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及香港科大故事
2025

新聞
科大研究揭示超臨界水中二氧化碳不為人知的反應路徑
由香港科技大學(科大)物理系和化學系副教授潘鼎帶領的研究團隊,與數學系姚遠教授合作,在超臨界水中二氧化碳(CO₂)的複雜反應機制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發現。這些成果不僅對了解自然界和工程領域中二氧化碳礦化封存的分子機制有重大意義,對了解地球內部碳循環也同樣重要,有助為未來發展碳封存技術提供新方向。研究結果已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
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及其後續的水解反應是有效碳捕集和礦化儲存的關鍵過程,對有助緩解全球變暖的碳封存技術意義重大。潘鼎教授領導的團隊通過發展和應用第一性原理馬可夫模型,揭示了在體相和納米受限環境中二氧化碳與超臨界水的反應機制。他們發現pyrocarbonate(C₂O₅²⁻)是納米受限環境中穩定且重要的反應中間體,由於pyrocarbonate在水溶液中極易分解,無法穩定存在,故之前一直被忽視, 這次pyrocarbonate的意外出現與受限溶液的超離子行為有關。 此外,研究團隊還發現,碳酸化反應涉及沿瞬態水鏈的集體質子轉移,這種轉移在體相溶液中表現出協同行為,但在納米受限條件下可逐步進行。此項研究展示了第一性原理馬可夫模型在闡明水溶液中複雜反應動力學方面的巨大潛力。
2023

新聞
「卓越學科領域計劃」及「主題研究計劃」2023-24 香港科技大學所獲資助項目冠絕所有本地院校
由香港科技大學(科大)領導的三個研究項目,今日獲得研究資助局(研資局)2023/24年度「卓越學科領域計劃」及「主題研究計劃」合共港幣1.67億元資助。科大亦在此兩項計劃中,成為獲資助項目最多的大學,而其中一個項目更獲得資助金額達港幣8,715萬元,為所有獲資助的單一研究項目中最高。
三個研究項目涵蓋大灣區氣候變化預測和緩解、滑坡風險管理以及規管香港的數碼資產的範疇。三個項目合共獲得研資局約港幣1.42億元的研究經費。
科大校長葉玉如教授向研究團隊表達祝賀,她說:「作為一所致力透過科研帶來創新而具影響力的解決方案以應對本地及全球挑戰的大學,科大多個項目獲得卓越學科領袖計劃及主題研究計劃的資助,彰顯我們在科研方面的出色表現。尤其令人感到振奮的是,其中兩個由大學領導而獲資助的項目將由科大和科大(廣州)兩校的研究人員共同參與及推動,這顯示出結合基礎和應用研究可以產生更佳的協同效應。我們將繼續憑藉科大的科研實力,進一步推動香港、整個地區以及全球的創新發展。」
科大副校長(研究及發展)鄭光廷教授亦表示欣喜,他說:「科大在兩個最高級別的研資局資助計劃中表現出色,證明我們的教授、研究人員和研究生都非常優秀,對做科研的熱誠和初心始終如一。他們投入了無數的時間和最大的努力,全程推動具影響力的卓越研究。 展望未來,我們將繼續提升科大的科研能力,並與全球的優秀研究人員協作,藉此再進一步推進香港的科研,解決一些最迫切的世界問題,並為改善世界作出重大貢獻。」
2022

新聞
求學在科大? 體驗個人化的學習旅程
在今年《求學在科大?》訪問系列的第二篇,來自菲律賓的兩位同學和一位校友,分享他們如何在科大的跨學科教學模式下靈活規劃課程內容,幫助自己在個人成長及專業發展兩方面獲得長足進步。
按個人需要規劃課程
Clyde說:具備多方專才的求職者現時在市場更具競爭能力,因此科大的跨學科學習模式很有吸引力。
Clyde ANG是來自馬尼拉的尖子學生,四年前獲獎學金入讀科大,修讀「數據科學與技術 及計算機科學」雙學位課程。表現卓越的他除了以一級榮譽畢業,更是「學業成就獎」得主。Clyde說,科大的跨學科教育達世界級水平,彈性的課程編排在亞洲的大學也屬罕見,是學生日後發展事業的絕佳起點。
他說:「具備多方專才的求職者現時在市場更具競爭能力,因此科大開創先河的跨學科學習模式很有吸引力,是我選擇在這裏升學的主要原因。我攻讀的學位課程由理學院與工學院合辦,我能同時選修數學和計算機科學的學科,我亦因此獲得相關的實習職位,以至畢業後能順利投身數理金融及科技業界。」 Clyde現時在一家環球自營交易公司任職計量交易員,職位須具備金融、數學及電腦程式的知識和技能。
Clyde修讀的課程範疇廣闊,他可因應個人志趣 和日後的事業發展需要,去規劃合適的學習路徑;而為了開拓更多出路,他更把握機會加入「本科生研究計劃」(UROP),盡早體驗研究工作。
「我在科大修讀的學科包羅萬有,例如數學領域中的微積分和統計學,還有屬於計算機科學的演算法和數據結構等。因此,我可以運用在各個科目學到的基本知識,在不同領域繼續發展。另外,修讀數據科學,使我有機會對一些以數據為本的現實生活課題進行研究。舉例說,我的UROP和專題研習項目,便利用了真實數據來試驗或深入研究我的演算模型,從中獲得新的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