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及香港科大故事
2025

新闻
港科大牵头研制全球首款高精度二氧化碳和甲烷点源协同探测仪载荷
香港科技大学(港科大)今日宣布,正式获得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应用系统的总体单位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空间应用中心)委托,领军研制全球首款轻小型高分辨率高精度二氧化碳(CO₂)和甲烷(CH₄)点源协同探测仪载荷。此项目有望成为香港特区首项跟随天舟货运飞船登上中国「天宫」太空站,展开研究与应用的载荷。该仪器能更精准地监测特定范围温室气体的排放浓度,识别温室气体排放源,为制订和评估减碳政策提供关键数据,响应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的双碳战略政策。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国家力争在 2030 年前碳排放量达峰, 并在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战略目标。全面且准确的温室气体排放监测工作,对实现此目标至关重要。港科大发起主导项目,研发轻小型高分辨率高精度温室气体点源探测仪,以准确地从太空获取地球主要温室气体排放数据。该项目已于去年正式通过空间应用中心的遴选和审核,预计将安装于中国太空站,并以其为核心平台,实时获取二氧化碳和甲烷的浓度数据。此仪器将是全球首款能同时监测该两种温室气体的既有高解析度又有高精准度的太空探测仪。
该探测仪将重点监测发电厂、堆填区、油田、煤矿及天然气厂等重点碳排放设施,涵盖范围包括香港在内的低至中纬地区。仪器不仅能记录相关温室气体的排放浓度数据,还能同时监测潜在的煤气泄漏,从而减少资源浪费。港科大研究团队计划建立温室气体点源排放数据库,利用相关数据推算实时碳排放量,识别温室气体排放源,并在碳监测、报告和核查工作中,提供可靠、准确且高频次的数据,协助决策者制订更有效的减排政策及评估措施成效。港科大团队计划透过合作方式,将数据分享予不同科研机构,服务粤港澳大湾区以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助力国际社会共同应对和缓解全球气候变化。
新闻
港科大上海产教融合中心在上海徐汇正式开幕
为切实推进沪港合作,充分发挥香港科技大学(港科大)在「芯片、人工智能和生物医药」等学科方面的创新创业优势,香港科技大学建立上海产教融合中心(以下简称「港科大上海中心」)。1月22日,由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政府、港科大、上海市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发展总公司联合主办的港科大上海产教融合中心揭牌仪式在徐汇滨江西岸国际人工智能中心举行。
港科大上海中心是港科大首个位于长三角的产学研基地,与大学在大湾区的多个产学研据点互补,完善总体发展战略布局。港科大上海中心承担「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和「创新孵化产业加速」两大核心功能,将与上海市高校、企业合作打造人才培养、创新驱动和技术融合的国际化生态。
揭牌仪式期间,二十多家上海知名科创企业与港科大签署合作协议,涵盖信息科技、金融、生物医药、互联网、制造业、媒体及旅游业等领域,部分企业还将进驻中心。其中,在国家教育部、上海市政府以及临港集团代表见证下,港科大、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政府与上海市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发展总公司签署了一份三方合作协议,希望通过港科大上海中心的成立,在教育、科研、创新创业、校友拓展及高等教育政策倡议等方面开展全面合作。
此外,港科大与上海四所顶尖学府,包括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同济大学医学院及上海科技大学达成医学领域的战略合作关系。港科大正在积极筹建香港第三所医学院,本次与四所上海顶尖高校达成战略合作关系,既加深了各方在医学教育、联合研究、人才培养及国际交流等方面的合作,还将在未来医学前沿研究、临床医学的研究转化、以及培育面向未来的医学人才等方面形成合力。

新闻
港科大与广州市政府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
香港科技大学(港科大)与广州市人民政府继合作筹建港科大(广州)后,今天再度签署一份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将在产学研发展、生命科学及医疗创新、创科人才培训等三大范畴展开深入协作,标志双方的合作关系更上一层楼。双方将建立长效交流机制,共同推动可持续经济、新型工业化及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签约仪式于广州举行,出席嘉宾包括广州市委书记郭永航,市委副书记、市长孙志洋,市领导边立明、江智涛,港科大校董会主席沈向洋教授、校长叶玉如教授,港科大(广州)校长倪明选教授,广州市政府秘书长洪谦、教育局局长陈爽、科技局局长谢明、南沙区区长吴扬,及港科大首席副校长郭毅可教授等。
广州市委书记郭永航表示,港科大与广州的合作渊源深厚、成果丰硕。希望双方以此次协定签署为新起点,加强全方位、深层次战略合作,推动港科大(广州)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高水准大学,以环港科大(广州)创新区建设为抓手,进一步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在科研攻关、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领域取得更多标志性成果,携手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高水准人才高地作出更大贡献。
见证签署仪式的沈向洋教授表示:「广州是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经济发展蓬勃,文化底蕴深厚。作为一所研究型大学,我们非常高兴能够发挥所长,助力广州市人民政府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取得更大成就,为国家贡献力量。我期待港科大与广州市人民政府可通力合作,共同推动研究、教育和创新领域的进步,为穗港两地民众带来裨益。」
身兼港科大(广州)理事会理事长的叶玉如教授则指出:「多年来,港科大与广州市人民政府一直合作无间,是次签署协议乃继成功合作筹建港科大(广州)后又一崭新里程。协议中提及的三大领域,包括产学研协作、生物医药及人才培育,均与港科大的策略发展息息相关,在广州市人民政府的鼎力支持下,我深信双方将可携手推进更多创新方案,共同为国家作出贡献。」
根据协议,双方将以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及平等自主的原则,展开全方位及深层次的战略合作,具体内容包括:1) 促进科技创新及知识转移,推进产学研发展;2) 加强生命科学及医疗等领域合作,提升生物医药产业整体水平;及 3) 开展人才培养,推进人才互融互动 。

新闻
科大研发全球最小三项全能微型医疗机械人 窥探人体腔道推进微创手术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工学院成功研发出一款全球最小的多功能手术机械人,体积较现有同类型机械人小60%,集拍摄及精准导航能力,可协助医疗人员在人体内取样、传送药物及进行激光热疗手术,其障碍物检测距离表现更有十倍提升,有助将微创手术应用于人体内支气管末端、输卵管等微小腔道分支,扩大其应用范围。
这款微型医疗手术机械人的直径仅为0.95毫米,较现有的机械人小60%,突破了现有技术限制的「不可能三角」,使机械人能集三大功能于一身。 它具备高清拍摄功能,有助延伸障碍物检测距离至约9.4毫米,与理论极限相比,这是十倍提升。 其移动精确度亦提升至小于30微米,达至更细小、更灵巧,并能大幅扩展其成像区域,超越中心传像束的固有成像比例约25倍。
此机械人由电子及计算机工程学系副教授申亚京领导开发。 机械人主要由四部分组成,包括由光纤组成的光学拍摄系统,切合特定诊疗目标的工具,并由空心骨架包裹固定上述组件,配以用于控制的功能化外膜。 其中,空心骨架采用微尺度3D打印技术制造,而功能化皮肤则由磁喷涂技术制作而成,有助令微型机械人的体积保持细小,易于手术中使用。 此外,机械人外层表面会涂上一层水凝胶,用以减少它在人体内移动的摩擦力。 团队已将机械人用于肺部支气管模型及离体猪肺内进行测试,证实机械人能够在受限环境中保持优秀的介入导航能力,并拍摄清晰的扫描成像,同时能在困难部位实践多种治疗功能。

新闻
科大获三千万基金资助 开发人工智能英语评估及学习系统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于2025学习联盟开幕典礼中宣布推出全港首创的大型教育科技项目,致力革新香港中学生的英语学习模式。该项目获优质教育基金拨款逾三千万资助,为期三年,科大将开发人工智能英语评估及学习系统,并免费向全港中学生开放使用。
这项计划由科大语文教育中心、跨学科学院,以及香港教育科技业界翘楚Trumptech共同发起,旨在通过科技实现两大目标:帮助不同背景和能力的中学生学习英语,促进教育公平;同时让每所参与学校的学生,都可获得专业英语学习资源,以推动教育平等。
项目团队将结合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等科技,融合环球英语教育课程,设计一套名为「全球英语人工智能辅助虚拟现实学习系统」(Global Englishes AI-assisted Virtual Reality Learning System, GAVIS) 的系统,为学生带来崭新的学习体验。该课程专为中学生设计,让学生能更灵活地在不同场合和面对不同对象时学习和运用英语。系统亦使用人工智能技术,根据学生在特定情境中的英语表现,提供水平评估及具针对性的建议。此外,系统使用虚拟现实技术将学生置身于真实场景中,让他们能通过实践体验式学习,增进对英语的理解与应用能力。
科大跨学科学院院长屈华民教授表示:「科大首创的创新自主学习系统,为中学生提供英语培训,克服传统教学方式的限制。人工智能将评估学生在特定情景下的英语表现,提供个性化的回馈,让他们能够按照自己的进度逐步提升英语交流能力。我们采用的虚拟现实增强学习方法,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真实场景中,通过体验式学习提升他们在公开演讲中的自信心。通过与语言教育专家携手合作并善用科技的力量,我们期望这一崭新方法能装备学生所需的英语交流能力,让他们能够应对瞬息万变的世界。」
科大语文教育中心主任Melinda WHONG教授表示:「这项崭新的学习方式致力于提升学习者的英语能力,透过充分运用新科技,提供个性化的回馈,改善学习成效,并聚焦于现代社会和贴近真实生活的语言情景。我们期望这个项目能为社会带来裨益,让所有学生都能获得最佳机会提升英语沟通能力,在当今互联互通的世界中脱颖而出。」
新闻
科大成立低空经济研究中心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今日正式宣布成立低空经济研究中心,此项战略性举措旨在推动国家及香港特区政府的低空经济发展蓝图。该中心将采用跨学科策略,汇聚来自人工智能、工程设计及商业领域的顶尖学者,以促进低空经济生态系统的发展。科大矢志与公私营界别合作,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前沿应用。中心现已向政府递交低空经济「监管沙盒」试点项目的申请,并为未来的实地测试做好充分准备。
随着科技迅速演进,全球正积极拓展低空经济。国务院总理在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提倡积极推动低空经济发展作为新增长引擎。为配合国家发展战略,香港特区政府成立了发展低空经济工作组,并推出「监管沙盒」计划,汇集业界及专家的洞见,深入探索无人机在都市环境中的应用潜力。科大在工程、人工智能和数据科学领域具领导地位,已做好充足准备成为引领低空经济的重要舵手。科大作为全球顶尖无人机公司大疆的孕育者,并在校董会主席沈向洋教授具前瞻性的启发下,成立低空经济研究中心。科大将在实境应用、法规修订及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作出贡献,以提振本港经济并增强行业营运效益。
通过建立四大创新支柱,科大锐意为香港低空经济产业带来革命性突破。首先,中心将成为飞行管制和工程规划的先驱,专注于提升无人机的感知、控制和安全性,以充分发挥其服务潜力。在此基础上,科大团队将致力进行协同研究,推动空域管理、航道规划和飞行服务,与微气象数据及移动性管理相结合。其中多个项目已准备就绪,能即时投入试点实测,务求显著提升物流和交通效率。稳健的数字基础设施对成功发展低空经济至关重要。研究团队将打造一系列前沿科技,包括在感知、通讯、数据管理、人工智能、安全性及网络技术等方面开发创新技术,助力低空经济活动顺利运行。通过创新研究,科大会将关键数据及研究结果,转化为支持可持续商业发展的动力,并在优化政策和监管层面提供前瞻建议,推动低空经济产业向前发展。中心期望能支援特区政府订立发展框架,构建充满活力的生态系统,促进低空经济蓬勃发展,配合国家发展规划蓝图。
新闻
港科大与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签署合作框架协议
负责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应用系统的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今日派出代表团到访香港科技大学(港科大),与大学管理层及教研人员会面,双方并签署一项合作框架协议,规划五大合作领域,包括成立联合实验室、推动科研协作、共享科研设施及系统、促进人才培育及国际合作等,冀结合两者的优势及资源,携手发展航天工程的研究及科技,为国家航天发展作出贡献。
根据协议,双方将探讨建设联合实验室,实现双方科技力量和创新资源的有效协同,并利用中国载人空间站等大型科学设施进行科研,冀望未来共同建设国家级实验室,提升双方在空间科学与应用领域的创新能力和影响力。此外,两者亦将积极合作申请国内、区域及国际性的科研项目,并联合举办学术研讨会、专题讲座及教学研讨会等,为全球专家学者建构空间科学与应用领域的学术交流平台。两者亦会推进师生互访交流,共同培育有志发展航天科技事业的人才。
协议由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副主任王珂及港科大副校长(研究及发展)郑光廷教授签署。代表团成员亦藉此行深入了解港科大多个航天工程研究项目,探讨合作方向。
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副主任(主持工作)王强表示:「我们非常重视与香港科技大学的合作。港科大在诸多领域有着深厚的科研积淀和创新活力,尤其是在太空材料、机器人、人工智能等方面的优势与我们中心的研究方向高度契合。此次合作框架协议的签署,是双方携手共进的重要契机。我们相信,通过联合实验室的建设,能够整合双方资源,突破空间科学与应用领域的关键技术难题。在科研协作方面,共同利用载人空间站等设施开展前沿研究,必将产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成果,有力推动我国航天工程技术的发展。」
郑光廷教授衷心感谢中心对港科大的信任及支持,他指:「航空航天工程学是港科大重点发展领域之一,我们一直积极推动香港特区的航天科技发展。是次能与中心进一步深化关系,共同推动科研协作、人才培育及国际合作交流等领域,我们感到非常荣幸。通过汇聚双方的科研实力,我们期望能促进太空科学与人工智能的跨学科融合,开拓创新研究,打造国际领先的航天科技平台,为全球航天事业的未来贡献我们的智慧和力量。」

新闻
科大校董会顾问小组举行首次会议 为建设香港第三间医学院的愿景出谋献策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汇聚来自世界各地、跨越四个不同时区的医学专家,于深夜时分于网上聚首一堂,为科大计划筹建香港第三间医学院举行首次会议。 第三间医学院为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在新一份施政报告中提出的重要举措。
全体科大校董会顾问小组(顾问小组)成员均有出席上月举办的首次会议,当中包括小组主席、在香港医学、公共卫生及教育界均广受尊崇的梁智鸿医生、伦敦帝国学院的Ara DARZI勋爵、身在美国东岸哥伦比亚大学的何大一教授、位处美国西岸史丹福大学的Roger KORNBERG教授,以及清华大学的黄天荫教授。 顾问小组于2024年11月成立,旨在向科大校董会就成立新医学院的计划提供专业及策略性意见。
会议于香港深夜时份展开,历时近两小时,期间成员踊跃交流意见,并提出具前瞻性的建议。 是次讨论围绕建设新医学院的原则。 成员一致认为科研是推动香港医药和医疗实践进一步发展的基石。 而新医学院的首要目标正是培育学生成为具备科研思维的优秀临床医生,确保他们能有充足准备,以应对未来医疗需求的挑战。
顾问小组成员亦期待新课程能以创新为策略定位,并与香港现时两所医学院的教学相辅相成。 他们认同以「第二学位」的形式开办医学课程,因为学士毕业生不但更为成熟,亦更具社会经验。 顾问小组期望这种课程所培育的医生,不只专注于求诊人士所患的疾病,更能关顾到他们的整体福祉,以提供更全面的治理和看护。 此外,小组成员亦对吸引全球顶尖学者加入新医学院充满信心,认为科大不仅能提供丰富的教研机会,还拥有先进的设施。
顾问小组主席梁医生形容是次会议的讨论甚具建设性,全体成员的出席更充份显示他们对科大筹建新医学院的支持和热忱。 科大计划筹建的新医学院将致力应对香港不断变化的医疗需求,并为推动全球医学教育和研究发展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