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及香港科大故事

2025

香港科大感謝國家科技部託付 三所全國重點實驗室獲正式授牌
新聞
獎項及排名, 研究
香港科大感謝國家科技部託付 三所全國重點實驗室獲正式授牌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今天於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總部舉行的「全國重點實驗室」授牌儀式上,獲國家科學技術部(科技部)陰和俊部長正式頒授三個全國重點實驗室牌匾。科大衷心感謝國家科技部,及香港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創科局)對科大科研發展的持續信任與認可。除兩所重組後更名的「神經系統疾病全國重點實驗室」與「顯示與光電子全國重點實驗室」外,科大亦將與香港理工大學(理大)合作新建「沿海城市氣候韌性全國重點實驗室」,共同為國家在應對極端天氣、提升城市安全與防災能力等重大需求上提供科技支撐。  國家科技部於2022年啟動「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優化重組,並於2025年初批准 12 所現有的「國家重點實驗室」 重組成為「全國重點實驗室 」,另新建三所「全國重點實驗室」(其中一所由兩間大學共建)。15所全國重點實驗室已於本年7月1日,正式成為國家級科技創新平台。科大既完整保留全部原有的重點實驗室,又成功獲批新建重點實驗室的院校。  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李家超、國家科技部部長陰和俊、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中聯辦)主任周霽,及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出席了今日的授牌儀式,並與本地五所大學的校長及15所「全國重點實驗室」的主任和其代表舉行座談會,探討香港如何憑藉優秀人才、創新科研及國際化環境,更好地支持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科大校長兼「神經系統疾病全國重點實驗室」主任葉玉如教授,「顯示與光電子全國重點實驗室」主任Kristiaan Neyts教授和聯合主任范智勇教授,以及「沿海城市氣候韌性全國重點實驗室」雙主任之一的吳宏偉教授出席,並參與其後的授牌儀式。  香港行政長官李家超說:「在『一國兩制』下,香港擁有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獨特優勢,積極擔當國家和全球之間『超級聯繫人』和『超級增值人』的角色。 在香港的全國重點實驗室將提供重要平台,促進與海內外的頂尖大學和科研機構合作,匯聚全球各地的優秀科研人員,助力打造香港成為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高地。」
人工智能與人文藝術的邂逅	解碼香港科大學者冀以創作向大眾說故事
Stories
藝術與創意, 人工智能, 跨學科, 獎項及排名, 獎項
人工智能與人文藝術的邂逅 解碼香港科大學者冀以創作向大眾說故事
在人工智能(AI)世代,許多行業都正經歷急速變革,即使是電影製作領域,AI亦在悄然革新說故事的方式。而參與這場變革的,正是香港科技大學(科大)新成立的藝術與機器創造力學部助理教授——饒安逸教授。 饒教授致力將人工智能引進故事創作的浩瀚世界,期望未來可普及大眾創作。他於2025年獲《福布斯》列入「亞洲30位30歲以下精英榜」,其研發的AI工具不但可輔助電影內容生成,還可精準控制複雜的拍攝元素或場景燈光等特效。作為跨電影製作、藝術與AI領域的先鋒,饒教授肩負重任,致力培育新一代精通科技的故事創作者。 饒教授用一句話精闢概括了他認為人工智能以人為本的核心理念:「AI是為人類而設、需要與人協作互動及由人掌控的。」他強調:「我們希望聽到人們的故事,而非機器的故事。當中關鍵在於讓AI理解人類的想法,從而促進創作過程。」在過去十年的職涯上,饒教授曾任職 Meta、商湯科技及史丹福大學等,最終淬煉出自己的AI哲學。他的敏銳洞察力備受學術界讚譽,並於2023年及2024年先後榮獲國際計算機視覺大會頒發馬爾獎(Marr Prize),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之「明日之星」獎。 電影敘事    全球共鳴 饒教授自幼喜歡觀看成龍和周星馳的經典電影,對說故事的熱情油然而生,如此日積月累地鑑賞電影,逐漸燃起他對電影敘事的熱愛。饒教授沉思道:「說故事是人與人之間最好的連繫。」
香港科大陳飛教授榮獲2025年盧克.霍華德獎
新聞
可持續性, 獎項及排名, 研究, 創新
香港科大陳飛教授榮獲2025年盧克.霍華德獎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環境及可持續發展學部副主任陳飛教授榮獲國際城市氣候協會(IAUC)頒發的2025年盧克.霍華德獎。陳教授為大中華地區第二位獲此國際殊榮的學者,是次獎項肯定他於城市氣候學領域的領先地位及超卓貢獻。   作為國際大學氣候聯盟頒發的最高殊榮,盧克.霍華德獎每年頒授予在國際城市氣候學領域中表現卓越的學者,以肯定其在研究、教學及服務中的貢獻。IAUC讚揚陳教授在推動城市氣候模型方面的所展現的國際領導力和影響力,當中包括協助制訂政策和開發工具,以保護脆弱地區。 陳教授表示︰「非常感謝國際城市氣候協會給予我的肯定。我與科大的緣份始於2004年的合作項目,合作帶來的啟發超越學術研究層面,更激發我對探索城市化對區域天氣與氣候影響的熱忱。這種協作精神至今仍深深影響著我,當中引發的靈感更持續激勵我在研究上不斷突破,並為我帶來此項殊榮。」 陳飛教授為城市氣候學及氣象研究學知名學者,擁有逾28年經驗,同時在世界氣象組織(WMO)與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等國際機構擔任重要職務。他曾領導多個國際項目,致力開發天氣預測和氣候模型,並建立極端天氣預警系統。目前,由陳教授領導、於世界氣象組織和世界天氣研究計劃(WWRP)下的城市預測項目,聚焦於預測和減輕極端天氣現象,如局部暴雨和熱浪引發熱島效應以及空氣污染所帶來的災害和影響。 陳教授現正與科大環境及可持續發展學部劉啟漢教授、馮志雄教授和石曉明教授,以及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楊嘉川教授合作,領導新一代全球城市天氣預測模型的開發。該模型透過跨學科協作,整合物理科學、社會科學及人工智能技術,致力提升熱帶沿海城市就天氣災害與風險預測的準確性及時間性。今次獲頒2025年盧克.霍華德獎的殊榮,不僅彰顯陳教授在城市氣候學領域的卓越貢獻,更是繼2024年獲選美國地球物理聯合會會士後,對其豐碩學術成就的再度肯定。
香港科大三健兒出戰世界大學生運動會 競逐乒乓球和跆拳道賽事
新聞
學生比賽, 體育, 學生發展及聯繫, 獎項及排名
香港科大三健兒出戰世界大學生運動會 競逐乒乓球和跆拳道賽事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今年共有三名學生運動員,將代表香港特區出征德國萊茵-魯爾世界大學生運動會(世大運),其中兩位是乒乓球港隊女將﹕工商管理學院的吳詠琳同學和江芷林同學,而理學院的陳建鋒同學則將出戰跆拳道項目,矢志為港爭光。 乒壇雙姝攜手出征 工商管理學院四年級學生吳詠琳(Pedrey NG Wing-Lam)是香港乒乓球隊主力隊員,現世界女雙排名第11位。這位實力派女將去年12月在成都舉行的國際乒聯混合團體世界盃中勇奪銅牌。這次世大運,她將參加女子單打、雙打、混雙及團體賽四個項目,力爭佳績。 同樣來自商學院的一年級新生江芷林(Gilliam KONG Tsz-Lam)是香港乒乓球壇的「明日之星」。她在2025年國際乒聯世界乒乓球錦標賽總決賽中與搭檔挺進女雙16強,展現實力。今年她將首次亮相世大運舞台,出戰女子單打、雙打及團體賽三個項目。 跆拳道健兒蓄勢待發 理學院三年級學生陳建鋒(Jacky CHAN Kin-Fung),將代表香港出戰男子54公斤級跆拳道賽事。自去年起,陳同學多次代表香港參加國際賽事,並積極備戰本屆世大運,決心在這個國際舞台上再創佳績。 今屆世大運將於7月16日至27日舉行,集合來自全球17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參賽選手。75名港隊大學生運動員健兒,將參與競逐10個賽事項目。  
本年度的「長期服務獎頒獎典禮」表揚了19位服務科大20年、125位服務科大30年,以及14位服務科大35年的員工。
Stories
獎項, 獎項及排名, 社區, 聯繫
向忠誠致敬:158位科大長期服務者的歲月見證
忠誠,是在默默奉獻中淬煉而成的美德。香港科技大學(科大)的長期服務獎旨在向這份精神致敬。今年共有158位服務滿20年或以上的同仁獲獎,科大更首次頒發35年服務獎,表彰在大學創校前已加入、至今奉獻了35個寒暑的元勳。他們的故事彰顯了科大社群深厚的承諾與歸屬感,為科大今天的成就貢獻了不可或缺的力量。讓我們一同認識其中三位傑出的長期服務獎得主。  默默的脊樑 黃啟邦 •  學務長辦公室支援助理 •  服務35載   回溯科大的發展歷程,鮮有人比黃啟邦的足跡更早烙印於此。現任學務長辦公室支援助理的他,18歲便加入科大,親歷科大的創校過程,並見證了無數重大里程碑。 「在大學早期籌備階段,我曾在中環和尖沙咀的臨時辦公室工作。」啟邦回想當年,大學奠基儀式的現場盛況至今仍歷歷在目。科大正式開校以來,他便紮根清水灣校園,主要於學生事務處任職。
科大於《QS世界大學排名2026》躍升3位至44名
新聞
獎項及排名, 排名
科大於《QS世界大學排名2026》躍升3位至44名 穩踞全球五十強大學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在最新的《QS世界大學排名2026》中,上升三位至全球第44位,彰顯科大致力於學術卓越、開創性的研究及國際化教學,同時亦大力推動創新和多元化教研的發展。 今年的排名涵蓋106個國家或地區超過1,500所院校,規模屬歷來最大。科大在學術聲譽、研究成果及國際化方面的表現尤為出色,並於教育及就業指標方面取得明顯進步。 科大校長葉玉如教授表示:「我們很高興得悉科大在QS世界大學排名的持續攀升,充分反映我校對卓越教育與研究的不懈追求。教職員工和學子們辛勤耕耘、全情投入終獲回報,令我感到十分欣喜。科大仝人始終致力於拓展知識與創新的疆界,並積極與不同夥伴合作,將研究成果轉化為改善生活的解決方案,為社會帶來變革性的影響。」 全球英才滙聚 科研實力卓越 科大滙聚全球頂尖人才,教研人員和學生分別來自逾40個國家及80多個地區,全球校友網絡達10萬人。根據《全球大學就業能力排名》,科大畢業生長期位列全球30強,廣受僱主青睞和認可,充分展現他們在各行各業的適應能力。 科大研究實力昭著,於多項研資計劃中均刷新紀錄,包括近日於香港政府100億港元「產學研1+計劃」(RAISe+)中取得最多獲批項目。科大教員亦領航多個國家級與世界級研究項目,涵蓋人工智能、深空探索、氣候變化、神經科學、機械人、微電子、低空經濟及海洋科學等領域。 展望將來,科大將繼續努力在教學產研各方面追求卓越,致力為社會作出貢獻。      
科大牽頭全球可持續發展項目 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支持
新聞
可持續性, 研究及科技, 研究, 獎項及排名
科大牽頭全球可持續發展項目 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支持
由香港科技大學(科大)牽頭的全球跨學科倡議——「推動自然和人為環境可持續性的無縫預測與服務計劃」(簡稱SEPRESS),近日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正式認可,並納入「聯合國科學促進可持續發展國際十年(2024-2033)」(IDSSD)行動計劃之一。未來十年,SEPRESS 將攜手全球合作夥伴,聚焦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相關的多領域需求,通過持續革新天氣與氣候的無縫預測技術,並推動科研成果轉化落地,提供具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案。SEPRESS 不僅著眼全面提升氣候應變能力,更旨在產生深遠的全球影響力,促進國際間的合作與知識共享,助力實現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其推動的研究成果將惠及全球各地區,特別是在資源匱乏的最不發達國家,幫助這些地區提高氣候適應能力,促進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SEPRESS計劃由科大世界可持續發展研究院(WSDI)及潘樂陶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CCRS)主任陸萌茜教授領銜。發起階段已成功匯聚來自中國內地、尼泊爾、埃及、俄羅斯、巴基斯坦、烏干達、坦桑尼亞及泰國等12個合作夥伴的加入,包括大學、國家氣象與水文機構與研究中心等。2025年5月7日,作為首批獲得UNESCO IDSSD認可的全球25個行動計劃之一,SEPRESS在聯合國紐約總部舉行的「第十屆聯合國科技創新促進可持續發展目標多利益攸關方論壇」(STI Forum)中展出。 以科研連繫社會 SEPRESS聚焦七大關鍵領域,包括:人類健康、糧食安全、水資源、潔淨能源、氣候行動、防災減災與可持續經濟增長,致力於縮小科學研究與實踐應用之間的差距,推動科研成果轉化落地。重點研究項目包括提升城市氣候韌性、確保「水-能源-糧食-經濟鏈結」的可持續性;以及增強對氣候變化引發的新型傳染病爆發的預測能力等。
科大物理學系助理教授宋雪洋教授榮獲2025年「裘槎麥德華前瞻科研大獎」,表彰她在凝聚態物理學的突破性研究。她聚焦解密量子材料,其研究有望助設計出新型材料,開創前沿、突破性的節能技術,並應用至小型電器,以至大型供電網絡等不同層面。
新聞
研究及科技, 研究, 物理學, 獎項, 獎項及排名
量子躍動:科大物理學家探尋「完美」材料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物理學系助理教授宋雪洋教授榮獲2025年「裘槎麥德華前瞻科研大獎」,表彰她在凝聚態物理學的突破性研究。她的研究有望設計出高效導電或導熱的材料,革新能源技術。宋教授將獲裘槎基金會頒發500萬港元研究資金,以支持其研究。 「裘槎麥德華前瞻科研大獎」是裘槎基金會最頂尖的獎項之一,旨在培育香港科研界的明日之星,獲頒授此榮譽的學者需擁有卓越的博士研究工作、國際競爭力的研究成果,且對所屬的研究領域有重大貢獻。 解密量子世界   推進可持續未來 宋雪洋教授的研究聚焦「解密」量子材料,這些物質具超導體特性及粒子出現分數化行為,她專注在研究阻挫量子磁體、分數量子霍爾狀態及奇異超導態等量子材料,探討分數化與規範結構等新興物理現象。她的研究運用對稱性、反常現象及拓撲學等尖端框架,解析先進材料(尤其是二維系統,如轉角系統)的物理特性與相變過程。透過結合理論、解析模型與計算模擬工具,她將基礎物理結合實際應用,包括高效能材料與新型器件。 獎項推動量子材料創新 「對於能夠榮獲『裘槎麥德華前瞻科研大獎』,我感到無比榮幸與振奮」,宋教授表示,「憑藉這份支持,讓我們能放膽依循自己的好奇心以及興趣所在進行研究,我的目標是揭開量子材料之謎,探尋為何一些材料有極其高效或反直覺的導電或導熱能力,通過破解這些現象,我們可以設計新型材料,開創前沿、突破性的節能技術,並應用至小型電器,以至大型供電網絡等不同層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