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科技大學研究人員發現基因突變機制 為致命腦癌患者帶來新治療線索

2018-12-03

由香港科技大學(科大)與北京天壇醫院組成的研究團隊,近日發現一種罕見的致命腦癌「繼發性膠質母細胞瘤(sGBM)」的突變機制,了解到該癌腫瘤是如何由嚴重性較低的腫瘤演變成致命的sGBM。這項突破性的發現為對化療無效的腦癌患者帶來新希望。

於醫院管理局每年錄得的200宗惡性腦腫瘤新症當中,約四分一為「低級別神經膠質瘤(LGG)腫瘤」。這些生長於脊柱或大腦神經細胞附近的異變細胞,最終會演化成今日所知、惡性腦腫瘤中最「毒」的sGBM。雖然sGBM可經手術切除或透過口服化療藥物替莫唑胺(TMZ)治療,但絕大部分都會再出現突變,使患者病情復發,死亡率接近百分之一百。由LGG腫瘤演變成sGBM腫瘤的基因特徵和進化機制一直未明。

如今,由科大生命科學部化學及生物工程學系助理教授王吉光領導的研究團隊,發現MET基因中 METex14這一節,乃引致上述腫瘤進化過程的一大「罪魁禍首」。團隊以特別設計的運算模型,分析並整合188個sGBM病人的基因組數據,當中包括由中國內地及南韓病人收集得來的新樣本,發現約14%的患者樣本於MET這個基因出現了突變。

科大的合作伙伴-北京市神經外科研究所兼北京天壇醫院江濤教授及其團隊,參考這個發現後,識別出一種名為PLB-1001的藥物分子,這個分子能滲透大腦用作防禦的「血腦屏障」(即一種在中樞神經系統中負責分離血液循環和細胞外液的生理結構)而直達腦內腫瘤。PLB-1001能標靶sGBM腫瘤,並追擊腫瘤進一步的突變,成效顯著。

在18名參與PLB-1001臨床試驗的晚期癌症患者中,部分對該藥物有正面反應。患者在北京天壇醫院接受每天約50至300毫克的藥物治療後,其中二人的腫瘤明顯縮小達十二週,患者其間症狀得以舒緩,藥物亦未有呈現明顯的副作用。

科大的王吉光教授說:「PLB-1001還需要更多研究,譬如它是否能與其他藥物合用,以達成更有效和持續的效果。但這次臨床試驗結果對於進一步了解sGBM的治療非常重要。建立癌症進化運算模型有助預測癌細胞的行為和設計優先治療方案,而精準的癌症治療藥物可為病人制訂個人化的治療方法,不過突變會令癌病不斷變化,為精準治療的過程帶來不少變數。作為最難醫治的癌症之一,我們正努力為sGBM尋找更好的治療方案。」

是次硏究的結果已於2018年11月29日發表在頂級科學期刊《細胞》中。這篇文章是從2016年開始王吉光教授在膠質母細胞瘤領域發表的第四篇頂級期刊論文,其他三篇分別發表在2016年、2017年和2018年的《自然 遺傳學》上。

有關香港科技大學
香港科技大學(www.ust.hk)是國際知名的研究型大學,其科學、工程、商業管理及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均臻達世界一流水平。科大校園國際化,提供全人教育及跨學科研究,培育具國際視野、創業精神及創新思維的優秀人才。科大的研究於香港的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2014研究評審工作」獲得最多「世界領先」評級,亦於最新的《泰晤士高等教育全球年輕大學排名榜2018》中排行第一,而科大的畢業生在2018年度的全球大學就業能力調查排名第16位,位列大中華院校之首。

傳媒查詢:

林淑媛
電話﹕2358 6313
電郵﹕anitalam@ust.hk

談家誠
電話﹕2358 8556
電郵﹕johnnytam@ust.hk

 

王吉光教授(左)與江濤教授合作實驗基因突變機制的臨床應用,為化療無效的腦癌患者提供新療法。
王吉光教授(左)與江濤教授合作實驗基因突變機制的臨床應用,為化療無效的腦癌患者提供新療法。
兩名患者在臨床試驗中腫瘤明顯縮小達十二週。
兩名患者在臨床試驗中腫瘤明顯縮小達十二週。
92429
subscribe
註冊收取我們的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