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及香港科大故事

2020

新闻
研究及科技
科大研究团队研製全球最快新型冠状肺炎检测仪 40分钟内确诊病毒
内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肆虐,如何及早发现受感染者是各地当前面临的迫切难题。香港科技大学(科大)一支研究团队,最新研製出全球最快速检测新冠肺炎(COVID-2019)的便携式检测仪,利用微流生物芯片技术,从取样到检测结果只需约40分钟,较目前通用的检测方法聚合酶连锁反应(PCR)技术所需的1.5至3个小时,效率大大提升。   PCR是一种分子生物学技术,透过扩增特定的脱氧核醣核酸(DNA)片段而侦测病毒的核糖核酸(RNA)。温度变化是PCR控制DNA变化的关键,温度提升越快,检测所需的时间越短。有别于传统大型PCR仪普遍应用的半导体加热器,团队自行研发出一种具有更低热质量和更高导热性的硅基薄膜微加热器,令测试过程中温度提升的速率,由以往传统PCR仪平均每秒升4–5 ℃,提升至每秒升30 ℃,大大缩短检测时间。   由科大物理学系温维佳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透过他与其科大博士毕业生高一博在深圳共同创立的生物科技企业「深圳市尚维高科」(尚维高科)开发相关技术。团队自今年1月20日获取新冠病毒的序列后,立刻展开针对性研究,并于一周内成功研发出检测试剂。目前,相关检测仪及试剂盒已于深圳和广州的疾控中心应用,团队近日亦已向湖北和广州南沙的疾控中心捐赠相关仪器和试剂盒。该技术已获国际CE认证(欧洲合格认证),符合出口本港及其他欧盟城市的标准。 该设备操作十分简单,採用与流感快速筛查相同的方式,利用快筛试纸到鼻腔取样,再放入分析仪检测即可知结果。整套设备长33厘米、宽32厘米、高16厘米,轻巧便携,可用于户外,适合各级疾控中心、海关、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及护老院等地方作即场检测。每台新型检测仪分别由一个微流生物芯片、便携式PCR仪、样本前处理系统、生物检测芯片和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所组成,每次可同时检测8个样本。 尚维高科是一家专注开发实时核酸分子体外诊断技术的科技公司,公司核心团队成员均来自科大。 微流生物芯片检测仪操作示范视频: https://drive.google.com/open?id=131D_1hMOLWraGeQCGMnNka9tSsEtz_rV
新闻
创业, 青年创业, 职业
付出时间助人自助
梁嘉宝是科大 2010年工商管理学系校友,毕业后任职国际投资银行分析员时,已清楚自己无意长期在财经界发展。对她来说,促成更多人投身义务工作、培育儿童和青少年,当中的满足感尤胜为旁人眼中的理想事业拼搏。这念头很快驱使她另起炉灶,踏上创业之路,好让她能够推动自己认为有意义的工作,并联同友人黄雪儿一起争取曝光机会及构思新主意。  两人自此联袂参与联谊活动,希望藉此拓展人脉、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但两位年轻女士对于要主动接触素未谋面的业界领袖感到困难。她俩深明这种感觉非她们独有:像两人般初出茅庐的年轻人,虽然渴望发展事业,但却缺少可以给予意见的人生导师。 在2014年的一次活动上碰钉后,两人一边工作,一边建立副业 Time Auction,希望撮合有心人与自己景仰的前辈见面,从中学习,并鼓励多些人参与义务工作。她们很快整理出一张杰出人士名单,并向对方发出邀请电邮,短短两周,当中便有六、七人答允担任演讲嘉宾。 要与城中备受尊重的成功专业人士见面,参加者无需捐款,但必须在自选的慈善机构参与最少10小时义务工作。  度过四年投行岁月后,嘉宝在一家初创传媒公司工作两年,从事产品推广。 每天,她总会抽出一点时间处理Time Auction的业务,以最少的预算举办活动,宣传工作由自己一手包办,绝对是「由零开始」。她说:「起初,你总会问自己,究竟是不是行对了路? 不是人人都适合创业,很多人倾向追求稳定而非变量 — 说到底,最重要清楚自己的心意和期望,不同人对此会有不同答案。」  小妮子的坚持渐渐取得成果,愿意支持和拨出时间的人与日俱增。到了2017年初,她们正式将 Time Auction注册为慈善机构,并获得两位捐款人慷慨解囊。 嘉宝于是辞去正职,把全副心神放到Time Auction上。有了捐款,公司得以聘请两名全职职员,加上义工帮忙,现时每月举行的活动增至七至八个。有时候,参加者需要视乎活动类型支付费用,以弥补场地及食物成本。
新闻
研究, 研究及科技
Riding the Waves of Innovation (只供英文版本)
从基础发现到知识转移和应用,您可以找到我们在本期Research@HKUST上所做的所有最新突破。
新闻
可持续性, 创业
应对全球危机的甜蜜方案
佘焯成是2011年的数学理学士毕业生,一路走着顺遂且丰富多彩的人生旅程。毕业短短数年,他用两年时间苦心经营的数学补习社,已让他尝得创业成功的滋味。  身为数学科补习名师,数学让畲焯成名利双收,但沉重的工作压力亦令其健康在2017年响起警号,意外地改写了他的人生。  他忆述:「我当时受肠胃问题困扰,朋友建议我服用天然原蜜调理身体,效果很好,立时引起我对蜜糖和蜜蜂的兴趣,自此不停研究,我的人生亦因此改变。」 焯成向元朗一位本地蜂农拜师,学习怎样在不用抗生素、不加糖、不热压的情况下生产蜂蜜,愈是钻研,兴趣愈浓,2017年更与两位科大校友合作创办自己的第二盘生意「香港原蜜」。自此,他不仅积极宣扬原蜜对健康的好处,更致力保育蜜蜂,以协助全球生态系统保持平衡。  近十年来的絶大部份时间,很多蜂农都表示每年失去三成或以上的蜂巢。全球蜜蜂数量锐减,严重威胁各式各样人类赖以生存的植物及谷物,情况令人忧虑。 他说:「这是我投身养蜂业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全球暖化和使用杀虫剂,导致蜜蜂数量急跌,但不少植物倚赖蜜蜂授粉,人类约有七成食粮是由蜜蜂支持生产。」 在人口稠密的城市,无休止的发展令野生蜜蜂及其食物供应饱受威胁,加上热带风暴的破坏力有增无减,即使业界努力补救,蜂蜜供应依然不甚稳定。  解决问题的其中一个有效办法,就是大量在城市养殖独居蜂。焯成说,独居蜂占了全球蜜蜂的九成,生性温驯,无需倚靠蜂巢存活,因此是家居养蜂的首选。用木头和其他物料搭建小小的蜂箱,已可为独居蜂提供基地。这些蜂箱可放置在家居或公园任何角落,在自然环境中增添蜜蜂授粉的机会。 在城市设置「蜜蜂酒店」的做法在全球越见普遍。他说:「这在台湾非常盛行,甚至深入学校,但香港仍需努力推广。」 科大对促成畲焯成的「甜蜜」人生居功不少。他攻读数学学位时,副修生态研究及中国研究,对全球暖化有一定认识,明白气候变化如何影响地球。他亦热衷与别人分享其所学知识。 现时,焯成既要打理补习社,又忙于在大屿山和大帽山郊野公园附近建立生产基地、举办蜂场生态教育团向参观者讲解香港常见的花蜜植物、蜜蜂生活习性、采收蜜糖方法,以及设置蜜蜂酒店。

2019

新闻
教与学, 人文社科, 社会科学
认识社会学的治疗价值
上过社会科学部谷志良教授的课,都知道在课室内关掉和收起一切电子产品是金科玉律 — 纵然使用手提或平板计算机抄录笔记,也在禁止之列。对此,谷教授有其独特见解:互联网虽然是教师的重要教学资源,但手提电子通讯产品可严重干扰课堂学习。学生最初或许对此心生抗拒,但却鲜有投诉。这是因为谷教授在堂上安排了大量意见调查、问答比赛、模拟、讨论等具互动性的学习活动,同样地引人入胜,让同学全情投入课堂。 虽然规矩森严,但这位社会科学教育副教授却是科大最受学生敬爱的老师之一。其「从做中学」的教学理念,结合「反转教室」授课模式,深受同学欢迎。举例说,他会要求同学监察自己的消费习惯,看看一个家庭能否倚赖最低工资过活,或透过分析传媒及社交媒体了解性别歧视问题,此举有助同学借着阅读或亲身经历对社会议题产生概念。 正是对春风化雨的热诚,以及在持续改良和革新授课方法上的贡献,使谷教授获颁本年度科大「祁敖卓越教学服务奖章」。此奖每年都会颁发予一位长期尽心教学、矢志追求卓越、循循善诱、启导后学和激励他人持续向前的杰出教员。 谷教授热爱社会学,大概很难想象他当年在英国杜伦大学修业之初,其实极之讨厌这个学科。少年时期的他满腔理想,立志成为社工,修读社会学,就是相信这学位有助自己圆梦,岂知事与愿违。他忆述:「社会学最初给我的印象,就是非常抽象,只谈理论,流于意识形态。」直至发现社会学以人为本的一面,尤其是民族志,他才开始懂得欣赏这学科的实用价值。谷教授其后负笈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取得社会学硕士及博士学位,自此投身社会学的教学工作。 谷教授1992年首次加入科大,其后一度外闯增广见闻。他于2008年回归科大,致力优化社会科学课程,使之更贴近学生的个人生活。他说:「相对教授社会科学作为一门技巧,我更关心其治疗价值。」 谷教授直言,学生与普通人一样,令他们担忧和不安的事情多不胜数:学业成绩、工作、金钱、家庭、友情。 他集中教导同学「从大局着眼」,并「注意自己的行为怎样影响他人」。他解释:「对社会学有认识的人,明白自己的行为和决定都受到历史、习俗、群体和社会形势左右。人的选择有限,人性更有软弱的一面,我们需要在缺乏完整信息的情况下行事。社会学不但帮助我们了解自己,也让我们培养同理心。」
新闻
环境化学, 空气, 大气科学, 化学
科大研究团队解开氮氧化物与大气中硫酸盐间关系之谜 为改善雾霾污染带来新希望
由香港科技大学(科大)领导的一支科研团队,近日首次揭示氮氧化物(NOx)如何影响大气中硫酸盐的多寡,以及其与雾霾形成的关系,为解决空气污染的政策制订者提供新见解。 由污浊浓雾所带来的低能见度、高湿度以及高浓度PM2.5悬浮粒子的现象,一直对包括中国内地在内的大城市造成困扰。而在各种直径小于2.5微米(PM2.5)的污染物中,由二氧化硫(SO2)在大气中氧化而产生的硫酸盐,是雾霾成因中最普遍的成分之一。 虽然科学界早已知晓二氧化硫与硫酸盐之间的反应物-产物关系,但形成过程中所涉及的氧化剂及氧化过程非常复杂多样化,特别是氮氧化物在这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一直没有一个清晰的理解。有别于直接由汽车废气以及燃烧如煤、柴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而产生的氮氧化物,硫酸盐并非直接由污染源头排放,因而令希望控制它的研究人员及政府官员感到头痛。今次研究乃科学家首次系统阐述氮氧化物如何于不同情况下,透过氧化过程影响制造硫酸盐的一连串化学反应。 由科大化学系兼环境及可持续发展学部教授郁建珍领导的研究团队,与加州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合作,发现了氮氧化物在三种不同的化学环境中以不同机制影响硫酸盐的形成。在低浓度氮氧化物环境中,氮氧化物催化氧化剂的形成,促进硫酸盐的形成;在雾霾笼罩时所出现超高浓度氮氧化物的环境中,溶于雾滴中的氮氧化物直接作为氧化剂,也促进硫酸盐的形成。惟在中高浓度氮氧化物的环境中,由于二氧化氮(氮氧化物家族的一员)消耗了羟基自由基,令其不能有效地氧化二氧化硫,继而抑制硫酸盐的产生。 研究结果显示,要在高污染的雾霾条件下减少硫酸盐的形成,必须同时控制二氧化硫与氮氧化物的排放,但是,当氮氧化物排放达至中高量时,由于大气中的二氧化氮会抑制促进硫酸盐形成的羟基自由基,减排氮氧化物反而会导致空气硫酸盐增加。
新闻
学生发展及联系, 学生大使, 国际
越洋万里拓阔视野
科大一直致力吸纳世界各地的学生,以推动校园多元发展及国际化;而为了进一步扩大非本地生组合,大学在2018推出了「海外中学访问团计划」,让中亞及中东的高中辅导老师深切认识科大为当地学生所提供的升学机会。该计划在2019年三月再接再厉,让逾30名来自九个西欧国家的高中辅导老师参与。两位分别来自哈萨克斯坦和土耳其的科大学生,就和我们畅谈来港升学的由来和感受。 祖籍哈萨克斯坦的生物科技及商学理学士四年级生 Kamila ABDRASSILOVA,见证了越来越多同乡入读科大的趋势 – 她回想抵埗之初,全校的哈萨克斯坦学生只有七人,相对今天的14人,四年间增长高达一倍。 选择大学时,Kamila不讳言下了一番功夫。她除了特别重视大学的学术和毕业生就业能力排名,申请奖学金的机会,以及学生组合多元化与否,也是关键因素。科大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是大中华之冠,排名接近哈佛与哥伦比亚大学,而且实习及交流机会充足。身为IB国际文凭毕业生,Kamila 取得的奖学金足以全数支付学费及生活开销。衡量种种有利因素后,她很快已立定主意,选择这家力求创新的年轻大学。 然而,事情往往并非一帆风顺。她回忆抵港后不久的情况:「初到香港,很挂念家人,也担心家乡的政局。幸好大学的学生辅导中心提供免费支持,对我帮助很大。」 开放的环境,想法近似的人,让这个在阿拉木图土生土长的女孩,得以完全融入香港和大学的生活。Kamila积极加入不同学生组织,其中一个就是 「视野无界」 (SIGHT)。她伙拍SIGHT的其他成员,针对现存问题一起构思实际解决方案,过程中提升小妮子的设计思维及其项目管理能力。 在科大修业期间,Kamila还获得负笈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的宝贵机会,汲取知识之余,也实地认识和感受美国文化。另外,她也在香港汇丰银行总部的银行增长及创新部门完成实习。一连串难得经历,助她建立全球视野此一重要职业技能,有利日后的事业发展。 种种机会让Kamila不断进步,她亦很快成为科大的忠实支持者,身体力行参与组织和带领代表团回到自己的家乡,宣传科大。 
新闻
海洋科学, 研究, 生态与环境, 环境保护
科大研究团队揭示内波能助调节珊瑚礁的热白化
由香港科技大学(科大)领导的一个国际研究团队,近日证明了海洋内波(海里的波浪)的冷却功能可为珊瑚礁营造一个抗热环境,或有助防止和更准确预测珊瑚白化。 世界各地的珊瑚礁正遭受由气候变化和包括厄尔尼诺等极端气候所引起的泛热带白化现象威胁,但是,白化模式很难预测,在较深的水域尤甚。现时,大部分白化预测都是基于由卫星收集得来的海水温度数据作表面评估。虽然这些数据对了解大规模及偏远地区的白化状况很重要,但它们只反映了海洋表面的温度以及相对大面积的温度平均值。 科大海洋科学系助理教授Alex Wyatt,联同来自东京大学、圣地亚哥加州大学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美国地质调查局,以及佛罗里达理工学院的科学家组成研究团队,就内波对太平洋西面、中部及东面珊瑚礁的温度影响进行了定量分析。团队花了数年时间,在日本、法属波利尼西亚和巴拿马不同海深的珊瑚礁位点量度温度,并记录了在2015年和2016年因厄尔尼诺现象发生的加热事件。 该团队透过自行研发的新型过滤方法,从温度记录中撷取内波讯号,以比较有内波及无内波海域的加热情况。结果显示,内波的出现有助减少该海区的酷热情况,如在2015-2016年厄尔尼诺现象期间,内波的出现便将加热程度减轻了88%;一些本可导致全数珊瑚死亡的严重加热地区,因内波的出现而将加热量降低了约36%至50%,有些地区甚至完全避免了加热情况的发生。 研究还发现,天然内波的降温能力会随水深而上升。在水深8至10米的浅水处,内波将热量减少了20%至41%;而在水深30至40米的较深水处,则减少了54%至88%,反映内波是一种能减轻珊瑚白化的重要过程。相反,在欠缺内波、或因气候变化而令内波频率和强度下降的地方,珊瑚礁的受热威胁愈趋严重。 Wyatt教授指研究结果显示,人类可透过创新方法保育当地的珊瑚礁﹕「透过主动管理方法,如人工引流至需要特别保护的珊瑚群落,能减少海洋加热对它们的影响。但人工引流只能提供小范围或短暂的保护,要长远解决珊瑚礁的存活问题,解决气候变化这根本原因实属不可或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