关的疾病,至为关键。          虽然miRNA及其在人类中的生物起源已是科学界的热门题目,但针对其他动物中的miRNA加工复合体(一种启动miRNA生物起源的蛋白质复合物)的研究却相当缺乏。最近,香港科技大学(科大)的研究团队揭示了秀丽隐杆线虫加工复合体(cMP)的基本机制,该研究为未来线虫中miRNA相关研究铺平了道路,并为探索miRNA在所有生物中发挥的作用,提供更广泛的视觉。         该研究最近在开放获取期刊Nucleic Acids research上发表。         领导这项研究的科大生命科学部助理教授阮俊英教授说:「秀丽隐杆线虫加工复合体(cMP)的分子机制自18年前发现以来,一直没有详细阐明。当然,出于充分的理由,许多人关注于人源miRNA的研究,但是对于秀丽隐杆线虫中这种复合体卻缺乏基本信息,所以引发了我們的研究。」
新闻
开创新里程的一年
回顾科大於2021-22年的成就和发展。
新闻
大学盛事, 学生发展及联系, 社区
科大协办Unity Games 颂扬多元与共融
Unity Games是由科大及香港 2023 年第 11 届同乐运动会协办的体育赛事,为期两天。
新闻
海洋生物, 海洋科学, 气候变化, 生态与环境
隐藏深海的热浪对珊瑚礁构成威胁
        2019年四月至五月,位于南太平洋中部法属坡利尼西亚莫雷阿岛一带的珊瑚礁经历了长时间且严重的高温白化。由于该年并非厄尔尼诺年份,一般并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因此本事件令全球海洋科学界百思不解。         由香港科技大学海洋科学系艾力克斯・怀亚特(Alex Wyatt)助理教授领衔的国际团队对这宗不寻常的珊瑚白化事件展开了调查。研究人员发现,这次灾难与反气旋涡流的通过有关。该涡流使该区域海平面升高,并使温度较高的海水集中在珊瑚礁上,进而导致海洋热浪大规模地隐藏在水面之下。团队的研究成果最近于《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上发表 。         过往关于珊瑚白化模式的研究,大多数仰赖于海水表面温度的测量。以这种方法收集数据,并未能全面了解海洋温度升高对海洋生态系统、乃至对热带珊瑚礁的威胁。虽然以卫星大范围的海表温度监测资料有其重要用途,却不能协助科学界监测海面数米以下区域的热能,亦无法探究在水表面之下,热能变化如何影响生态群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