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科技大學(科大)研究團隊近日追蹤內地早前為遏止新型冠狀肺炎病毒(COVID-19)傳播而採取封閉式管理措施(封城*)的環境效益,發現封城顯著提高了區域空氣質量。今年前兩個月被封地區細顆粒物(Fine Particular Matter, PM2.5)的濃度,較去年同期顯著下降了約25%。按照團隊過往就改善空氣質量對死亡率影響的推算,有機會推遲了2.4至3.6萬宗因空氣污染而導致的早死案例。
該研究由科大社會科學部助理教授兼新興市場研究院研究員、芝加哥能源政策研究所中國中心研究主任何國俊教授領導。團隊追蹤了內地324個大中型城市、包括95個宣佈封城的城市於本年1月1日至3月1日的空氣質量數據,結果推算出被封城地區的細顆粒物(Fine Particular Matter, PM2.5)濃度下降了25%。而在人口與工業密集的北方供暖城市,如中國人口大省河南省的省會鄭州,跌幅更高達50%以上。工業大城的空氣改善,亦有效帶動了周邊一些未被封城市的環境質量。研究顯示,未被封城的非工業重鎮,其PM2.5的濃度也較去年同期下跌8%。該研究成果日前已在科學權威期刊《自然》的子刊《自然·可持續性》雜誌上發表。
了解其他相關的研究﹕
香港科技大學流動應用程式 PRAISE-HK發佈實時街道空氣質素數據 減少空氣污染對個人健康威脅
國際間早有研究證實,因燃燒礦物燃料而導致的顆粒物(PM)空氣污染,被認為是全球空氣污染當中最致命的。特別是PM2.5,不僅對人體有害,而且還能在空氣中停留數周,傳播到數百或數千公里之外,提高了這些顆粒在沉積到地面之前被人吸入體內的可能性,影響人類健康。
何教授長期從事空氣污染和人類健康的研究。根據其過往研究結果,若中國城市PM2.5濃度每週下跌10個百分點,則同期因呼吸系統疾病而導致的死亡率會相應減少2.2-3.25%。按此推算,雖然封城對社會帶來重大經濟損失,卻也可能因而意外的減少了約2.4至3.6萬因空氣污染而導致的早死案例。
何教授表示:「疫情當前,我們並非放大疫情或封城措施的益處,而是藉此喚起大眾對環境污染危害的重視。是次研究更重要意義在於利用實例證實了工業生產、交通出行等活動是環境污染的重要來源,希望大眾能認識到,保護環境人人有責。」
研究同時發現,內地空氣污染治理依舊任重道遠。即使封城期間大多數非必需的工業、商業生產活動已經停止,但降低後的PM2.5平均濃度依舊為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建議值的四倍以上。因此,內地如需實現空氣質量的大幅改善,仍需繼續推進清潔能源,特別是逐步減少對煤炭的依賴。
了解科大更多關於2019冠狀病毒病的研究:https://covid19info.ust.hk/hkust-efforts
注*:封城的定義為該城市宣佈限制公共和私人交通、取消非必要商業活動、禁止聚會。凡符合該三條件,即列為封城城市。
有關香港科技大學
香港科技大學(www.ust.hk)是國際知名的研究型大學,其科學、工程、商業管理及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均臻達世界一流水準。科大校園國際化,提供全人教育及跨學科研究,培育具國際視野、創業精神及創新思維的優秀人才。科大的研究於香港的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2014研究評審工作」獲得最多「世界領先」評級,亦於最新的《泰晤士高等教育全球年輕大學排名榜2020》中排行第一,而科大的畢業生在2019年度的全球大學就業能力調查排名第10位,位列大中華院校之首。
傳媒查詢:
林淑媛
電話﹕2358 6313
電郵﹕anitalam@ust.hk
李永寧
電話﹕2358 6317
電郵﹕liyongning@ust.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