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及香港科大故事

2025

科大团队开发全新膜蛋白提取方法  拓展生物学研究范围
新闻
研究, 创新
科大团队开发全新膜蛋白提取方法 拓展生物学研究范围
膜蛋白在多种生物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同时也是重要的药物靶点。过去几十年来,科学家一直依赖去垢剂从细胞膜中提取膜蛋白以进行结构研究。尽管这些传统方法显著推动了人们对膜蛋白结构的理解,但也存在一些限制,例如去垢剂筛选过程消耗资源以及缺乏天然膜脂环境,这可能阻碍了对脂质介导膜蛋白调控机制的深入研究。为此,由香港科技大学(科大)生命科学部党尚宇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基于囊泡的新方法,能够保留天然脂质环境,促进后续的结构和功能研究。经过四年的系统研究,党教授团队的新方法避免了使用去垢剂进行纯化,而是直接从细胞膜中生成含有目标蛋白的囊泡,供后续的冷冻电镜成像和结构研究。团队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工作流程,用於囊泡样品的制备、纯化和质量控制,使这种方法可应用於多种膜系统。为应对由天然膜结构引起的强背景信号和干扰,他们开发出一种基于电镜图像的筛选方法,并结合人工智能模型,专门分离高质量的膜蛋白粒子。研究团队成功将这种方法应用於多个膜蛋白系统,解析了在大肠杆菌细胞膜中过度表达的AcrB蛋白3.9 Å分辨率结构,以及在猪心线粒体内膜中解析的天然呼吸链复合物III的3.0 Å分辨率的结构。该研究的第一作者、博士候选人刘航表示:「凭借党教授的跨领域研究策略,团队成功建立了一個涵盖样品制备和数据处理的综合系统,用於膜蛋白的原位结构研究,並解决了不少以往未能克服的挑战。」与传统基于去垢剂的方法相比,这种新方法不仅成本更低、操作更简单,使用也更便捷,最重要的突破是它保留了天然膜环境和关键脂质分子,最大限度地维持了膜蛋白的天然构象。这种新方法也表现出良好的通用性,可以应用於不同物种和细胞膜结构的各种膜蛋白,有望显著减轻研究人员的工作量,降低膜蛋白结构解析的难度,並拓宽冷冻电镜结构生物学的研究范围。党教授解释道:「基于囊泡的平台在保留生理脂质环境的同时,亦消除了去垢剂筛选的负担,为在天然环境中研究膜蛋白提供了机会。通过进一步优化,我们或许能够实现特定生物膜系统(如线粒体)在不同生理和病理条件下的膜蛋白结构组学研究,为疾病研究提供宝贵见解。」
香港科大、教育局和空间应用中心举办「香港中学生空间站科普载荷和科学实验方案设计比赛」颁奖典礼
新闻
机械及航空航天工程, 研究及科技, 比赛
香港科大、教育局和空间应用中心举办「香港中学生空间站科普载荷和科学实验方案设计比赛」颁奖典礼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教育局和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空间应用中心)联合主办香港中学生空间站科普载荷和科学实验方案设计比赛,并于昨日在科大举办颁奖典礼,表扬表现优秀的参赛学生队伍,肯定他们在航天科学探究方面的努力和学习成果。教育局副局长施俊辉博士致辞时表示,为响应国家「科教兴国」战略,教育局大力于中小学推动创科教育。今学年新开设小学科学科,以及已公布的更新初中科学课程,达至「九年一贯」的科学基础教育。课程融入航天与创科元素,有助学生了解国家最新创科发展,增强科学素养,培养家国情怀。施俊辉博士赞赏参赛同学成功展现学校及比赛培训课堂学到的数理科技知识和创新思维的结合,设计了极具创意的太空实验方案。他指出,当中四个特别金奖方案正由专家团队提供专业指导进行优化,有机会获推荐至二○二六年的国家航天任务——「空间站香港科普卫星」任务,由载荷专家于空间站操作。他感谢校长、老师和家长的悉心指导及内地各院校和机构对比赛的支持,并勉励同学们保持对科学的热忱,未来为祖国创科及航天事业作出贡献。中国科学院(中科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副总师钟红恩博士致辞时指出,航天科普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播,更是激发青年对科学的热情、培养家国情怀的重要途径,期望透过是次科普活动点燃香港年轻一代探索宇宙的梦想。他在活动上发表有关我国航天事业最新进展及空间科学研究重要意义的主题演讲,令在场师生受益匪浅。
香港科大生物工程学家吴若昊教授获选为2025年施密特科学多元学者
新闻
奖项及排名
香港科大生物工程学家吴若昊教授获选为2025年施密特科学多元学者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生命科学部与化学及生物工程学系副教授吴若昊,获选为“2025年施密特科学多元学者”(2025 Schmidt Polymath),该国际奖项旨在表扬于跨学科研究中展现变革性创新的学者。 今年,共有八位来自全球顶尖大学的科学家及工程学家获此殊荣。“施密特科学多元学者计划”由2024年创立的非牟利组织施密特科学(Schmidt Sciences)主办,旨在为全球杰出学者提供先进技术与研究资源,以推动跨领域知识的发展与技术突破。获奖的学者未来五年将获得高达250万美元的资助,用于推动突破传统界限,兼具前瞻性和影响力的研究。 经过严格的全球遴选,吴教授成功脱颖而出。作为生物工程学家,她的研究为生物学与工程学的跨领域研究带来重要突破。此次获奖将为吴教授持续推进其创新研究提供支持,助力开发完全人源化、具备功能性的体外脑类器官,最终目标是实现治疗性移植的临床应用。 自2015年加入香港科技大学以来,吴教授在单细胞基因组学、计算生物学及微流控技术领域分别作出了重要贡献。吴教授突破性的研究成果为她赢得多项国际殊荣,包括2017年获《麻省理工科技评论》评选为亚太区“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2018年当选世界经济论坛青年科学家,以及2024年获得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等。
Professor Neil Mickleborough (1947 - 2025)
新闻
In Memoriam: Professor Neil MICKLEBOROUGH(只供英文版本)
It is with profound sadness that I share the news of the passing of Prof. Neil MICKLEBOROUGH, a distinguished founding member of the School of Engineering, in Tasmania, Australia. We extend our deepest condolences to Prof. Mickleborough’s family and friends.
HKUST Confers Honorary Fellowships on Six Distinguished Individuals
新闻
香港科技大学颁授荣誉大学院士予六位杰出人士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今日向六位杰出人士颁授荣誉大学院士衔,他们分别为陈珊珊女士、张世成先生、麦健辉教授、汤复基博士、王德威教授及周礼栋博士(按姓氏英文字母排序)。荣誉大学院士颁授典礼由科大校董会主席沈向洋教授和校长叶玉如教授共同主持。 科大校董会主席沈向洋教授赞扬六位荣誉大学院士的卓越成就、对社会的重大贡献以及对科大的鼎力支持。他表示:「科大致力汇聚英才和推动创新。本年获誉的各位院士在其各自领域均展现出卓越的领导能力,并积极回馈社会。他们秉持与大学使命高度契合的理念,在社会上取得非凡的成就。无论是开拓前沿知识、服务社会还是激励他人,他们的贡献有目共睹,都体现了我校所推崇的崇高典范。我谨代表大学校董会,诚挚欢迎各位荣誉院士加入科大的大家庭,并期待他们未来再创高峰,造福世界。」 校长叶玉如教授亦向各院士致以诚挚的祝贺,并感谢他们一直以来对科大的支持。她说:「本届荣誉院士以开拓求知、追求卓越的精神,树立了当代领袖的卓越典范。他们以无比的热忱与坚毅,透过推动人文智慧与科技创新丰润社会。他们充分彰显科大的核心价值,展现了真正的成就在于为世界带来深远而具意义的改变。他们的成就启发了校内外的新一代,鼓励他们怀抱希望,持续求进,推动世界走向更美好未来。」
香港科大校长叶玉如教授欢迎2025年《施政报告》
新闻
科大校长叶玉如教授欢迎2025年《施政报告》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校长叶玉如教授对行政长官李家超先生今日发表的2025年《施政报告》表示热切欢迎,对其中的前瞻性规划深感鼓舞。叶校长特别指出,《施政报告》中提出的「加快发展北部都会区」、「完善创科建设策略布局」、「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推广留学香港品牌」等重要举措,不仅是香港发展的长远布局,更是推动经济升级转型和扩大顶尖人才库的关键策略,意义深远。科大必将积极支持,并与各界协作,共同将香港建设成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与教育枢纽。 强化创科生态系统 叶校长欢迎《施政报告》从政策创新、产业发展及人才培养三方面推动香港创科发展。她强调:「创科发展必须以人才为本。香港需汇聚国际专才与本地精英,持续扩大多元人才库,并通过政策创新营造有利于研发和产业化的环境。在产业发展方面,应开发高协同效应的科研空间,促进产学研跨领域合作。」 科大目前牵头五个InnoHK创新香港研发平台,覆盖神经科学、智能晶片与系统、人工智能(AI)、智能建造以及太空工程等前沿领域,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校内年初成立的「低空经济研究中心」亦获纳入特区政府「监管沙盒」首批试点,反映政策对新兴领域的有力支持。未来,科大将进一步加强跨学科合作,深化在生命健康科技、人工智能和数据科学、先进材料、新能源、大气和海洋科学及航天科技等关键领域的研究,并与政府及社会各界协同完善创科产业链与高端人才库,积极对接国家「十五五」规划及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助力香港创科实现新突破。
香港科大与复旦签署合作备忘录 深化策略合作 首届「相辉创新前沿国际论坛」于科大举行 汇聚环球顶尖智能材料与未来能源专家
新闻
国际化及环球伙伴, 工程学教育创新
香港科大与复旦签署合作备忘录 深化策略合作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与复旦大学今天(2025年9月15日)宣布,双方将进一步拓展策略伙伴关系,双方将进一步拓展策略伙伴关系,以促进全球新工程学科的学术交流,并携手建设一所创新中心。双方在科大清水湾校园举行的首届“相辉创新前沿国际论坛”上正式公布相关深化合作的安排。 论坛汇聚来自全球近十个国家和地区的二百多位顶尖科学家和青年学者,他们就化学及智能材料等题目作分享及交流。活动亮点之一是复旦大学相辉研究院、智能材料与未来能源创新学院,与科大工学院共同签署学术交流与人才培养合作备忘录。 备忘录由科大工学院院长罗康锦教授与复旦大学相辉研究院院长兼智能材料与未来能源创新学院院长赵东元教授代表双方签署,并由科大副校长(研究及发展)郑光廷教授及复旦大学副校长汪源源教授作见证。 备忘录合作重点:
KTH Roy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新闻
国际化及环球伙伴
香港科大深化与瑞典合作 推动香港成为中瑞创新战略枢纽
由香港科技大学(科大)校长叶玉如教授率领的高层代表团,近日完成在瑞典的策略性访问,与当地顶尖的学术及科研机构建立了更深入的合作关系。 此行强化了香港作为瑞典与中国之间科技合作重要桥梁的角色,重点推进生命科学、健康科技、老龄化研究、能源、机器人技术及可持续发展等领域的创新。  中瑞长期伙伴关系的坚实根基 是次交流乃建基于瑞典与中国之间悠久而稳固的合作关系。数十年来,两国在外交、工业及科学合作上建立了厚实的根基。作为全球创新领导者,瑞典汇聚世界级科研与产业应用的生态系统,与科大推动前沿研究、联系全球创新网络的使命不谋而合。凭借香港的战略地位,科大扮演关键纽带,深度融合瑞典的创新体系与中国的市场及科研资源,促进具影响力的中瑞合作。  瑞典创新优势与科大卓越学术研究及创新发展的协同效应 瑞典一直被誉为全球创新领导者,长期位居世界最具竞争力的知识型经济体之列。其独特优势源于紧密结合的学术研究、产业创新与政府对战略领域的投资构成的科创生态体系。 科大凭借其世界级的科研实力与注重实效的卓越创新力,成为瑞典科创生态中理想的合作伙伴,与瑞典的优势完美互补。科大在培育独角兽企业方面创下佳绩,而在推动成果转化方面亦表现卓著,尤其在生命科学、健康科技、老龄化研究、能源、机器人技术及可持续发展等领域成就斐然。双方将共同致力于在这些领域上把前沿理念转化为实际的解决方案,为突破性研发创造强劲的协同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