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及香港科大故事
2023
新聞
天生我材,還是艱苦奮鬥?— 科大兒童心理學研究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的研究人員發現,與勤奮的人相比,兒童對天資聰穎的人有更高評價,而且這種偏好會延續到成年。
這項研究還表明,即使中國文化已較為重視努力,在中國人心目中,還是認為有天賦的人更能幹。
研究亦發現,中國兒童認為有天賦的人比努力的人更友善,他們亦更樂意與天資聰穎的人互動。至於成年人則雖然認為具備天賦的人比努力的人更能幹,但對前者的其他方面卻沒有特別高的評價。
這項研究由香港科技大學社會科學部博士候選人馬少聰主持、該學部的兼任副教授陳伊慈指導,並與倫敦大學學院和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副教授蔡佳蓉合作。馬少聰目前同時是哈佛大學訪問學者。
「我們很重視成就,而我們是怎樣評估和看待別人的成就的呢?了解這個心理過程非常重要。這項研究發現,人們對於以不同方式取得成就的人,原來自小已不知不覺地抱有偏見。儘管大家都認爲天賦和努力是實現目標的必要途徑,但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人們實際上更喜歡有天賦的人,這種自然偏好存在於童年,並延續到成年期。」馬少聰說。
「這種偏見可能會影響兒童的社交模式,因爲它可能會導致兒童與有天賦的人互動較多,而與努力的人互動較少。但是這種偏好也會隨著年齡而減少,表明這種對自然天賦的偏好比以往研究所知更有可塑性。」
「自然性偏差」指人們更偏好那些天生有才能的人,而非通過努力成功的人,即使兩者最終取得的成就一樣。
2020

新聞
與抑鬱共舞
不少備受尊敬的學者鮮有向同事、學生,甚至陌生人談及自己的心結和掙扎。任教於管理學系和環境及可持續發展學部,並在最近榮獲跨學科課程事務處卓越教學獎(研究院組別)的霍士德教授,便決定分享自己數十年來對抗抑鬱症的心路歷程,希望洗刷精神疾病背負的污名,鼓勵有精神健康問題的人勇敢求助。
霍教授(左)榮獲跨學科課程事務處卓越教學獎(研究院組別)。
面帶微笑的霍教授說:「抑鬱症對生活的影響無孔不入—做事的動力、出門的意欲,連飲食、說話,甚至與人相處的方式,都會變得很不一樣。這就像在泥灘上跑步,無論做甚麼事情,都會特別吃力。假如不了解我的背景,相信大部分人也看不出我有抑鬱症!」
霍教授形容自己是「功能性抑鬱」—即表面大致與常人無異,但內心長期與情緒交戰。談及此病的原委,他歸因於自己的一半華人血統,讓他小時候在白人為主的國家生活期間經常給其他小孩吐口水,甚至從學校跟蹤回家。他憶述:「我的抑鬱症其實源於種族欺凌。當年我跟隨家人從新西蘭移居北美時只有九歲。而當時的美國和加拿大,種族之間缺乏包容﹐導致我在成長階段不時受人欺凌。」
自此,抑鬱症變成惡性循環,霍教授更會「自我欺凌」,對自己十分苛刻,越陷越深。深受父親猝逝、第一名孩子夭折、失去終身教職、跟妻子離婚等連串不幸事件打擊下,結果他在服食抗抑鬱藥物的同時,倚靠買醉和安眠藥度日。他曾嘗試戒掉濫藥的習慣,可是那段時期他感到更為孤獨無助。他說:「我當時的情緒極度不穩,更不斷自責,直到踏入三十歲才開始尋求協助。」

新聞
釋放學子心靈
一如各地學子,科大學生也在努力適應因全球疫症大流行和局部封城所帶來的影響。當生活出現翻天覆地的轉變,不少人因前景不明朗而越發焦慮不安。
對主修生物科技、應屆畢業生鍾施朗而言,前景似乎尤其黯淡。由於全球經濟受疫症重創,這一屆畢業生將面對近數十年最嚴峻的就業環境。
她說:「畢業班學生為前途感到憂心和忐忑,是人之常情,但我們這一屆還要面對其他問題。現在同學之間無法面對面一起討論問題,令人更加沮喪。」
閲讀相關文章:抓緊逆市中的難得機遇
疫症爆發前,去年歷時數月的社會事件已大大影響正常授課。在大學最後的關鍵一年,施朗真正可以在校上學的日子只有短短兩個月。
科大學生輔導中心主管及臨床心理學家陳彩銀博士指出,今次疫症波及全球,即使沒有任何誘因﹐越來越多人不期然會感到惶恐焦慮。她說:「部分學生對新冠病毒感到不安和沮喪,我們的職責就是為這些同學提供支援。」
2018

新聞
Supporting the World Mental Health Day: Mental Health Matters - Promoting Student Mental Health: A State of Well-being
This event serves to support the World Mental Health Day (10 Oct) observed by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We aim at moving forward to build a connected and united HKUST campus among different stakeholders, to arouse awareness on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and to de-stigmatize the sick role of seeking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or treatment when needed.

新聞
LOVE1010 - Building Relationships that Last
LOVE1010 is a brand new initiative by the Counseling and Wellness Center this year and will be made available annually with different essential topics that students would need in developing intimate relationships, which is often not covered in school curriculum.

新聞
Six-week Mind-refreshing Program: Meditation for Everyday Life - Healing for the Anxious Mind
Mindfulness mediation helps improving concentration, boosting immune system and reducing stress. Mindfulness interventions have been widely practiced on the globe, including Oxford Mindfulness Center and UCLA Mindful Awareness Research Center.
2017
新聞
Take A Smile: Promoting Positive Energy
"We create our own happiness." Positive psychology is about creating our own happiness in a proactive manner. Psychological research suggested that we have a capacity to control our individual happiness. We hope by participating in the event, students would learn more about how these "happiness habit" work and then put them into practice in our daily 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