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及香港科大故事

2024

新聞
研究
科大舉辦「改變自然:在計算藝術中探索生命」展覽開幕儀式
新聞
研究, 物理學
科大研究揭示地球深部可能的生命起源
由香港科技大學(科大)物理系和化學系副教授潘鼎帶領的研究團隊,近日在深地條件下C-H-O-N流體中有機分子的非生物合成與穩定性研究中,取得重大進展。研究為生命起源的潛在場所提供了新啟示,成果已發表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美國化學學會期刊》*上。 生命起源是一個引人入勝的科學問題,多年來吸引了眾多研究者的關注,並提出了許多理論,但至今仍未能完全解開這項謎題。早在大約150年前由達爾文首先提出生命可能誕生在一個「溫暖的小池塘」中,到後來被Alexander Oparin和J. B. S. Haldane發展為著名的「原始湯」理論,即無機小分子在原始地球通過反應生成第一批有機化合物,通過進一步的轉化,「湯」中出現了更複雜的有機聚合物,最終產生了生命。1953年,著名的Miller-Urey實驗通過類比原始地球大氣層受閃電的影響對這假設進行了驗證。在眾多學說中,深海熱液噴口的極端壓力及溫度普遍被認為有符合生命起源的條件,但一些研究亦指出,噴口中的高溫可能會迅速降解水溶液中的關鍵生物分子,影響生命的誕生。 潘教授帶領的團隊探索了原始地球更深的內部作為生命起源場所的可能性,應用高效的第一性原理分子動力學模擬(>2.5ns)和自由能計算相結合的計算方法,研究了由NH₃、H₂O、H₂和CO小分子組成的C-H-O-N流體在地球上地幔條件下(10-13 GPa,1000-1400 K)的化學反應。研究結果發現,在無催化劑的情況下,上百種有機物在超臨界流體中生成,當中CN化合物的組成受到壓力和溫度的顯著影響。通過自由能計算,發現壓力和溫度在10 GPa 和1400 K的條件下最有利於C-N化學鍵的形成和保持穩定,即與生命直接相關的分子如甘氨酸、核糖、尿素、類尿嘧啶等都可以在C-H-O-N流體中產生。 潘教授解釋:「與之前認為大型有機分子可能在極端條件下的水溶液中迅速降解的觀點相反,我們的研究表明這些合成的生物分子在C-H-O-N流體中可以穩定存在,這有可能為生命起源的早期階段提供了必要的初始成份。」
新聞
研究, 研究及科技, 商業, 財務工程學及風險管理, 人工智能
科大推出 InvestLM生成式人工智能平台 支援金融中小企應用AI技術潛力
香港科技大學工商管理學院(科大商學院)繼去年研究團隊成功開發本港首個專為金融界而設、應用於生成式人工智能(生成式AI)的開源大語言模型InvestLM後,現正式推出「InvestLM生成式人工智能平台」,並將分階段開放予金融服務業免費登記使用。該平台可處理金融相關生成式AI任務,回應質素更可媲美知名通用聊天機器人,可望有效提高業界人士的工作效率。 InvestLM旨在支援本地金融服務業,尤其中小型金融企業把握生成式AI技術的潛力。由即日起,首階段限量提供予本地金融機構免費網上登記使用,網址為:investlm.hkust.edu.hk。1 2經過優化後,InvestLM能分析及生成金融文本,有助撮寫財經新聞及報告、分析市場情緒及主題、從財務表格獲取資料、分析ESG(環境、社會與治理)相關資訊等任務,提高金融及投資專業人士的工作效率 3。  科大副校長(行政)兼資訊系統講座教授譚嘉因教授表示:「人工智能的應用具備潛力提升金融服務業的效率。科大致力推動生成式AI於金融服務業的應用,不少中小型金融企業礙於資源所限,無法推展相關服務開發,InvestLM生成式人工智能平台將有助這類金融企業應用生成式AI技術。此平台為金融服務業提供教育及試驗場所,以探索及評估各類生成式AI解決方案的潛力。」 譚嘉因教授續指:「InvestLM平台的運作由科大的算力資源所支持,並通過開放平台供業界使用,響應政府鼓勵業界充分利用市場上現有的人工智能模型及基礎建設。透過分階段提供這項免費服務,我們期望能確保良好系統表現,提升用戶體驗。我們將密切留意用戶需求,以決定如何進一步開放這項服務予業界使用。」
新聞
科大工學院以人工智能診斷膝關節病患 準確度媲美資深醫生
多序列膝關節磁力共振成像(MRI)是一種非侵入式的先進診斷技術,可準確評估膝關節病理。然而,解讀MRI影像的過程非常複雜,須依靠放射科醫生的高度專業知識,而且十分耗時。香港科技大學(科大)工學院研發了一款新型深度學習模型,以協助醫生辨別12種常見的膝關節異常狀況,同時提升診斷的準確度和效率。 本研究由香港科大的智慧醫療實驗室(Smart Lab)與廣州南方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院合作開展,其成果最近發表於《自然通訊》期刊,論文標題為「Learning Co-Plane Attention Across MRI Sequences for Diagnosing Twelve Types of Knee Abnormalities」。 膝關節是一個複雜的鉸鏈型關節,也是人體主要的承重關節之一,支撐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種動作。老化或受傷均可引致各種異常狀況,造成痛楚及損害膝關節功能,影響患者的生活質素。要為每位病人制訂適切的治療方案,就必須先有精準的診斷。 由於膝關節的解剖結構相當複雜,因此採用不同的成像掃描方法,往往會得出不同的參數。此外,若醫生經驗不足,亦未必能夠辨識出一些細微病變,可能會影響對病理的判斷。 針對這些問題,研究團隊與五家醫院合作,收集到1,748名患者的資料,以此建立了一套數據集,當中包括T1加權(T1W)、T2加權(T2W)和質子密度加權(PDW)MRI序列的矢狀面、冠狀面和軸面成像。 在膝關節病理的診斷中,醫學界普遍以關節鏡檢查結果為黃金標準。因此,研究人員將上述數據集與關節鏡檢查所得的資料結合,再進行全面分析,以確定這些病人所患的12類常見膝關節異常狀況。 另一方面,團隊開發了一款深度學習模型,利用人工智能對這些病例進行自動分類。該模型結合了跨MRI序列的共平面注意力機制(CoPAS),並將空間特徵與MRI序列進行解耦,有效捕捉了不同掃描參數下的體素值強度變化,並成功識別出平面與該12類型異常狀況之間的複雜相關性,從而提高分類工作的準確度。
新聞
研究, 綠色金融
港科大與港科大(廣州)跨校園大型研究協作 列舉倡議策略促進香港綠色轉型
香港科技大學(港科大)及香港科技大學(廣州)(港科大(廣州))發佈研究系列報告,深入剖析香港在綠色金融領域的發展進程,並就強化綠色金融領導地位提出建議。該系列報告是橫跨科大清水灣及廣州校園的大型研究協作,跨校專家組成的研究團隊指出,香港必須優化其策略,以增強其在國際綠色金融領域的競爭力,發展定位為綠色及可持續債券中心。 該系列報告「香港綠色金融政策研究」由三部分組成,研究團隊對本港情況作縱向研究,並實地調查多個環球金融中心。研究團隊指出,儘管香港已推出包括「綠色及可持續金融資助計劃」及「香港可持續金融分類目錄」在內的重要舉措,若缺乏有系統的規劃及連貫一致的策略敘述,香港在邁向成為全球綠色金融中心的進程將面臨挑戰。 研究團隊在倫敦、新加坡及紐約等全球金融中心進行實地研究,加上為期三年的深入分析,建議香港可通過進一步闡明其作為內地、西方及新興經濟體間的橋樑作用,順應國際大趨勢,借鑒各個領先綠色金融樞紐的做法,從而提升本港的綠色金融地位。團隊透過分析上述樞紐的成功經驗,總結以下有助香港轉型為綠色金融中心的四大關鍵要素: 1. 制訂政策:制訂明確的政策,闡釋香港綠色金融的發展目標,訂立確切可行的計劃並按步落實。參考其他環球金融中心的經驗,政府應在綠色金融改革擔當領導角色,就其決定發出清晰的的政策訊息 2. 協作機制:建立各級協調機制,促進持份者之間的合作與協同效應,相關機制需要平衡政府和市場的角色。當中可包括定期召開會議,邀請公私營部門持份者出席;同時在不同層面建立具不同目標的工作小組,為可持續金融推展過程中有機會出現的問題提出解決方案 3. 金融多元化:量身打造切合香港獨特的社會經濟環境的綠色標準,使金融體系更多元化,並促進與其他市場的互通性 4. 人才培育:透過加強參與國際倡議及提供誘因鼓勵更多人士接受綠色金融教育,培養人才。政府應制定政策提高接受綠色金融相關培訓的需求,包括專業培訓及學位課程,同時與香港及境外不同機構合作,以提供包括學位課程的相關培訓機會,縮窄技能差距及強化能力建設
新聞
人工智能, 大數據, 計算機工程
科大成功研發四大AI醫學大模型 革新醫療保健領域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成功研發四大嶄新的AI醫學大模型,推進醫療保健領域的發展。這批AI醫學大模型旨在協助全科及專科醫生診症,能為多達 30 種癌症及疾病提供診斷和預後評估,部分模型的準確度更可與擁有 5 年或以上經驗的專業醫療人員媲美。 是次研究透過科大的人工智能運算設施進行,在充足的運算力下,這些AI醫學系統得以由大量數據建構而成,結合團隊創新的機器學習訓練策略,性能表現比其他現有模型更為優秀。領導研究的科大計算機科學及工程學系助理教授陳浩教授指出,單單是其中一個針對病理學而設的 AI 基礎模型,便曾處理逾1.6億張醫學圖像,涵蓋32癌症類別。 四大模型包括: •    MOME(乳癌診斷)為首個以大模型方式分析多參數磁力共振(MRI)影像的AI模型,針對乳癌診斷而設。乳癌是本港女性最常見的癌症之一,此模型能助醫生分析病人的乳房MRI,輔助他們快速區分乳房腫瘤屬良性或惡性,從而盡量避免病人進行不必要的病理穿刺化驗。此外,此AI模型更能預測患者對化療的反應,為病人制定適合的治療方案。系統的準確度能與具有5年或以上經驗的放射科醫生相媲美,對為病人開創非入侵性及個人化的治療管理有莫大幫助。
新聞
科大識別新基因 為治療脊髓損傷帶來突破
由香港科技大學(科大)領導、有關神經科學領域的最新研究,為治療中樞神經系統(CNS)損傷帶來新希望。研究人員透過識別一種調節多種類型CNS軸突再生的新基因,為修復受損的神經網絡邁出重要一步,相關研究結果已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發表。 成年哺乳類動物的CNS缺乏自我修復能力,是治療脊髓損傷的主要困難,令這些損傷可能導致如癱瘓等永久性殘疾。早於2019年,科大生命科學部劉凱教授帶領的團隊在《神經元(Neuron)》期刊上發表的一篇研究,便曾揭示,lipin1基因透過神經元脂質代謝的分子機制,於調節CNS軸突再生中扮演着至關重要的角色。然而,科學界仍須進一步研究軸突再生的複雜分子機制,了解如何利用這些機制治療脊髓損傷。 Lipin1是一種參與脂質代謝的酶,降低視網膜神經節細胞中的lipin1水平可以指導神經元從合成存儲脂質轉向膜組分磷脂,進而促進神經修復。其中,有些脂質還可以參與訊號傳遞,包括磷脂酸(PA)和溶血磷脂酸(LPA),可以活化重要的細胞通路,包括mTOR通路,對細胞生長和存活十分重要。 是次研究中,劉凱教授帶領的團隊設計了一種專門針對lipin1 mRNA的新型shRNA,並將其封裝在AAV病毒載體中,借助AAV遞送至神經元,能夠將lipin1 的水平降低63%。研究發現,降低神經元中的lipin1水平會增加PA和LPA的含量,從而活化mTOR和另一種訊息分子STAT3。這些變化顯著促進了神經再生,揭示了lipin1-PA/LPA-mTOR相關的回饋迴路在損傷後阻止神經再生的過程中,扮演着關鍵角色。
Hong Kong Enters the Era of AI: Healthcare Sector to Benefit the Most (Chinese Version Only)
新聞
創新, 人工智能
香港跨進AI年代 醫療行業最能受惠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簡稱AI)的出現,令今後的世界將會由三種人組成:即女人、男人和可以跟人交流的機器人!人工智能令人與機器之間能更緊密地協作,將會推動現代社會和人類文明的發展。其深遠影響將遠超過互聯網的出現。勢必重組人類社會各行各業的運作模式。這是一次重大的範式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