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及香港科大故事
2020
新聞
培育科技與人文素養兼備的英才賢能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與李約瑟科技與文明基金會(基金會)携手合作開展一項獎學金計劃,以吸引高素質的理學院學生為科學、科技、工程及數學等STEM學術領域作出貢獻,並藉此讓著名學者李約瑟博士的學術成就繼續傳承下去。
在基金會的支持下,首屆獎學金計劃在2019/20學年表彰共7名來自不同學科的傑出學生,全部已獲多間頂尖大學錄取攻讀博士學位,包括哥倫比亞大學、埃默里大學、萊比錫大學、法蘭克福馬克斯·普朗克腦科學研究所、馬克斯·普朗克生物科學研究所/哥廷根大學、密歇根州立大學,以及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獲獎學生在追求學術進步之餘,更重要的是,他們將致力促進外界對科學和人文精神的了解。每位獲獎學生將每年獲得獎金資助,為期最長四年,並在取得博士學位後成為基金會副會員。
新聞
為事業早作綢繆
數學系2018年校友周冠達深信「從實踐中學習」。他為人開朗外向,無懼挑戰,在四年的科大歲月裡,善用大學提供的寶貴機會,致力學習各類技能,獲取經驗。一顆積極進取的心,使他脫穎而出,在畢業時先拔頭籌。
在大學的頭兩年,冠達發起義教計劃服務弱勢社群學生,又夥拍兩位宿友參加提案比賽, 向陌生人推銷能量飲料,最後為他們贏得一個月免費歐洲之旅。在學期間,他亦實現夢想,騎單車環島遊遍台灣,並到社企實習,學習怎樣在資源匱乏的情況下解決問題。其後,他獲得科大就業輔導中心牽線,前往成都實習,協助成立平台,整合當地為創業者推出的優惠措施。
升上三年級後,小夥子申請牛津大學的交換生計劃。雖然GPA成績平平,但他卻憑多采多姿的非凡經歷令負責面試的考官刮目相看,最後更在這所國際頂尖院校的修課期從原定的兩周延長至兩個月。離開牛津後,他再接再厲,遠赴矽谷交流,並透過科大創業中心參加2017年的亞洲青年創業計劃。
2019年計算機工程學系畢業生柯嘉寶的性格跟周冠達大相逕庭。他生性害羞,害怕面對陌生人、尤其是外國人。為了不再懼怕說英語,他主動夥拍幾位非本地學生,參與微電影攝製工作。他自豪地說:「接觸多了,我開始聽明白他們的日常對話和常用語。」相處日久,嘉寶掌握的英語詞彙日漸豐富,自信心提升,拍檔之間的友誼亦與日俱增。然而,他始終較喜歡留在香港,身處熟悉環境,的確讓他心裡踏實,感覺較為輕鬆。
大學三年級,嘉寶有幸前往新加坡國立大學當交換生。一個學期的海外學習生活,讓他跨越「舒適圈」,迎來人生的轉捩點。在獅城,本地與非本地生互動所迸發的火花與創新意念,讓他眼界大開。
回港後,他決定擔任學生大使,出席不同活動,與非本地生一起宣傳工學院。他說:「勇於踏出第一步非常重要。即使一下子未能掌握流利外語,也要拿出勇氣,開放自己。」 心態改變,使嘉寶學懂易位思考,了解別人的觀點和文化,對他現時能有效與不同國籍的同事溝通,裨益極大。
科大十分注重培養學生在二十一世紀發展所需的技能和思維,致力讓他們成為受全球僱主歡迎的首選僱員。根據2019年Emerging/Trendence全球大學生就業能力排名,科大不但晉身十強,更連續七年位居大中華區之首。
2019

新聞
生生不息的助人之火
科大環球商業管理及營運管理學四年級學生黃子容,曾參加義工活動遠赴印度義務照顧無家可歸的婦孺,親眼目睹民眾在飽受乾旱困擾的赤貧鄉村掙扎求存讓她深感震撼和痛心,當日的畫面至今仍然歷歷在目。子容在台灣長大,自幼過著舒適的城市生活,在印度的難忘經歷,除了使她驚覺幸福絕非必然,更在其內心深處播下了熱心助人的種子。
她說:「我們有幸活在安全舒適的環境,難以想像還有不少人過著朝不保夕、顛沛流離的日子。只有身處當地,才可真切感受兩者差異之大;正正是因為有了這種感悟,才讓我開始深思如何幫助不幸的一群,以及自己應該承擔什麼樣的社會責任。」
因此,當她去年得知總部設於瑞士日內瓦的紅十字會國際委員會(ICRC)開辦一年制實習計劃,便即毅然申請。「我告訴自己,若需作出使生命變得不一樣的勇敢抉擇,必須當機立斷,不能白白錯過機會!」說起當日情景,她眼中仍然流露一絲興奮。
子容參與的實習計劃,是ICRC與「科大侍學行公民伙伴實習計劃」事前經歷無數磋商和交流而得出的成果,獲得科大全力支持。多年來,侍學行計劃曾夥拍不同志願組織舉辦多項實習活動,全部均以培養學生多方面才能為目標。
ICRC實習計劃向來競爭激烈,而根據慣例,歐洲的研究生更會佔去當中大部分名額。然而,子容參與的這一輪計劃,是專門為科大學生而設的。
申請人的學業成績或學術背景並非評選標準。上述實習計劃的評審員反而更著重入選者的「熱誠」是否與ICRC一致,而衡量「熱誠」的唯一法則,就是申請人過往參與人道救援相關工作的經歷。另外,由於實習時需要接觸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士,申請者是否開明和熟悉公共事務,也是重要的評審準則。
子容最終獲分派到ICRC的資源動員部工作,主力負責因應捐款人關心的議題撰寫籌款建議書,以及聯繫各國政府代表。
身為商學院學生,子容成功運用在大學習得的經濟及財務知識,幫助ICRC開展關於亞洲及新興國家的研究。舉例說,她曾引述印尼的經濟指數,講解為何該國有機會成為ICRC的合作夥伴。
從學生搖身一變為專業人士,子容不諱言適應需時。在ICRC工作的第一天,她隨上司會見一位歐洲代表,儘管自己能操流利英語和法語,卻未能完全掌握會議上的對話內容。

新聞
向目標奮發
計算機科學及工程學系學生李淑筠是香港其中一個頂尖反曲弓箭選手,可惜兩度以些微之差未能獲得世界級射箭比賽世界──世界大學生運動會和亞運會的參賽資格,讓她夢碎。無緣參加比賽後,她現正處於休學期,並將於9月復課,完成最後一年大學課程。
淑筠中學時選修理科,但她承認自己並非成績優異的學生,因此從未想過考入大學。但為了能夠像她的韓國射箭選手偶像奇甫倍一樣能夠參加世大,她發奮學習,最終於2015年考入香港科技大學。
2017年世大的入圍資格看似容易但機會卻在她身邊擦身而過。淑筠大受打擊,非常失望。後來,她放眼2018 年的亞運會。可是再一次,她的出賽排名未能代表香港作賽,再次與大型賽事失諸交臂。
淑筠只難過了一陣子,便立即重新振作。她的堅毅和凡事皆可為的精神與香港科技大學的核心價值不謀而合。科大一直提倡勇於嘗試 ,從失敗中學習,並且鼓勵學生努力不懈大膽追求夢想。
她的家庭背景塑造了她的性格。出身微寒的她在天水圍長大,父母需要工作照顧五名子女。淑筠需自掏腰包支付射箭所需用品及參加海外比賽的費用。然而,射箭的裝備昂貴,需付約港幣 3,500元才能買到十多支優質的箭,因此,她在射箭班當教練,並兼職資訊科技工作來應付龐大支出。
淑筠說:「在香港,若沒有經濟支持,是很難成為頂尖運動員的。」幸好,科大透過例如校友基金的資助,大大舒緩了她由於財政困難而無法參加錦標賽的壓力。
她表示,除了財政支援外,教學人員、學系以及行政部門均盡力支持她繼續投入射箭生涯。為了確保她能夠參加重要的海外比賽,學校既為她的中期試改期,又延長功課提交日期,讓她不用擔心追不上學業進度。
教授們都十分樂意在學術及全人發展上給予支援。淑筠特別感謝電腦科的蔡友集博士給她無比支持,她說:「蔡教授支持我參加體育運動,更重要的是,他在人生及職業決策上,給予我非常寶貴的意見。」有別於其他人的態度,蔡教授支持淑筠休學一年的決定,因為他深信淑筠清楚知道作為一名學生和射箭選手應如何走自己的路。
工程學院的女生不多,作為其中一員,淑筠有幸在以男性爲主的的環境下學習,因為他們都很樂意助她解答疑難。她認為性別差異對學習工程沒有影響,而她本人對程式設計情有獨鍾。
2018

新聞
Supporting the World Mental Health Day: Mental Health Matters - Promoting Student Mental Health: A State of Well-being
This event serves to support the World Mental Health Day (10 Oct) observed by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We aim at moving forward to build a connected and united HKUST campus among different stakeholders, to arouse awareness on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and to de-stigmatize the sick role of seeking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or treatment when needed.

新聞
"Improving Patient Journey"-Corporate Project Sponsored by Union Medical Healthcare
With the support of Union Medical Healthcare, 2018 spring term's Corporate Project challenged students to improve patient journey at General Practice (GP) clinics. The project aims at providing students with hands-on experience in solving complex real business problems and polishing their advanced skills in design thinking and executive communication.

新聞
培育心繫世界的領袖
典型的香港學生在學術方面或許表現卓越,但對戰地難民的困境可能了解不多。有見及此,香港科技大學(科大)與紅十字國際委員會(ICRC)展開合作,讓ICRC的外交和人道主義理想,結合科大的傳統工程、商業和科學實力。今次合作為「科大侍學行」的最新項目,透過跟廣大社區聯繫互動,提升學生的學習體驗及公民意識。
對亞洲學生來說,人道主義和救援政策研究是相對冷門的學科,因此科大邁出重要一步,與中立且獨立的人道組織ICRC建立橋樑,為學生提供實踐同理心的機會。此外,ICRC亦呼籲大眾關注全球武裝衝突中的受害者困境。
這個項目涵蓋以探討經濟為主的研究、工作坊和專門培訓,學生將有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在ICRC位於日內瓦的總部工作。他/她將協助處理外交事務,接待包括國家領事代表和國際集團領袖等組織捐款者與合作夥伴。
這項具前瞻性的計劃由科大與ICRC政府事務及捐款者關係部合作,ICRC更成立一個新部門「行動經驗與研究中心」,就人道工作對發展中國家所帶來的經濟效益進行研究。
科大亦與 ICRC展開一系列新活動,包括職業講座、校長與社會領袖對談,分享創業學習中有關道德和人道主義問題,以及全日工作坊,包括小組討論、匯報及角色扮演。
這次合作大大提高科大師生對全球身份認同及人道精神的認識,透過結合科大與ICRC的專長,推動全球公民教育和協助學生全面發展,啟發下一代世界公民,為培育未來領袖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