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及香港科大故事
2017

新聞
Health Tech for Seniors
2017 Winter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 Management Business Plan Competition on "Health Tech for Seniors" was hosted by HKUST in January 2017. 34 students from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 (USA), University of Bayreuth (Germany), and University of Sao Paulo (Brazil) flew to Hong Kong to join 14 students of HKUST Dual Degree Program in Technology & Management and form mixed teams in competing for the best business plan in health-tech services and products for seniors.
2016

新聞
科大研究團隊研發嶄新音頻科技及商業模式 製作更實惠及更高性能的助聽器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的科研人員成功研發一款智能助聽器,不但可以讓用家選取並鎖定音頻來源以調較清晰度,價格亦更經濟實惠,只為現時市場上同類型產品價格的十分之一。
這項新穎的音頻技術由工業工程及物流管理學系蘇孝宇教授,以及他的學生──科技領導及創業哲學碩士課程應屆畢業生張健鋼所研發。這項技術不但能有效改善長者及聽障人士的生活、提高語音識別系統的精確度,亦可改善保護聽力設備及手提電話、對講機等通訊設備的音效質素。
蘇教授指,新一代智能助聽器結合創新科技及新銷售模式,既滿足市場需求,價錢亦更相宜。他說:「聽力障礙是長者普遍面對的問題,但不少長者基於金錢考慮及產品質素問題,拒絕使用助聽器。我們希望此新產品能協助改善有需要使用助聽器人士的生活質素。」
這項新技術透過由生物工程學啟發研製的音頻過濾和模式識別系統,將目標音頻訊號及環境噪音隔離,用戶可調校目標音頻訊號的音量,令助聽器功效顯著提高。該技術達國際領先水平,並已申請專利。
此外,蘇教授及張健鋼所組成的初創企業「音科有限公司」,為了將研究成果商業化,推出一個手機應用程式,讓潛在買家可於網上試用產品。該程式首先為用家進行認可的聽力測試,再根據其測試結果,度身訂造個人化的試用體驗,用家對結果感到滿意後,才訂購產品。此銷售模式能大幅削減產品價格,減幅達市面助聽器價格約九成。
團隊憑藉其創新的音頻技術,於大中華區創業比賽中屢獲殊榮,當中包括海峽兩岸及港澳地區創新創業大賽的卓越創新獎,以及「新世界集團杯」首屆前海深港青年創新創業大賽的初創團隊組一等獎等。
工學院積極推動創業教育。學院於2014年秋季開辦科技領導及創業哲學碩士課程,並於同年春季與工商管理學院合辦為本科生而設的創業副修科目。學院師生多年來成立多所初創企業,當中包括由電子及計算機工程學系畢業生汪滔成立的大疆創新,汪先生於2014年獲《福布斯》雜誌中國版選為中國十大創新人物。
傳媒查詢:

新聞
安永全球稅務副主席傑伊·尼布 於「科大25周年傑出人士講座系列」 分享影響未來職業發展的顛覆性力量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今日舉辦「科大25周年傑出人士講座系列」,由領先的審計、稅務、交易及諮詢服務網絡安永全球稅務副主席傑伊·尼布(Jay Nibbe)先生擔任主講嘉賓。科大師生踴躍參與講座,反應熱烈。
尼布先生以「顛覆商業:什麼力量會影響我們未來的事業發展?」為題,概述科技及全球化等顛覆性的力量,將如何影響我們未來的事業與生活。
尼布先生於演說中表示:「科技對所有行業均帶來顯著的影響,全球化加速了貿易自由化及新興市場的增長,而遷徙、移民及城鎮化加劇對人口結構造成的變化,則為勞動力及經濟發展帶來深遠影響。這些顛覆性的力量正改變世界的運作模式。」
尼布先生亦分享了他於這所現代而國際化公司工作的經驗,以及擁有國際視野可如何協助在職人士於環球市場取得成功。他亦對全球就業所需的技能,以及如何於全球勞動人口中成為具價值的一員,提供指引。
尼布先生於1985年加入安永,作為該集團全球稅務副主席,他負責發展安永的稅務網絡,領導全球逾四萬五千名員工。尼布先生以倫敦為工作基地,主持稅務行政委員會、監察稅務業務表現、發掘收購目標、扶植稅務專業慣例以及法律部門的發展。
此前,尼布先生曾任集團歐洲、中東、印度和非洲市場負責人、美洲稅務副主席以及美洲稅務主管合夥人。在1995年至1999年期間,他以莫斯科為工作基地,主管獨立國家聯合體的稅務慣例,並於俄羅斯、哈薩克斯坦、阿塞拜疆及烏克蘭發展業務。
「科大25周年傑出人士講座系列」演講嘉賓包括諾貝爾獎得主、政策領袖、企業領袖與實業家等。講座首位主講嘉賓為199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兼美國前能源部部長朱棣文教授。欲了解詳情,請瀏覽網址https://25a.hkust.edu.hk/tch/dss.php。科大將邀請更多傑出人士進行演講。
傳媒查詢:
林淑媛
電話﹕2358 6313
電郵﹕anitalam@ust.hk

新聞
香港科技大學建設框架 推動「增強實境」在移動設備上的發展
增強實境(AR)是未來移動設備上的一項重要發展。香港科技大學(科大)的研究員正打造一個適用於移動設備的AR新平台,以助發展一個生態系統,供企業家及程式編寫員在移動及穿戴式裝置上,發展AR應用程式。
香港科技大學-德國電信系統與媒體實驗室(SyMLab)主任許彬教授表示,實驗室的研究透過「從下而上」的形式,促進AR在移動及穿戴式裝置上的應用發展。他說﹕「我們設法找出及發展AR的主要組成部分,包括硬件平台、軟件框架及顯示裝置,並提供多項技術,包括物體追蹤和將運作程序置於雲端上進行,以提升發展周期的進度。」
SyMLab是一個於2013年成立的聯合實驗室,獲歐美主要電訊營運商德國電訊提供可觀的資助,在移動系統及媒體方面開展前沿研究。實驗室透過提供卓越、並與業界緊密聯繫的學術環境,致力為亞洲帶來領先的系統及媒體研究,解決實質問題。科大是東亞地區首間與德國電訊創辦聯合實驗室的大學。
SyMLab正發展多個AR系統的組成部分,至今已在不同的AR領域上遞交了18項專利申請。實驗室其中一個項目為雲基實鏡(CloudRidAR),主要通過移動雲計算技術,以及雲內大數據處理演算法,將密集的計算操作,置於雲端及其他共同定位設備上處理,令移動AR應用程式可以實時運作。當用戶將手提電話指向如書本或電影海報等物件,便可即時查閱許多相關數據、評論和分析等資訊,而不會令移動設備過度負荷。該項目已從創新科技署獲得超過二百萬港元的資助。
AR技術能為真實世界提供更豐富的媒體及數位資訊,但同時亦衍生許多私隱問題。有見及此,SyMLab的研究員提出為移動設備用家及攝影鏡頭,設立一個新穎的交互情境感知平台。用戶可透過一些標籤及靈活的手勢,把自己於手機照片中的影像模糊化。
實驗室亦正發展一套名為Ubii的綜合系統,用戶可透過簡單的手勢,與多個智能設備進行互動。透過這套新的「人類-電腦」運作模式,用家只要向著機器做出「拖拉」的手勢,便可遙距將檔案於電腦或打印機之間相互傳送。除了以上項目,實驗室亦正發展其他包括可於移動及穿戴式裝置上應用的實時情緒感應系統,以及AR社交網絡等,用家所發出的訊息,無需繞經伺服器,便可直接與其它手機用戶分享。
傳媒查詢:

新聞
酣睡入夢非難事
睡眠是維持身心健康的重要一環。睡眠質素受多項因素影響,打鼾是其中之一。打鼾不但有損個人睡眠質素,亦會影響家人與室友的睡眠質素。有見及此,一名本校教授近日發明了自動調節高度的智能枕頭以監察睡眠質素,使人可輕易酣睡入夢。
科大騰訊工程學教授兼計算機科學及工程學系講座教授張黔指出,打鼾可能是患有睡眠窒息症的徵狀。在全球,每日有3,000宗死亡個案與睡眠窒息症有關。
現時,超過九成打鼾者於晚上睡眠時有呼吸問題,並可能發展成睡眠窒息症。睡眠窒息症是睡眠障礙的一種,患者在熟睡時會出現一次或多次呼吸停頓,或呼吸微弱。
憑著張教授研發的便攜型感應儀器,用者只需將其戴上手指,即可監察睡眠狀態,包括快速動眼睡眠(REM)(做夢時的睡眠)、輕度睡眠及深度睡眠等睡眠階段,並可量度其血氧濃度(濃度低反映呼吸次數不足)。若用者呼吸次數不足,儀器便會自動調校枕頭的高低及形狀,從而改變用者睡姿,令其呼吸道恢復暢通。
張教授表示,智能枕頭是非入侵性(non-invasive)的產品,其價格低廉及輕巧便攜,家居或旅行使用皆宜。此外,智能枕頭調節高度時亦不會打擾用者睡眠。
張教授補充,研究團隊邀請廣東省不同醫院約300名初期及中度睡眠窒息症患者作臨床測試,發現患者使用智能枕頭後,血氧量下跌次數由平均每晚25次銳減60%至11次,而血氧量下跌的時間亦由25秒縮短至少達7秒。
張教授於2013年開始與一家深圳公司合作研發這項技術。有關技術正申請中國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認可,預計將於2017年在香港開售。

新聞
諾貝爾化學獎得主艾力克·貝齊格博士 以「超高解像度螢光顯微鏡技術」為題於「科大25周年傑出人士講座系列」演講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今天舉辦「科大25周年傑出人士講座系列」,由2014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艾力克·貝齊格博士擔任主講嘉賓。科大師生踴躍參與講座,反應熱烈。
貝齊格博士以「超高解像度螢光顯微鏡技術」為題,介紹顯微鏡技術的最新發展。他說:「隨著我們對生物系統的認知增加,我們想探求的問題漸趨複雜,亦因此需要更先進的光學儀器協助找尋答案。」貝齊格博士更指出,傳統光學顯微鏡的解像度,相較於微小如由分子自組成為的亞細胞結構,仍然相差百倍。
貝齊格博士講解目前顯微技術發展面臨的挑戰,包括顯微鏡的強光會對實驗樣本造成不利影響,以及活體組織的異質性會阻礙其高解像度觀測。此外,他亦討論了解決這些挑戰的三個方向 ─ 針對細胞內特定蛋白,以近分子水平解像度成像的超高解像度顯微成像技術;可以對活細胞或胚胎進行非侵入性動態三維成像的無衍射光學晶格平面照明顯微技術;以及應用於恢復異質性樣本例如斑馬魚或活鼠大腦皮層的成像質量之自適應光學技術。
貝齊格博士畢業於加州理工學院物理學系,並於康奈爾大學取得應用物理學博士學位。1988年,他加入貝爾實驗室,繼續首項突破衍射限制的近場光學顯微鏡論文研究。 1993年,他刷新數據儲存密度的世界紀錄,以及成功研發首個細胞超高解像度螢光成像及首個室溫下單分子成像。他後來離開科學界,到父親的機械器材公司任職。2003年,貝齊格博士尋找新發展方向,最終與好友兼貝爾實驗室的同事Harald Hess先生研發了光敏定位顯微鏡(PALM)。後來,他與另外兩名科學家共同獲得2014年諾貝爾化學獎。自2005年起,他出任珍利亞研究園區的組長,開發嶄新的光學顯微鏡技術,促進生物學研究。
2015

新聞
發明機械人感應人類情感 科大馮雁教授專研人類與機械互動 獲頒授ISCA院士
與能夠洞悉情感的機械人活像朋友般一起生活會是怎樣呢? 這些如科幻電影裡的虛構情節,卻由香港科技大學(科大)電子及計算機工程學系馮雁教授呈現於真實世界中。馮雁教授是研究感應人類情感的人工智能程式專家,她最新研發的機械人「超級少女Zara」能夠以英語及普通話溝通, Zara將會掌握更多語言,例如法文等,以加強溝通能力。
Zara會先根據對方的外貌來判斷其性別和種族,然後再選出適合的溝通語言。Zara於開發的早期已經能夠透過發問去理解用家的性格,問題範圍廣泛,例如會問及兒時的回憶或對上司的看法等,Zara更可根據回答問題時的聲線、面部表情等作出相應的回覆。今年九月,Zara已在世界經濟論壇上展出,備受讚賞。馮雁教授的目標是令Zara成為能充分感知人類情感的機械人。
馮雁教授對人類與機械間言語互動的領域作出了重要的貢獻,獲頂尖言語技術學術機構International Speech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 (ISCA)頒授院士,是本港首名學者獲選為ISCA的院士。ISCA會向在語言技術科技界有十年以上經驗並帶來重大貢獻的人頒授院士名銜,予以肯定,馮雁教授與她的團隊多年來已研發出世界首個多語言的語音搜尋系統、首個智能電話普通話語音輔助裝置,以及首個中文自然語言搜尋系統等。
馮雁教授於今年年初亦獲國際電機及電子工程師學會(IEEE)頒授2015年度院士榮銜,表揚她在人類和機械互動的出色成就。馮雁教授同時是科大人類語言技術中心的創辦成員之一,該中心為大中華區首個此類研究中心,並培育眾多業內及學術領袖。除此之外,馮雁教授亦兼任與美國卡內基美隆大學、德國卡爾斯魯大學及日本早稻田大學合作的研究及教育中心 - 科大InterACT國際實驗中心的總監,以及科大女教授協會的創會主席。
傳媒查詢:

新聞
諾貝爾獎得主丹‧史特曼教授 於「俄鋁校長論壇」暨「科大25周年傑出人士講座系列」 分享如何培育科技創業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及全球領先鋁生產商 UC RUSAL(「俄鋁」)(股份代號:486; Euronext:RUSAL/RUAL; 莫斯科交易所: RUAL/RUALR)邀得2011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以色列理工學院教授丹‧史特曼(Prof Dan Shechtman)於「俄鋁校長論壇」暨「科大25周年傑出人士講座系列」主講,科大師生及校外嘉賓踴躍參與,反應熱烈。是次論壇標誌著科大與俄鋁完成了五年的合作計劃。
史特曼教授以「科技創業:促進世界和平與繁榮的關鍵」為題,分享由自由市場經濟孕育出的科技創業活動,如何協助提升生活水平,並以中國、以色列、南韓和土耳其為例,引證這些國家於過去數十年憑藉科技創業活動,由農業社會轉移至發展工業,並藉此改變人民的生活。
對史特曼教授來說,科技創業是建立於科技上的新嘗試:「要建立可持續的經濟便必須發展人民的獨創性,因此工程師和科學家都是創業的人才。科大作為一所科技型大學,是培育香港新一代創業家的理想地方。」
史特曼教授提出了五項成功推動創業的重要因素:「首先社會人人都可以接受良好的基礎教育,第二是優質的工程及科學教育。此外,政府政策亦須支持創業和自由市場經濟環境,而最重要的是廉潔的社會,因為貪污會扼殺創業。」
要培育創業精神,史特曼教授建議越早開始越好:「很多人問我小孩子應該何時開始學習科學,我會答是從幼稚園開始,關鍵是令小孩領略到科學的樂趣。」
史特曼教授又指所有成功的企業家都不怕失敗:「創業者必須學懂接受失敗,更重要的是從失敗中汲取教訓並盡快重新嘗試。」
史特曼教授於1972年在以色列理工學院取得博士學位後,於美國的賴特-帕特森空軍基地(Wright Patterson Air Force Base)的太空研究實驗室擔任了三年研究員。直至1975年,史特曼教授加入以色列理工學院任教,現時擔任材料科學系教授,他於1981至 2004年期間多次到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學術休假,參與了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所的合作計劃,並於這段期間發現了準晶體(quasiperiodic crystals),史特曼教授於2011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殊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