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及香港科大故事

2021

新聞
研究, 創新, 健康, 科技
結合科學和創意的新冠肺炎流動檢測站
快速和準確地檢測病毒,對遏止新冠肺炎在社區擴散至為重要。香港特區政府已著力提升社會在這方面的整體測試能力,但科大亦不敢怠慢,主動為大學社群在校園提供便捷的檢測服務,讓關心個人健康的學生和教職員感到放心。   在科大健康、安全及環境處安排下,一個聚合酶連鎖反應(PCR) 流動檢測實驗室於3月4日至8日進駐校園,為有需要人士進行深喉唾液及鼻拭子測試。 上述設施是科大物理學系溫維佳教授與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轄下非牟利實驗室的合作成果。此流動測試平台應用了由溫教授設計的微流生物芯片快速檢測儀,可按需要到訪不同地區,讓普羅大眾受惠。  
新聞
電子及計算機工程學, 納米技術, 創新, 科技, 研究及科技
郭海成教授膺美國國家發明家科學院院士 (NAI Fellow)
Prof. KWOK Hoi-Sing, Electronic and Computer Engineering, has been elected a 2020 Fellow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Inventors (NAI), the highest professional distinction accorded solely to academic inventors.

2018

新聞
研究, 發現, 科技
科大研究人員研發新一代液晶顯示器 大幅提升其效能、解像度與色彩表現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先進顯示與光電子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研究團隊,研發出一個嶄新的液晶顯示器(LCD),其解像度、能源效率及色彩飽和度均有顯著提升,是為顯示科技上的重大突破。 這個名為「有源驅動鐵電液晶顯示器(FLCD)」的技術,由電子及計算機工程學系講座教授郭海成及其團隊研發。相較一般顯示器,FLCD除了能提升三倍解像度,更可削減能源消耗達三至五倍,成本亦較低。 由於傳統LCD中的彩色濾光片會阻擋及消耗約百分之七十的背光和能源,因此它們的能源效率十分有限。研究團隊因而研發反應較快的「鐵電液晶」,透過新穎的「場序彩色顯示技術」,即按時間快速而順序發送顏色資訊,成功摘除彩色濾光片,只靠人類視覺系統將這些圖像融合成全色圖像。由於彩色濾光片成本佔LCD製作成本約百分之三十,因此移除彩色濾光片令FLCD成本低於傳統的液晶顯示器。 有別於市面的LCD,研究人員採用「RGB LED」,而非一般LED作為FLCD的背光系統,所以其色彩飽和度亦有所提高。由於RGB LED光譜較窄,其色域(顏色的範圍)亦因此較廣闊,令FLCD的表現較現存市面任何一款的顯示器都更為優勝。由於不同顏色的子像素(Sub-pixel)已被移除,所以FLCD的解像度也提升三倍。 郭教授指﹕「FLCD耗用較少能源,所以十分適合應用到如智能手機、平板及手提電腦等便攜式的電子儀器,可有效延長它們電池的使用時間。這個創新的液晶顯示器擁有更佳的解像度及色彩表現,可用於高端產品,例如虛擬實境(VR)設備及頭戴式顯示器等。」 研究團隊與台灣友達光電共同製造FLCD的原型(Prototype),並於近日國際資訊顯示學會創新比賽中取得最佳展品獎。 有關香港科技大學
新聞
大學聯合, 教與學, 科技
科大與南科大攜手成立深港微電子學院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與南方科技大學(南科大)今日於深圳簽署框架合作協議,雙方將共同籌備成立南科大—港科大深港微電子學院(學院)。 憑藉科大與南科大在研究實力上的互補優勢,籌備中的新學院將構建成為一個產學研全方位合作平台,就不同範疇如集成電腦與系統、通訊系統單晶片設計、人工智能及機械人,以及包括寬禁帶半導體裝置等新一代微電子儀器,培育產業所需的高端人材並促進科技創新研究。 簽署儀式的主禮嘉賓包括深圳市副市長高自民先生、中聯辦教科部部長李魯教授、廣東省教育廳副廳長邢鋒先生、深圳市教育局副局長許建領先生、科大署理校長史維教授、南科大黨委書記郭雨蓉女士及校長陳十一教授。李魯教授表示,微電子學院的成立不但會加強政府、院校及業界之間的合作,促進地區於微電子業方面的發展,更突顯了香港與深圳為提高國家科研實力所作出的貢獻。 陳校長於儀式上對中聯辦及深圳市政府給予的支持表示衷心感謝﹕「港科大是國際知名的研究型大學,在科學、工程、商業管理及人文社會科學等領域,均臻達世界一流水準,而南科大則是中國以至世界上最年輕、但成長最快的大學之一。此次兩校回應國家大力推動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的號召以及習近平總書記“促進香港同內地加強科技合作”的重要指示,共同建設國際化、高水準、研究型的國家級示範性微電子學院,將為兩校帶來新的、巨大的機遇和前景。」 科大署理校長史教授亦指出,是次合作將對國家大灣區的發展計劃有所貢獻:「科大多年來一直為深圳的微電子和集成電路產業作出貢獻。在我們積極探索於廣州設立分校的同時,科大期望可透過是次合作,協助深圳於落馬洲河套區等地成為一個產業拓展、教育及研究活動的重要平台,以支持內地在這個工業領域的市場和戰略需求,成為大灣區發展計劃中獨特的一部份。」 按計劃,微電子學院將座落於南科大校園,並將開辦本科及研究生課程,另會就四個範疇設置研究中心,它們分別為集成電路設計方法與電子設計自動化、通訊、系統單晶片及系統整合,以及寬禁帶半導體裝置。 兩所大學將分別派遣代表成立聯合工作小組,與深圳市政府進一步商討有關支持微電子學院基礎建設及營運的各項細節,並就落實計劃進行申報。 有關香港科技大學
新聞
國際, 科技
科大舉辦首個智慧城市論壇 雲集世界、國內和香港專家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極智慧城市中心今天(星期五)首次舉辦智慧城市論壇,雲集本地、國內和國際專家集思廣益。 極智慧城市中心的「極」字,來自英文的GREAT字,而GREAT字也是五個字母的縮寫;它們代表環保 (Green),有復原力 (Resilient),授權 (Empowering),有適應力 (Adaptable),和有轉化力 (Transformative)。 開幕禮由科大署理校長史維教授、科大工學院院長鄭光廷教授、前環境局副局長兼科大環境及可持續發展學部首席發展顧問陸恭蕙教授主持。科大極智慧城市中心主任羅康錦教授則介紹中心的工作大計。 羅康錦教授強調:「沒有一個機構可以獨力發展智慧城市,因此必須成立一個橫跨學術界、業界和政府的平台,以創立一個跨學科、跨界別的平台。這正是中心的目標。」 陸恭蕙教授說:「科大有很多卓越的研究課題已經成為國家重點項目,包括斜坡管理、水利管理和空氣質量控制。我們可以在項目管理和政策釐訂方面,對內地和世界各國作出貢獻。同時,科大商學院的學者們也可以在融資整合方面提供專業支援。」 中國工程院院士、深圳市規劃與國土資源局副局長、深圳市智慧城市研究會榮譽主席郭仁忠教授建議使用「虛擬地理環境」,作為建構大數據平台的基礎。 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教授兼未來城鎮與基礎設施研究院執行院長方東平教授強調:智慧城市應該有高度適應能力,以面對天然及人為的災難。他認為智慧城市應該設置物質、社會及網上架構的系統,並建議開發一個城市模擬器,融合各學科的知識技術,為加強城市適應能力進行建模、分析和視像化工作。 此外,來自日本、韓國、新加坡和美國的專家及香港政府的代表,亦分享了各地區建設智慧城市的計劃。這論壇對香港發展成為智慧城市的進程提供更廣闊的視野和更充實的數據。 有關香港科技大學
新聞
教育, 工程學, 科技, 本科生
香港科技大學推出革命性的綜合系統與設計課程 為全港首個讓學生參與規劃學習內容的體驗式教學模式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推出革命性的綜合系統與設計(ISD)學位課程。課程以學生為中心,學生可根據自身特點和興趣參與學習範疇及課程內容的規劃。教學過程採用體驗式學習,學生以團隊合作方式進行綜合系統研習,學習並掌握相關專業知識,完全顛覆傳統的教學模式。 新課程將於2018年9月展開,致力吸納在特定學科領域中具備過人才能或學習潛力的人才,並不以申請人的學業成績為唯一標準。通過綜合系統與設計學部舉辦的四年制課程,學生團隊在教授與學部業界伙伴的悉心指導下,透過開放式專題研習,邊做邊學,獲取設計和系統思維方面的知識,建立專業技能,培養創新創業精神。學生亦可自由選擇研習方法和學習途徑,由傳統常規課程與大規模網上學習(MOOCs)、以至翻轉課堂及網上課堂、甚至自學皆可。 學部署理主任吳景深教授表示:「科技成果的爆發性增長為顛覆性創新時代的到來奠定了基礎。顛覆性創新成果引領新市場,創造嶄新的價值鏈進而推動地區與國家的經濟增長。智能手機的出現極大地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模式,正是此類創新成果引領經濟發展的最佳案例。顛覆性創新成果的誕生離不開前沿科學發現與嶄新工程技術的結合,更有賴於一批掌握並能融合不同知識範疇,且具備以人為本精神、了解社會需求的創新者。要培育這種創新人才,工程教育應當具備創業家孵化器的作用,我們的教學方法必須創新,以強化學生的互動學習與自主學習能力,啟發學生對自身能力和特點的認知,激發引導他們的創新潛力。」 隸屬工學院的新學部,正正希望透過小組專題研習,培養學生的技術專才、批判性思維以及敏銳的商業觸覺。此外,學部亦會協助促進不同學科教職員之間的互動,冀激發更多新思維與合作機會。 不少支持學部理念,與學部志同道合的企業,包括騰訊、飛利浦、戴森、大疆和亞德諾半導體等,其資深管理層及工程師也獲邀參與課程之中,就學生的研習題目,提供業界和市場的觀點,以及寶貴的實習機會。
新聞
教育, 教與學, 研究, 科技
科大與Minerva Project合作 為學生提供更豐富的學習體驗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與Minerva Project (Minerva)今日宣佈,將合作推出嶄新科大-Minerva學人計劃,以科技及創新課程豐富科大學生的學習體驗,亦讓Minerva的學生得以參與科大的學習與研究。 自2018年秋季學期起,合資格及被錄取的科大生將可於其學位課程的首兩年,攻讀科大課程之餘,同時選修四個Minerva基礎課程。而於Minerva Schools at KGI修讀最後第四年課程的學生,亦可選擇部分時間到科大上課,於科大前沿的實驗室中,與科大教授一同參與並親身體驗研究工作,但學員須同時完成其Minerva畢業年的課程以及相關專題項目(Capstone work)。 Minerva教學法中的重要一環為主動學習平台(Active Learning Forum),此創新技術平台提供實時的小型互動研討會。而Minerva的四個基礎課程,則集中訓練學生不同的能力,包括批判力、創意思維,溝通力與互動技巧,這些訓練旨在增強同學於社會上成功所需要的能力。透過獨特的教學模式: 即結合Minerva的基礎課程,以及科大一直提倡的主動學習教學方法,讓同學的競爭力得以提升。 四個基礎課程將由科大教員教授,在類似視像會議的環境中,透過討論、辯論、分組、模擬、意見收集及團隊報告,大大提升學生的參與度,促進主動學習。由平台收集到的實時數據,不但能讓教授確保所有同學生都參與其中,對教材有深入的理解,更可搜集同學對課堂的意見。 Minerva 創辦人及行政總裁賓•尼爾森表示:「Minerva與科大的合作,為我們達成『為世界培育批判智慧』這使命,邁出令人振奮的一步。獲得科大這領先國際的學府採納我們的主動學習教學法、跨學科而有組織的課程設計,以及卓越的課堂研討技術,令教育的成效不再限於Minerva Schools at KGI的同學。而令我感到特別自豪的是,我們的第一個合作夥伴是香港科技大學,它不僅是亞洲科技領域的翹楚,更是一所領先國際的學府。」
新聞
企業項目, 人工智能, 科技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for Executive Recruiting"-Corporate Project Sponsored by Barons & Company, HARMAN, a Samsung company and IBM Global Business Services
With the support of Barons & Company, HARMAN, a Samsung company and IBM Global Business Services, 2017 fall term's Corporate Project merge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with executive recruitment to coach students to provide an AI solution in executive recruitment to gain competitive advantages for business growth. The project aims at providing students with hands-on experience in solving complex real business problems and polishing their advanced skills in strategic thinking and executive commun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