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及香港科大故事

2023

新聞
科大工學院兩項研究獲研資局2023/24年度策略專題研究資助金批出合共5,800萬港元資助
研究資助局(研資局)上月公布了首輪「策略專題研究資助金」的撥款結果,香港科技大學(科大)工學院孫慶平教授及陳敬教授的兩個研究項目脫穎而出,獲得合共5,800萬港元*資助。
新聞
科大研究人員揭示幹細胞微環境如何控制幹細胞分化為特定組織細胞 為實現幹細胞治療邁進一大步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的研究人員發現了幹細胞微環境如何控制幹細胞分化為各種功能性細胞,這對於未來利用幹細胞治療各種人類疾病具有重要意義。 人體幹細胞擁有獨特的能力,可以複製和分化為特定的組織細胞,從而支持人體正常發育和維持組織功能運作。基於這種特性,幹細胞具有潛力將受損或患病的細胞替換為健康的細胞,用於治療柏金遜症、阿爾茲海默症及1 型糖尿病等疾病。 雖然幹細胞具有治療人類疾病的潛力,但開發幹細胞療法並不簡單。其中一個挑戰在於如何有效地將幹細胞分化為具有不同功能的細胞,以替換退化組織中的受損細胞。幹細胞周圍的組織(即幹細胞微環境)對幹細胞分化成功能性細胞起著控制作用,但科學家對其中的分子機制了解有限,這使得這一任務更加困難。 近日,科大生命科學部主任及講座教授解亭所帶領的團隊首次發現,幹細胞微環境利用一種稱為「間隙連接」(Gap junction)的蛋白通道,將幹細胞微環境內的第二信使(Secondary messenger)cAMP傳送到幹細胞及其子代細胞,以控制其分化過程。作為細胞內最重要的第二信使,cAMP負責調節多個細胞功能,包括幹細胞的分化。 本身亦為嘉里理學教授的解教授選擇果蠅卵巢作為實驗模型,研究了兩種幹細胞微環境如何分別控制幹細胞自我復修和分化過程。 透過了解幹細胞微環境的調節機制,有助我們引導幹細胞分化為適當的細胞類型,以移植到已退化的人體組織。另外,退化性疾病一般會破壞幹細胞微環境和幹細胞,因此了解幹細胞微環境的調節機制也有助於重建幹細胞微環境,以移植並幫助幹細胞分化為功能性細胞。
新聞
飛機及航空工程, 機械及航空航天工程, 研究, 研究及科技
科大發射香港高教界首枚衛星
「香港科大-雄彬一號」的多光譜光學衛星將監測與全球環境、災害及可持續發展相關的遙感數據。
新聞
科大將舉辦世界經濟論壇大中華區首個領導力發展課程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下月將與世界經濟論壇合作,接待40位來自包括歐洲、拉丁美洲、非洲和中東等22個國家及地區、專業領域涵蓋法律、科技、媒體、公共行政、投資銀行和人道援助等的傑出年輕管理人員,成為大中華區首間舉辦「全球青年領袖論壇領導力發展課程」的大學。 這批頂尖青年領袖來自不同背景,包括巴西政黨、貝克麥堅時律師事務所、美國有線新聞網絡和里約熱內盧州檢察官辦公室。他們將參與由科大主辦、為期五天的課程,了解人工智能最新發展以及該技術對環球經濟和社會的影響。多國大學如哈佛、普林斯頓、劍橋和牛津等,均曾與世界經濟論壇合作舉辦這個課程,探討包括能源創新和可持續發展等全球重要議題。 除了參與由科大、香港大學和香港教育大學的世界級學者所講授、有關人工智能的研討會和講座,科大亦會安排參觀其InnoHK研究中心,及香港和深圳的初創企業與科技巨頭,以促進這些來自世界各地的課程參與者,和大灣區創業者、中游研究人員與創業投資者之間的交流。 科大將於未來兩年繼續舉辦此課程。 今天於科大舉辦的一場「人工智能時代的新工作模式」座談會,為課程揭開了序幕。科大電子及計算機工程學系講座教授馮雁教授、科大公共政策學部署理主任白立邦教授,香港數碼港管理有限公司行政總裁任景信先生及IN. Capital創始合夥人、前全球青年領袖論壇成員朱晉酈女士,同場討論由人工智能帶來的、前所未有的挑戰和機遇、並探討應如何排除障礙、負責任地使用人工智能,以將之融入未來生活。 科大副校長(大學拓展)汪揚教授為活動致歡迎辭時表示:「科大自十多年前與世界經濟論壇合作以來,一直是其全球大學領袖論壇中唯一代表香港的大學。多年來,科大教員有幸透過世界經濟論壇,與來自全球政商界及國際組織的領袖,就世界所面對的最迫切的問題,分享他們的真知灼見。我們與世界經濟論壇的緊密聯繫,對科大的創新與合作文化起著關鍵作用,我更希望科大能透過此聯繫,為應對不同的全球挑戰作出貢獻。」
新聞
獎項, 共同核心, 公共政策
政治遊戲:誰說政治科學教育乏味無趣?
提起政治,很多學生都選擇採取避之則吉的態度,認為複雜的政治問題最好留給政治人物去解決。然而,只要我們明白每一個政治決定都與生活息息相關,我們便會更積極投入地參與討論政治議題。 假如你也有同感,那麼王家禮教授就是你的最佳導師。這位科大社會科學及公共政策學部社會科學教育高級講師兼助理教授的課堂充滿趣味又有啟發性,一向座無虛席,深受學生歡迎。他在SOSC 3520 「理解比較政治學」課程上的出色教學表現,更讓他贏得科大2022「卓越核心課程教學獎」。  點燃創新思維 王教授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隨後負笈倫敦取得碩士及博士學位。   王教授以其獨具匠心的創新教學法,為看似枯燥乏味的科目注入生機和活力,從而引發學生的濃厚興趣,促使他們踴躍參與其中。不過,王教授於2014年剛加入科大時,其教學方式卻比現在傳統得多。「那時我比較依賴教科書内容製作教學筆記,並以期中及期末考試作為評分標準,學生只要熟讀筆記便可。」
新聞
科大團隊研發開創性技術 自組裝高性能生物壓電薄膜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領導的研究團隊研發出新技術,可以使氨基酸在大面積上有序地自行組裝一層薄膜。團隊發現該生物薄膜具備高壓電性能,或可在未來用以製成具生物相容性和可降解性的生物醫學微型裝置,例如心臟起搏器和可植入體內的傳感器。 從壓電效應——動能與電能間的相互轉換——中產生的生物電在生命系統中具有生理意義,例如人類行走時脛骨產生的壓電電荷會促進骨骼再生,而呼吸時肺部產生的壓電電荷亦有助血紅蛋白與氧氣結合。 目前,大部分的壓電材料都是低可塑性、脆弱的,有些甚至含有毒物質(例如鉛和石英),所以不適合植入人體體內。生物壓電材料具有天然的生物相容性、可靠性和環境可持續性,因此是最合適的替代品。然而,以一致的排序方向大規模操縱生物分子使其正常運作,80年來一直是一個國際學術難題。 為解決這一長期挑戰,由科大機械及航空航天工程學系副教授楊征保領導的研究團隊,最近研發出一種自組裝技術,透過協同的納米限域技術和原位極化(見圖),製造生物壓電薄膜。它使生物分子能夠在大面積自行組裝,並且呈相同方向。更重要的是,團隊在使用新技術下發現β-甘氨酸薄膜具有的壓電應變系數,高達11.2pmV-1,是目前所有生物壓電薄膜中性能最高。 團隊自組裝的生物壓電薄膜,能夠從肌肉伸展、呼吸、血流和微小身體運動的機械應力中產生生物電。薄膜無需電池,在任務完成後能從體內自然分解。 楊教授表示:「我們的研究發現,整個β-甘氨酸薄膜展現出高壓電效應和傑出的熱穩定性。它的出色輸出性能、天然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在高性能生物機械電應用,例如可植入體內的傳感器、生物可吸收的無線充電裝置、智能晶片和生物電子等具有重要意義。」 在未來,團隊將繼續研究如何提升薄膜的柔韌性以配合生物組織,以及大規模以低成本生產生物壓電薄膜。此外,團隊亦會進行動物實驗,將研究成果進一步應用於生物醫學。
新聞
科大歡迎哈薩克斯坦共和國駐港澳總領事首訪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歡迎哈薩克斯坦共和國駐香港和澳門總領事Almas SEITAKYNOV先生首次蒞臨校園。是次訪問印證了科大重視拓展國際網絡及推動文化交流。 Almas 總領事與科大副校長(大學拓展)汪揚教授、本科招生及入學事務處處長劉夢琳教授、公共政策學部署理主任白立邦教授和全球及大中華事務主任李琬雯進行富有成果的會談。雙方就學生交流、人才培育及促進學術合作等議題交換了看法。 會後,Almas總領事在科大圖書館與科大教職員和學生進行對話交流。總領事分享了他的個人職業生涯經歷,中亞地區的最新發展概況以及一帶一路倡議帶來的機遇等。 Almas總領事表示對科大世界一流的校園設施和各項尖端前沿研究項目印象深刻,他特別讚揚大學匯聚了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和教職員,及其努力推動科研創新的工作。  
新聞
大數據, 數據分析, 商業, 企業管理, 數據分析
科大與慧科聯手推出本港首個前瞻性旅遊指數 人工智能分析訪港意欲 支持旅遊業復甦
旅遊指數可協助行業持份者制訂前瞻性政策及商業部署,支持旅遊業的長遠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