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及香港科大故事

2025

新聞
機械人學, 生物醫學工程
科大研發全球最小「三項全能」微型醫療機械人 窺探人體腔道推進微創手術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工學院成功研發出一款全球最小的多功能手術機械人,體積較現有同類型機械人小60%,集拍攝及精準導航能力,可協助醫療人員在人體內取樣、傳送藥物及進行激光熱療手術,其障礙物檢測距離表現更有十倍提升,有助將微創手術應用於人體內支氣管末端、輸卵管等微小腔道分支,擴大其應用範圍。 這款微型醫療手術機械人的直徑僅為0.95毫米,較現有的機械人小60%,突破了現有技術限制的「不可能三角」,使機械人能集三大功能於一身。它具備高清拍攝功能,有助延伸障礙物檢測距離至約9.4毫米,與理論極限相比,這是十倍提升。其移動精確度亦提升至小於30微米,達至更細小、更靈巧,並能大幅擴展其成像區域,超越中心傳像束的固有成像比例約25倍。 此機械人由電子及計算機工程學系副教授申亞京領導開發。機械人主要由四部分組成,包括由光纖組成的光學拍攝系统,切合特定診療目標的工具,並由空心骨架包裹固定上述組件,配以用於控制的功能化外膜。其中,空心骨架採用微尺度3D打印技術製造,而功能化皮膚則由磁噴塗技術製作而成,有助令微型機械人的體積保持細小,易於手術中使用。此外,機械人外層表面會塗上一層水凝膠,用以減少它在人體內移動的摩擦力。團隊已將機械人用於肺部支氣管模型及離體豬肺內進行測試,證實機械人能夠在受限環境中保持優秀的介入導航能力,並拍攝清晰的掃描成像,同時能在困難部位實踐多種治療功能。

2022

新聞
化學生物工程, 生物醫學工程, 研究
科大研究人員發現合成信使核糖核酸(mRNA)新方式 提高mRNA治療方案及疫苗成效
新方法令用以醫治癌症、遺傳病或預防2019冠狀病毒病的mRNA藥物和疫苗大大提升其效用。
新聞
納米材料科學及工程學, 納米技術, 健康, 生物醫學工程, 生物化學
影響力系列:廢物變身最堅固材料
https://30a.hkust.edu.hk/zh-hant/our-impact/turning-garbage-strongest-material

2021

香港科大故事
生物工程學, 化學生物工程, 生物醫學工程
再見!可怕的眼球注射治療
患有糖尿眼及黃斑病變的人,一般需接受眼球注射治療——使用幼針將藥物直接注射入眼。這種入侵性治療帶有一定風險,而且令人望之生畏,膽小者未必能夠接受。  孫瑋良 (Langston) 在科大攻讀博士學位時,便與校內其他研究人員研發以超聲波導入藥物的非入侵性治療技術。現時,他正與藥廠合作,把這種技術推出市場。  促使Langston鑽研創新治療技術的契機,源於他與妻子各自的祖父,同樣患有視網膜病變,需要接受眼球注射治療。 「爺爺很勇敢,挨了四至五針!但太太的爺爺卻因害怕而拒絕打針,結果病情惡化。」 他與團隊於是著手研究超聲波導入技術,但最初沒太多相關知識作參考,差不多要由零開始。 「當時,學術界對眼睛護理沒有太大興趣。我們也只好摸著石頭過河,一切自行摸索了。」 新技術不用施針,消除恐懼的源頭,也令治療時間減短一半。 團隊一路鑽研,直至發現可利用一種特定頻率超聲波,在不損眼組織的情況下將藥物導入眼球,才真正出現突破。 
新聞
神經科學, 阿爾茲海默症, 生物醫學, 生物醫學工程
科大研發新型基因編輯策略 有助治療阿爾茨海默症
一種新型全腦基因編輯技術有潛力發展成爲阿爾茨海默症的新型長效治療手段。
新聞
生物醫學, 遺傳學, 生命科學, 生物醫學工程
科大聯同北京天壇醫院研究人員發現引致腦海綿狀血管瘤的新元兇
科大研究團隊發現一個新的突變基因,可導致目前全球約有一千至三千萬的人士患有的腦血管病變。

2020

新聞
創業, 生物醫學工程
科大-信和百萬獎金創業大賽2020 實踐科技創新創業理念
科大-信和百萬獎金創業大賽今年踏入十周年,參賽隊伍亦創歷來新高。由香港科技大學(科大)學生、教職員和校友組成的三支勝出團隊,將於今年稍後與來自澳門、北京、廣州、深圳、佛山、中山和長三角其他七個賽區的獲獎隊伍進行總決賽。 右起:賽百思科技代表黃嘉錢、科大創業中心主任陳雙幸教授、以及遨天醫療科技代表黃子維教授和他的博士生張艷。 受疫情影響,大賽今年首次移師網上舉行,共吸引了151個參賽隊伍,比去年增加逾29%,並創十年新高。科大為提升參與度以及團隊多元化,特別設置網上配對平台,協助科大成員尋找大學以外的合作夥伴。
新聞
人造眼, 仿生學, 生物醫學工程, 電子及計算機工程學, 研究及科技
科大研發出世界首隻具有三維視網膜的球狀人造眼
一支由香港科技大學(科大)科學家領導的國際團隊,近日研發出全球首款3D人造眼,其功能不單比現時的義眼優勝,於某些情況下甚至能夠超越人眼,為視障患者、失明人士以至人型機械人獲取視力帶來新希望。  目前的義眼技術資料來源:採自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希爾馬Second Sight Medical Products, Inc. 多年來,科學家嘗試複製與人眼結構及清晰度相符的生物眼,惟目前義眼技術仍主要停留在附有外置電線的眼鏡模式,而所應用的是2D平面感光器,影像像素亦低。然而,由科大研發的「電化學仿生眼」,不僅首次複製了人眼的結構,更可能於不久的將來,提供比人眼更清晰的視力,以及包括紅外線夜視等其他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