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及香港科大故事
2019

新闻
认识社会学的治疗价值
上过社会科学部谷志良教授的课,都知道在课室内关掉和收起一切电子产品是金科玉律 — 纵然使用手提或平板计算机抄录笔记,也在禁止之列。对此,谷教授有其独特见解:互联网虽然是教师的重要教学资源,但手提电子通讯产品可严重干扰课堂学习。学生最初或许对此心生抗拒,但却鲜有投诉。这是因为谷教授在堂上安排了大量意见调查、问答比赛、模拟、讨论等具互动性的学习活动,同样地引人入胜,让同学全情投入课堂。
虽然规矩森严,但这位社会科学教育副教授却是科大最受学生敬爱的老师之一。其「从做中学」的教学理念,结合「反转教室」授课模式,深受同学欢迎。举例说,他会要求同学监察自己的消费习惯,看看一个家庭能否倚赖最低工资过活,或透过分析传媒及社交媒体了解性别歧视问题,此举有助同学借着阅读或亲身经历对社会议题产生概念。
正是对春风化雨的热诚,以及在持续改良和革新授课方法上的贡献,使谷教授获颁本年度科大「祁敖卓越教学服务奖章」。此奖每年都会颁发予一位长期尽心教学、矢志追求卓越、循循善诱、启导后学和激励他人持续向前的杰出教员。
谷教授热爱社会学,大概很难想象他当年在英国杜伦大学修业之初,其实极之讨厌这个学科。少年时期的他满腔理想,立志成为社工,修读社会学,就是相信这学位有助自己圆梦,岂知事与愿违。他忆述:「社会学最初给我的印象,就是非常抽象,只谈理论,流于意识形态。」直至发现社会学以人为本的一面,尤其是民族志,他才开始懂得欣赏这学科的实用价值。谷教授其后负笈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取得社会学硕士及博士学位,自此投身社会学的教学工作。
谷教授1992年首次加入科大,其后一度外闯增广见闻。他于2008年回归科大,致力优化社会科学课程,使之更贴近学生的个人生活。他说:「相对教授社会科学作为一门技巧,我更关心其治疗价值。」
谷教授直言,学生与普通人一样,令他们担忧和不安的事情多不胜数:学业成绩、工作、金钱、家庭、友情。 他集中教导同学「从大局着眼」,并「注意自己的行为怎样影响他人」。他解释:「对社会学有认识的人,明白自己的行为和决定都受到历史、习俗、群体和社会形势左右。人的选择有限,人性更有软弱的一面,我们需要在缺乏完整信息的情况下行事。社会学不但帮助我们了解自己,也让我们培养同理心。」

新闻
科大研究团队解开氮氧化物与大气中硫酸盐间关系之谜 为改善雾霾污染带来新希望
由香港科技大学(科大)领导的一支科研团队,近日首次揭示氮氧化物(NOx)如何影响大气中硫酸盐的多寡,以及其与雾霾形成的关系,为解决空气污染的政策制订者提供新见解。
由污浊浓雾所带来的低能见度、高湿度以及高浓度PM2.5悬浮粒子的现象,一直对包括中国内地在内的大城市造成困扰。而在各种直径小于2.5微米(PM2.5)的污染物中,由二氧化硫(SO2)在大气中氧化而产生的硫酸盐,是雾霾成因中最普遍的成分之一。
虽然科学界早已知晓二氧化硫与硫酸盐之间的反应物-产物关系,但形成过程中所涉及的氧化剂及氧化过程非常复杂多样化,特别是氮氧化物在这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一直没有一个清晰的理解。有别于直接由汽车废气以及燃烧如煤、柴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而产生的氮氧化物,硫酸盐并非直接由污染源头排放,因而令希望控制它的研究人员及政府官员感到头痛。今次研究乃科学家首次系统阐述氮氧化物如何于不同情况下,透过氧化过程影响制造硫酸盐的一连串化学反应。
由科大化学系兼环境及可持续发展学部教授郁建珍领导的研究团队,与加州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合作,发现了氮氧化物在三种不同的化学环境中以不同机制影响硫酸盐的形成。在低浓度氮氧化物环境中,氮氧化物催化氧化剂的形成,促进硫酸盐的形成;在雾霾笼罩时所出现超高浓度氮氧化物的环境中,溶于雾滴中的氮氧化物直接作为氧化剂,也促进硫酸盐的形成。惟在中高浓度氮氧化物的环境中,由于二氧化氮(氮氧化物家族的一员)消耗了羟基自由基,令其不能有效地氧化二氧化硫,继而抑制硫酸盐的产生。
研究结果显示,要在高污染的雾霾条件下减少硫酸盐的形成,必须同时控制二氧化硫与氮氧化物的排放,但是,当氮氧化物排放达至中高量时,由于大气中的二氧化氮会抑制促进硫酸盐形成的羟基自由基,减排氮氧化物反而会导致空气硫酸盐增加。

新闻
越洋万里拓阔视野
科大一直致力吸纳世界各地的学生,以推动校园多元发展及国际化;而为了进一步扩大非本地生组合,大学在2018推出了「海外中学访问团计划」,让中亞及中东的高中辅导老师深切认识科大为当地学生所提供的升学机会。该计划在2019年三月再接再厉,让逾30名来自九个西欧国家的高中辅导老师参与。两位分别来自哈萨克斯坦和土耳其的科大学生,就和我们畅谈来港升学的由来和感受。
祖籍哈萨克斯坦的生物科技及商学理学士四年级生 Kamila ABDRASSILOVA,见证了越来越多同乡入读科大的趋势 – 她回想抵埗之初,全校的哈萨克斯坦学生只有七人,相对今天的14人,四年间增长高达一倍。
选择大学时,Kamila不讳言下了一番功夫。她除了特别重视大学的学术和毕业生就业能力排名,申请奖学金的机会,以及学生组合多元化与否,也是关键因素。科大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是大中华之冠,排名接近哈佛与哥伦比亚大学,而且实习及交流机会充足。身为IB国际文凭毕业生,Kamila 取得的奖学金足以全数支付学费及生活开销。衡量种种有利因素后,她很快已立定主意,选择这家力求创新的年轻大学。
然而,事情往往并非一帆风顺。她回忆抵港后不久的情况:「初到香港,很挂念家人,也担心家乡的政局。幸好大学的学生辅导中心提供免费支持,对我帮助很大。」
开放的环境,想法近似的人,让这个在阿拉木图土生土长的女孩,得以完全融入香港和大学的生活。Kamila积极加入不同学生组织,其中一个就是 「视野无界」 (SIGHT)。她伙拍SIGHT的其他成员,针对现存问题一起构思实际解决方案,过程中提升小妮子的设计思维及其项目管理能力。
在科大修业期间,Kamila还获得负笈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的宝贵机会,汲取知识之余,也实地认识和感受美国文化。另外,她也在香港汇丰银行总部的银行增长及创新部门完成实习。一连串难得经历,助她建立全球视野此一重要职业技能,有利日后的事业发展。
种种机会让Kamila不断进步,她亦很快成为科大的忠实支持者,身体力行参与组织和带领代表团回到自己的家乡,宣传科大。

新闻
科大研究团队揭示内波能助调节珊瑚礁的热白化
由香港科技大学(科大)领导的一个国际研究团队,近日证明了海洋内波(海里的波浪)的冷却功能可为珊瑚礁营造一个抗热环境,或有助防止和更准确预测珊瑚白化。
世界各地的珊瑚礁正遭受由气候变化和包括厄尔尼诺等极端气候所引起的泛热带白化现象威胁,但是,白化模式很难预测,在较深的水域尤甚。现时,大部分白化预测都是基于由卫星收集得来的海水温度数据作表面评估。虽然这些数据对了解大规模及偏远地区的白化状况很重要,但它们只反映了海洋表面的温度以及相对大面积的温度平均值。
科大海洋科学系助理教授Alex Wyatt,联同来自东京大学、圣地亚哥加州大学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美国地质调查局,以及佛罗里达理工学院的科学家组成研究团队,就内波对太平洋西面、中部及东面珊瑚礁的温度影响进行了定量分析。团队花了数年时间,在日本、法属波利尼西亚和巴拿马不同海深的珊瑚礁位点量度温度,并记录了在2015年和2016年因厄尔尼诺现象发生的加热事件。
该团队透过自行研发的新型过滤方法,从温度记录中撷取内波讯号,以比较有内波及无内波海域的加热情况。结果显示,内波的出现有助减少该海区的酷热情况,如在2015-2016年厄尔尼诺现象期间,内波的出现便将加热程度减轻了88%;一些本可导致全数珊瑚死亡的严重加热地区,因内波的出现而将加热量降低了约36%至50%,有些地区甚至完全避免了加热情况的发生。
研究还发现,天然内波的降温能力会随水深而上升。在水深8至10米的浅水处,内波将热量减少了20%至41%;而在水深30至40米的较深水处,则减少了54%至88%,反映内波是一种能减轻珊瑚白化的重要过程。相反,在欠缺内波、或因气候变化而令内波频率和强度下降的地方,珊瑚礁的受热威胁愈趋严重。
Wyatt教授指研究结果显示,人类可透过创新方法保育当地的珊瑚礁﹕「透过主动管理方法,如人工引流至需要特别保护的珊瑚群落,能减少海洋加热对它们的影响。但人工引流只能提供小范围或短暂的保护,要长远解决珊瑚礁的存活问题,解决气候变化这根本原因实属不可或缺。」

新闻
赵天寿教授获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张英灿工程及环境学讲座教授、机械及航空航天工程学讲座教授兼科大能源研究院院长赵天寿教授获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令科大中科院院士的数量增至五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为中国于科技研究领域上所颁授的最高学术荣誉。只有在科研方面作出过重大贡献的科学家方可获得提名,候选人更必须在其竞选的学部中获得超过三分之二的支持方可入选。在今年新当选的64名院士与20名外籍院士中,赵教授凭籍其于工程热物理及新能源领域的成就而入选,是本港于技术科学学部中唯一一位当选的院士。
科大校长史维教授祝贺赵天寿教授获此殊荣,认为赵教授的卓越成就再一次肯定了本港学者在推动科技发展上的贡献。赵教授对今次当选深感荣幸,并表示将继续致力推展他于热质传递理论、燃料电池和液流电池方面的研究。
透过融合热质传递和电化学耦合理论的跨学科研究方法,赵教授致力探索电池储能系统中有关材料与系统结构组合的最佳形式,以实现储能装置在性能、寿命和经济性方面的革命性提升。他最近成功研制了一种突破性的可充放电液体燃料。由于该液体电燃料的储能系统能随时随地将太阳能及风能储存到可回充的液体电燃料中,并能同时提供稳定电力,其效率因而较目前市面常见的钒液流电池高出两成,而功率密度更是传统氢燃料电池的两倍。
赵教授多年来获得多项国内及国际级荣誉,包括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两次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香港科大工程学杰出研究成就奖及裘槎基金会优秀科研者奖。他是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ASME)与英国皇家化学学会(RSC)会士、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海外杰出青年学者及基金得主,其发表的论文高达350多篇。
赵教授在天津大学获得学士及硕士学位,并于美国夏威夷大学马诺阿分校获得博士学位。他于1995年起任教于科大,其间不断获晋升,至2011年成为机械工程系讲座教授。
科大其他中科院院士还包括:大学副校长(研究及发展)兼晨兴生命科学教授叶玉如;张鉴泉理学教授兼化学系讲座教授唐本忠;嘉里理学教授、生命科学部讲座教授张明杰;以及数学系讲座教授励建书。今年入选中科院最年轻院士的孙斌勇博士,亦是励建书教授在科大的前博士毕业生。

新闻
香港科技大学获正爱慈善基金会捐赠港币四千万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获正爱慈善基金会(基金会)捐赠港币四千万,让同学得以运用创新思维与技术,解决世界问题,并在资源匮乏的地区发挥正面影响力。
正爱慈善基金会是一个致力为社会大众服务的慈善组织,其项目主要支持教育发展及帮助特别是香港与东南亚地区的弱势社群。基金会的慷慨捐款将用作成立「正爱基金会创意社会服务基金」(基金) 。为感谢基金会对科大的鼎力支持,大学将学术大楼的一翼命名为「正爱慈善基金翼」。
基金会创办人陈文耀先生及其家族成员于命名典礼上担任主礼嘉宾,为纪念牌匾揭幕。基金会总监陈子君女士在典礼上表示﹕「科大的学者年轻而具潜力,是协助我们共同实现理想的最佳伙伴。我们希望这个基金可以让科大学生发挥他们的想象力与专业知识,以破格思维为环球逼切的议题,提出具影响力而又可行的解决方案。」其他主礼嘉宾包括科大校长史维教授及首席副校长倪明选教授。
史维教授表示科大与基金会有着共同的目标,便是希望透过科大在创新、设计思维与科技等方面的优势,去实现为社会带来正面影响的期望。他说﹕「我们经常鼓励学生,以他们的意念和知识去实践服务市民这个目标,因此这既是一项社会服务,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我由衷感谢基金会,它的慷慨支持是对我们师生的能力和热诚的一种肯定。」
正爱慈善基金会于2010年成立,创办人陈文耀先生是已故陈泽富先生的长子。陈泽富先生是酒店业先驱,一手建立跨越亚洲、欧洲和美国的酒店王国,当中包括位于香港的柏宁酒店。基金会自成立以来,一直不遗余力服务东南亚地区与香港的弱势社群,除了在柬埔寨兴建学校、资助当地学生修读职业训练与大学课程外,亦有赞助香港一所为长者提供服务的中医流动诊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