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及香港科大故事
2021
新闻
科大与浸大研究团队联手破译深海帽贝群体连通性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与香港浸会大学(浸大)的研究人员联手首次破译一种广泛分布于西北太平洋热液区与冷泉区的深海帽贝的迁徙历史、遗传结构,以及群体连通性。这项研究增进了我们对深海生物在生境、地形,与洋流交互作用下的历史种群分化与当代基因流的认识。研究结果可为海洋生物多样性的保育及生态环境管理制度的建立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深海热液喷口与冷泉渗漏区的相继发现,极大地改变了人类对地球上生命进化过程的认知。与主要由光合作用驱动的陆地及浅海生态系统不同,广泛分布于地壳运动活跃区的深海热液与大陆边缘的深海冷泉生态系统主要由化能合成作用驱动,形成了宛若深海“荒漠”里的“生命绿洲”。然而,随着海洋科考的不断深入,科学家们发现这些“生命绿洲”通常相距数百公里,而一些物种在深海热液区与冷泉区均有分布。这些发现不禁引人深思:这些深海生物如何实现基因交流?不同生物群落之间是否存在遗传分化?
为了深入探讨这些科学问题,科大海洋科学系讲座教授暨系主任钱培元与浸大生物系教授邱建文率领本港团队,并连同中国海洋大学及日本国立研究开发法人海洋研究开发机构的海洋生物学家,运用群体遗传学分析与物理洋流模型,系统地研究了一种广泛分布于西北太平洋热液区与冷泉区的深海帽贝的迁徙历史、遗传结构,以及群体连通性。
通过群体遗传学分析,研究团队首次揭示该深海帽贝在西北太平洋分为四个亚群,包括一个热液亚群与三个冷泉亚群。种群历史分析推衍出这四个亚群形成的历史过程:该种深海帽贝最初分化为两个冷泉亚群; 其中,较浅水的冷泉亚群栖息于黑岛海丘冷泉区。少数该亚群的帽贝幼体伴随黑潮的历史性迁移侵入冲绳海槽,逐渐适应冲绳热液区的本地环境,并形成热液亚群;较深水的冷泉亚群分布于南海蛟龙海脊冷泉区与相模湾冷泉区,并逐步分化为两个较深水亚群。该遗传分化可能与吕宋海峡的地理阻隔及南海蛟龙冷泉区近两千年来的甲烷通量下降有关。
新闻
个人化实时空气污染风险信息系统(PRAISE-HK)
科大环境研究所(科大-IENV)今天推出「PRAISE-HK-EXP」—全新流动应用程序,协助用户分析个人空气污染暴露预算,由户外、室内,到不同微环境(包括不同交通工具),让使用者在不同的微环境,也能好好管理空气污染的暴露情况。得到汇丰150 周年慈善计划的支持,PRAISE-HK项目以三个阶段为目标推出不同功能的手机应用程序:
(1) 第一阶段—2019年6月21日推出了「PRAISE-HK 应用程序」,提供了非常高准确度及"户外"空气质素地图,能分辨出街道之间仔细至2-20米的空气质素变化
(2) 第二阶段—今日(2021年11月24日)推出的「PRAISE-HK-EXP应用程序」提供全日累积的空气污染暴露风险预算(包括户外街道、室内建筑物内或不同交通方式)的详细数据。有助用户了解在空气污染来袭的时可以做些什么来减少健康风险
(3) 第三阶段—将是一个健康警报应用程序,根据对空气污染敏感的用户所提供的症状报告记录,提供特定的警报讯息
完成互动应用程序及系统,根据个人对空气污染的反应提供健康预测警报
今天发布的PRAISE-HK-EXP 应用程序是整个项目的重点,展示了PRAISE-HK项目的重要技术核心。2019年推出的一阶段App为为使用者提供仔细及准确的「室外」空气质素信息(包括实时及48小时预测),整个项目奠定了重要的数据基础。然而,一阶段App的信息未足以为用户提供「室内」及在交通工具内的相关信息,亦未能就如何减少个人空气污染暴露风险提供具体建议。
今天发布的第二阶段应用程序(PRAISE-HK-EXP)是一款空气污染暴露风险追踪器。在用户的授权下,应用程序会从早到晚,追踪和分析我们在不同处所(包括室内和室外)所接触的空气污染量变化。应用程序会向用户显示他们在何时、何地,以及在什么活动之中接触最多的空气污染物,并就如何降低空气污染暴露风险提供建议。
新闻
科大研究显示珠江口水域硅藻数量上升 为未来有关红潮/藻华影响的研究奠定重要基础
一般而言,邻近人口密集地区的水域较离岸或较高纬度地区的水质更容易被污染。然而,香港科技大学(科大)的研究人员发现,在过去近二十年间,一种常被当成水质指标、名为「硅藻 (Diatom)」的常见微藻,在珠江口水域这个堪称世上最城市化的沿海地区之一,数量较另一种常见微藻「双鞭毛藻 (Dinoflagellate)」上升接近一倍。
科大海洋科学系副主任兼讲座教授刘红斌领导的研究发现珠江口水域硅藻数量上升
一般来说,硅藻相对双鞭毛藻的比例越高,则水质理应越好。不过,领导是次研究的科大海洋科学系副主任兼讲座教授刘红斌指出,由于团队发现温度及海水的营养成分也会影响藻类的数量,所以硅藻数量增加,并不一定代表珠江口水域的水质有所改善。
海藻,也称为浮游植物,在海洋生态系统中担当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因为它们不仅可以把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质及氧气,也是大量海洋生物的食物来源。硅藻及双鞭毛藻乃生长在香港水域的两种主要海藻品种,占全港海藻总量约八成。硅藻较常见于污染较轻微的水域,相比带有毒性、甚至可以令鱼类死亡或海水缺氧的双鞭毛藻,它一直被视为是对海洋较有利的品种。海洋科学家一般透过比对硅藻及双鞭毛藻的数量及比例,以了解海洋生态系统状况。理论上,硅藻的比例较高,水质便会较佳。
新闻
香港科技大学与香港特区政府展开合作 解决大湾区臭氧污染问题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合作开展一个为期三年的开创性跨领域研究,从海、陆、空三方面监测空气质素,为本港以及大湾区臭氧的形成和传送路径提供更深入的理解。
环境局局长黄锦星先生(右六)、科大校长史维教授(右五)、科大环境及可持续发展部副教授宁治(右四)及其他来自环保署和飞行服务队等团队成员。
是次合作为大型科研计划「大湾区光化学臭氧污染及区域和跨区域传送特征研究」的一部分。该计划由广东省政府、香港特区政府和澳门特区政府联合推出,旨在研究臭氧对整个区域所造成的空气质素问题。
空气污染乃世界上最大的环境健康威胁,每年导致全球700万人早逝1。香港政府环境保护署(环保署) 今年推出「香港清新空气蓝图2035」,以进一步改善本港和区内的空气质素,并协助本港于2050年达至碳中和。尽管当局近年在控制影响健康的空气污染物﹕例如悬浮粒子、二氧化硫及二氧化氮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但构成光化学烟雾的主要成分臭氧浓度却依然呈上升趋势。
新闻
科大及理大研究人员开发体外囊泡重组实验 为研究蛋白分泌转运途径的分子机制提供新见解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及香港理工大学(理大)研究人员开发了体外囊泡重组实验,并通过结合该实验途径及定量质谱分析,发现了囊泡中受特定因子调控被装入囊泡的特定货物蛋白,和介导囊泡运输的新的调控蛋白。该研究成果及实验途径,为进一步揭示分泌途径相关的分子机制提供了重要的新工具。
真核细胞的分泌转运途径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人体内的很多生长因子,荷尔蒙以及其他重要的因子都是通过分泌转运途径从细胞中分泌出来,从而履行它们的生理功能。另外很多新合成的蛋白必须通过分泌转运途径以被运输到特定的亚细胞目标位点才能行使其功能。在分泌转运途径中承载货物蛋白的运输工具是运输囊泡。就像日常生活中的物流及运输服务,货物蛋白是否能够被运输到正确的靶向位点,关键在于这些货物蛋白是否被准确分选到特定的运输囊泡中。若货物蛋白分选功能缺失,会导致细胞极性建立、免疫功能以及其他生理功能缺陷。
在分泌途径中,调控蛋白质分选的关键参与者包括Arf家族蛋白和货物适配蛋白(cargo adaptor)。 Arf家族蛋白有20多个成员并且分别定位在特定的亚细胞位点。它们在结合GDP的不活跃状态和结合GTP的活跃状态之间循环。结合GTP的Arf 蛋白将胞质中各种货物适配蛋白招募到细胞膜或特定细胞器的膜上,一旦被招募到膜上,这些货物适配蛋白就会识别货物蛋白上的分选信号序列,将货物蛋白包装进入囊泡,实现蛋白质的分选。
尽管我们了解了货物分选的基本步骤原理,但受特定Arf家族成员或特定的货物适配蛋白调控的货物蛋白谱在很大程度上仍未得到充分研究。另外,我们也需要系统的实验途径以发掘及鉴定被特定的Arf蛋白招募到膜上的胞质蛋白。
在本项研究中,科大生命科学部副教授郭玉松的团队利用体外囊泡重组实验重构了将货物蛋白包装进囊泡的过程,并且通过生化的方法分离了富集货物蛋白的囊泡。他们与理大姚钟平教授的研究团队合作,通过定量质谱分析分离的囊泡的蛋白质组学。该研究进一步系统地发现了依赖于GTP和囊泡膜结合的胞质蛋白,其中的一个重要胞质蛋白FAM84B与货物适配蛋白相互作用,并调节跨膜货物蛋白的运输。此外,该研究通过体外囊泡重组实验发现了依赖于GTP水解包装进囊泡的多个新型货物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