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及香港科大故事

2025

科大七研究项目获「产学研1+计划」资助 在本港高教界领跑
新闻
创新, Medical Research, 人工智能, 科技及先进材料, 电子及计算机工程学, 生物医学
科大七研究项目获「产学研1+计划」资助 在本港高教界领跑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在创新科技署推出的「产学研1+计划」(RAISe+)第二轮拨款中表现卓越,成为本地大学中获批项目最多的院校,共有七个研究项目获批资助。是次科大获批的项目涵盖健康与医疗科学、人工智能(AI)及机械人、先进製造和电机及电子工程等多个领域,充分展现科大在把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的领导地位。 科大坚实科研基础的明证  科大副校长(研究及发展)郑光廷教授向所有成功获批资助的科大团队致以祝贺,他表示:「作为一所研究型大学,科大于深科技发展领域具有深厚的科研实力,我们十分荣幸在新一轮RAISe+资助中,成为获拨款项目最多的大学,这是对科大卓越的研究及知识转移能力方面的肯定,也体现我们对科研卓越和知识转移的承诺。特区政府大力支持创新科技发展,激发学界更积极把科研成果转化为对社会具影响力的技术,连同RAISe+在内,这些新的资源不仅可帮助学者从实验室走向市场,也鼓励更多科大成员进行跨领域协作,推动创新研究,开创造福社会的解决方案。」   各项获批研究项目详情(排名不分先后):   项目名称 主要研究员 项目负责人 8英寸新型衬底上的3.3 kV高功率GaN器件 刘纪美教授 梁琥博士 人工智能协助开发靶向腺相关病毒载体(AAV)药物递送
新闻
工程学, 历史, 科技领导, 电子及计算机工程学
Igniting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只供英文版本)
Academic-entrepreneur Professor KO Ping-Keung came to HKUST in 1993 as Visiting Professor in the Department of Electronic and Computer Engineering after working at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as Director of the Microfabrication Laboratory from 1984-1993, and Vice-Chairman of the Department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Computer Sciences from 1991-1993. He served as Dean of the HKUST School of Engineering from 1995-2000 and in 2002 received the prestigious IEEE Solid-State Circuits Award. He has since become an innovator and angel investor in China’s chip industry and is a Professor Emeritus at HKUST. In 2024, Prof. Ko was awarded a HKUST Honorary Fellowship in recognition of his long-standing service and commitment to the University’s development.
新闻
工程学, 历史, 科技领导, 电子及计算机工程学
Opportunity of a Lifetime I Couldn’t Miss(只供英文版本)
Prof. Philip CHAN Ching-Ho joined the School of Engineering in 1991 as a founding member. He served as Head of the School of Engineering’s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 Department from 1995-2002 and Dean of the School from 2003-09. He was Director of the Nanosystem Fabrication Facility from 1997-2003. From 2010-20, he held the positions of Deputy President and Provost at 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He became Professor Emeritus in HKUST’s Department of Electronic and Computer Engineering in 2010.

2024

新闻
工程学, 电子及计算机工程学, 积体电路系统, 本科生
Pioneering the Future of Microelectronics and Integrated Circuits(只供英文版本)
Electronic and Computer Engineering (ECE) drives computation, energy,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ies that are at the core of a vibrant, interconnected global economy. It is the innovation engine behind 5/6G wireless networks, robotics, Internet of Things (IoT), micro-displays for augmented/virtual reality, power systems for electric vehicles and data centers,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unning on integrated circuits fabricated on semiconductor chips, all of which have fundamentally impacted our society. By constantly adapting to an ever-changing world, electronic and computer engineers turn challenges into possibilities.
新闻
研究及科技, 电子及计算机工程学
科大工学院开发创新平台 一步到位制作类精子「微型机械人」 大大提升精准药物传输效能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工学院的研究团队研发出创新磁力驱动平台,仅需一个步骤,便可制作类似精子结构(类精子)的微型机械人,在精准药物输送应用上具备优秀的活动能力和高效性能。 团队突破传统微流控装置无法处理精密3D结构的限制,成功简化这些微型机械人的制作过程,有望将这项技术更广泛地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  这种类精子「微型机械人(又称为微游动器)」主要用作在人体内复杂的环境穿梭,帮助精准药物输送及微创手术。 与传统的微流控技术相比,类精子微型机械人在液体环境的游动效率较高,但要大量制造,并实现高效驱动和可控药物释放一直是个难题。  科大电子及计算机工程学系副教授申亚京领导的研究团队受鳐鱼精子的活动机制所启发,开发出一部利用外在磁场驱动的漩涡湍流辅助微流控(VTAM)平台,能以一步到位的方法制成类精子微型机械人。 这些新设计的类精子微游动器具有可控制推进的灵活尾部及有效载药的核壳头部,成功在不同黏度的流体环境中达至高效推进。  申教授表示:「VTAM平台成功以便捷的方法制造复杂的3D多形态结构,实现传统层流设备无法做到的技术。 为了实践应用,我们致力进一步优化制造过程,以确保微游动器的一致性和稳定性。 我们亦期望能进行体内测试,验证这些微游动器在临床环境中的实际效果。 」 团队研发的突破性VTAM平台结合了传统十字形微流控芯片和旋转磁力搅拌器所形成的漩涡容器。 微流控芯片产生的磁性藻酸盐液滴,通过毛细管转移到氯化钙溶液漩涡容器。 这些液滴在漩涡流的作用下爆裂,令其内部的磁性藻酸盐溶液暴露,并被漩涡流抽出,形成类精子的不对称结构。 在抽出尾部后,由于与氯化钙溶液中的钙离子发生交联反应,微游动器便能在几毫秒内凝固成形。 通过此方法制成的微游动器具有可生物降解的核壳头部和柔软尾部,其形态亦可透过涡流转速和溶液浓度进行调节。 
新闻
研究, 研究及科技, 无人驾驶飞机, 电子及计算机工程学
科大开发新型人工复眼技术 低成本兼高灵敏度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工学院的研究团队最近成功研发了一个新型人工复眼,不仅于小范围区域的灵敏度较市场产品高出两倍以上,成本亦更低。新技术有望革新机械人视觉系统发展,并可提升机械人的导航、感知及决策等能力,为人机协作开拓更大的商业应用与发展潜力。 这个创新系统模仿生物复眼的视觉功能,应用范围极广,例如可以配合无人机,协助提升其于灌溉,或灾难事故现场侦测搜救等工作的效率和精准度。而高灵敏的人工复眼亦能更广泛及准确地侦测并连结毗邻的机械人,促进机械人或无人机群的合作。长远而言,人工复眼技术将能有效提升及改善无人驾驶的安全性,亦可加快智能化交通系统的应用,推动智慧城市发展。 新型复眼的研发由科大电子及计算机工程学系和化学及生物工程学系讲座教授范智勇及其研究团队领导,标志着仿生视觉系统领域上的重大进展。一直以来,机械人专家参照昆虫复眼这种具有广阔视野和动态捕捉功能的特性,利用可变形的电子设备,为机械人制造人工复眼。然而,基于变形过程的复杂性和不稳定性、几何形状的限制,以及光学元件与探测器单元之间潜在的不匹配状况等技术问题,透过这种方法制造的复眼系统,较难整合到如机械人或无人机等自主平台。
新闻
研究, 研究及科技, 电子及计算机工程学
科大团队研发基于液态金属的电子逻辑组件 成功模仿捕蝇草的智能捕食机制
由香港科技大学(科大)工学院领导的一支研究团队,研发了一种基于液态金属的仿捕蝇草智能捕食机制的电子逻辑组件。 该器件本身具有记忆和计算能力,无需其它辅助电子器件即可如捕蝇草般智能地响应各种刺激序列。 这项研究探讨的智能策略及逻辑机制为理解自然界中的「智能」带来崭新视角,也对「具身智能」的发展提供了启发。 捕蝇草的独特捕食机制向来是生物智能领域的一个研究焦点。 这个机制令捕蝇草能有效区分各种外部刺激,如单次、双次刺激,进而区分如雨滴等的环境干扰(单次刺激)及昆虫(双次刺激),以确保成功捕获猎物。 此项功能主要是由于捕蝇草的触毛具有类似记忆和计算的特征,让它可以感知刺激和产生动作电位(细胞因受刺激而产生的电信号改变),并在短时间内记着刺激。 由科大电子及计算机工程学系副教授申亚京领导,以及其毕业于香港城市大学的前博士学生杨媛媛博士(现为厦门大学副教授)共同组成的研究团队,以捕蝇草内部电信号累积/衰减模型为基础,提出了一种基于液态金属丝延伸/缩短形变的液态金属逻辑模块(简称LLM)及组件。 该器件以氢氧化钠溶液中的液态金属丝为导电介质,基于电化学及电毛细效应控制液态金属丝的长度,进而依据阳极和门极所施加的电刺激调控阴极输出。 研究结果显示,LLM本身可以记忆电刺激的持续时间和间距,计算多次刺激累积的信号,并表现出类似捕蝇草的超卓逻辑功能。 为展示他们的研究,申教授及杨博士搭建了一套LLM智能决策器件、仿触毛机械开关、仿叶片柔性电驱动器的人工捕蝇草系统,成功复制并实现了捕蝇草的捕食过程。 此外,他们还展示了LLM在功能电路集成、滤波、人工神经等方面的应用前景。 这项研究不仅为模拟植物的智能行为提供了见解,也为后续的生物信号模拟器件及具身智能系统研发提供了可靠的参考。 申教授表示:「当提到『人工智能』,一般人想到的都是模拟动物神经系统的智能。 然而,在自然界中,很多植物也可以通过特定的材料、结构组合,展示出一定智能。 这个研究方向有助我们理解自然界的'智能',并为构建'类生命智能'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新闻
工程学, 教与学, 校友, 环球社区参与, 电子及计算机工程学, STEM教育
专注体验式与服务学习的教育家
2020 年初第一波新冠疫情爆发时,胡锦添教授与他带领的香港科技大学(科大)机械人竞赛团队学生果敢地决定继续他们的工作。他们谨守防疫限制和规定,把团队细分成几个小组,全天24小时轮流在实验室工作。当「全港大专生机械人大赛2020」(Robocon 2020)由6月延期至9月举行时,团队成员已早着先机,比其他在疫情高峰时暂停备战的队伍走前了整整五个月。最终科大机械人竞赛团队先於香港赛事摘下冠军,再在ABU Robocon Festival 2020中获亚太区亚军,又一次展现了他们坚毅不屈丶勇往直前的团队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