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及香港科大故事
2023

新聞
科大管理層歐洲國際交流之旅強化全球夥伴關係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的管理層團隊於十月初開展了一趟歐洲之旅。這次五天的策略性訪問跨越四個國家,旨在加強與國際院校合作,並彰顯科大在人工智能、創新和智慧城市方面的前沿發展。
代表團由科大首席副校長郭毅可教授率領,成員包括工商管理學院院長譚嘉因教授、工程學院院長羅康錦教授、協理副校長(大學數據研究)萊韻詩博士以及全球及大中華事務主任李琬雯。團隊與科大的主要海外學術夥伴進行交流,包括倫敦大學學院、倫敦帝國學院、牛津大學、慕尼黑工業大學和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歐洲之旅印證科大建立和維持強大國際聯繫的決心,這些聯繫將有助促進更多學術和科研合作。
科大代表團於旅程中主辦了兩場專屬招待會,匯聚海外學者一同討論科研合作機會。此外,科大還聯同香港貿易發展局倫敦辦事處和倫敦香港經濟貿易辦事處舉辦了一場專家研討會。郭教授和羅教授在會上以人工智能和創新如何塑造可持續和以市民為中心的智慧城市為題,發表了主題演講。
科大代表團在行程中亦特別安排與在倫敦和巴黎的校友重新聯繫,分享大學最新發展概況,持續凝聚校友,維繫校友對母校的歸屬感。

新聞
科大校長葉玉如教授歡迎施政報告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校長葉玉如教授對行政長官李家超先生今日在施政報告中提出一系列措施,推動香港發展成為國際專上教育樞紐和國際創新科技中心,表示歡迎及感謝。
今次施政報告中倡議提高資助專上院校非本地學生限額一倍至40%、加大研發投資及科研成果轉化、設立第三個InnoHK平台、建設「北都大學教育城」、把香港打造成為醫療創新樞紐,以及多項「搶人才、留人才」的措施,均將有效提升香港成為全球科研及知識產權之都。
在提升非本地學生限額方面,葉玉如教授表示:「人才是推動創新的關鍵。我們歡迎政府將大學非本地學生的資助名額加倍、擴大政府獎學金計劃,以及增加大學宿舍宿位。這些措施將為高教界注入新動力,有助我們為香港的創科生態圈培育更多人才。我們建議分階段落實新增的非本地生名額,並期望政府進一步資助大學,增建教學設施及聘請額外教員,以維持師生比例和教學質素。」
就政府倡議設立第三個InnoHK平台,葉教授認為這標誌著政府進一步推動香港創科發展邁向新里程,對此感到非常鼓舞。相信新平台的建立有助提升香港在相關領域的研發和轉化能力,並有助把香港推向國際創新的前沿。她表示﹕「我們將全力支持和參與新平台的建設,強化大學與國際間的合作,把具影響力的研究轉化為實際應用,裨益社會,同時吸引和孕育更多科研人才,推動香港發展為國際科研合作樞紐。」
至於就政府推動香港成為醫療創新樞紐,葉教授一直積極支持這方面的發展。她表示:「香港科研人員在前沿生物醫學的基礎研究領域具有優勢,再配合以大灣區快速發展的生物醫學技術,未來將可於先進診斷、藥物開發及精準醫療等新興醫藥領域大有作為。港府除可考慮在這些範疇進行投資和發展,亦可考慮成立生物樣本庫,以及在大學成立生物醫學孵化中心。」
葉教授亦歡迎行政長官提出建立「第一層審批」的藥物註冊機構,在港審批藥物及醫療器械的註冊申請。此外,政府表示將於短期內公佈《北部都會區行動綱領》,科大期望可於新田科技城等創科地段,協助發展生物醫藥研究和服務中心。

新聞
聯合聲明﹕呼籲各界關注本港大學生心理健康並建構學生網絡以促進關愛
最近發生數宗大學生及年輕人不幸離世的事件,作為本地八間大學學生事務代表,我們深表哀痛。我們一直把學生的心理健康視為首要的關注事項,重視其身心健康,並理解他們面對的各種挑戰。我們致力為學生創建同心同行、互相關愛的友善環境,讓他們得到支持與鼓勵。
致大學生﹕我們請各位重視個人心理健康,並明白自我傷害絕不能解決問題。我們鼓勵學生﹕一)尋求幫助,向信任的人傾訴表達個人感受,並善用校內和社區提供的支援服務;二)在校內以至校外與友輩互相關懷和支持。我們共同努力確保每位學生在其大學生涯,都感受到校方的關懷和支持,及聆聽他們的聲音。
致社會上的年輕人﹕請關愛自己,這是至關重要的。請各位照顧個人身心健康,在生活和學習之間取得健康的平衡,及進行讓自我感到快樂和放鬆的活動,例如做運動、聽音樂或幫助他人。尋求幫助是堅強和認識自我的表現,絕非軟弱。
致家長:學生面對壓力時,可能會因爲缺乏處理危機的經驗而感到困惑。在這種情況下,父母的指導和支持就是子女最重要的依靠。透過給予子女更多的鼓勵和陪伴,父母能有助引導子女以更堅強的意志應對困難。而培育年輕人克服逆境所需的技能,往往源自家長寶貴的指導和陪伴。
讓我們在學生(年輕人)、大學(學校)和家長的同心協力下,共同建立促進心理健康、逆境自強和結伴同行的文化。
甄潔明教授,香港城市大學協理學務副校長(學生發展)
霍廣賢教授,香港浸會大學 學生輔導長
李東輝教授,嶺南大學 協理副校長(學生事務)
高永雄教授,香港中文大學 大學輔導長
陳智軒教授,香港教育大學 副校長(研究與發展)
陳炳泉教授,香港理工大學 學務長
周敬流教授,香港科技大 學署理學務長
謝樹基教授,香港大學 學生事務長
(按大學英文字母次序排列)

新聞
科大與澳洲院校加強國際教育聯繫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副校長(大學拓展)汪揚教授、工程學院院長羅康錦教授和全球大中華事務主任李琬雯出訪澳洲悉尼和布里斯班的合作夥伴。
汪教授於9月25日出席以「一個太平洋」為主題的環太平洋大學聯盟(APRU)高級國際領導者會議。會議為來自亞太地區40所大學的代表提供了一個平台,討論亞太國家面臨的緊迫挑戰,共同探索有效解決方案。
科大隨後於9月26日聯同香港貿易發展局和香港經濟貿易辦事處舉辦有關智慧城市、人工智能和創新的專家研討會,由羅康錦教授擔任主題演講者。
此次澳洲之旅,科大團隊訪問了雪梨大學、新南威爾斯大學、雪梨科技大學、昆士蘭科技大學和昆士蘭大學,就策略合作進行了討論。科大與雪梨科技大學和昆士蘭科技大學就學術交流達成協議,並簽署了諒解備忘錄。這些面對面的交流互動有助加強國際學術和研究合作,拓展科大的全球網絡和影響力。
科大致力擴大及維繫校友國際網絡,特別在悉尼安排了校友聚會,凝聚畢業生與母校建立聯繫。

新聞
科大研究團隊研發創新顯微鏡平台 揭示骨骼肌再生中的複雜動態過程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的研究團隊開發出一個由雙鐳射非線性光學顯微鏡構成的先進平台,以研究肌衛星細胞在肌肉再生過程中的動態。透過這項突破性技術,團隊發現了肌衛星細胞在肌肉修復中的新行為機制,有助進一步推動研發針對肌肉相關疾病的標靶治療策略。
骨骼肌的再生過程依賴肌衛星細胞與各種細胞成分之間的複雜協作。當肌肉受傷時,隨著肌衛星細胞的激活,髓系細胞會遷移到傷口處。以往有研究已發現在肌肉微環境中靜止肌衛星細胞的形態異質性,這些細胞透過建立特異的細胞黏附和空間排列,以維持其靜止狀態。然而,由於缺乏適合的活體動物成像技術,研究人員難以分析肌衛星細胞與髓系細胞之間的相互作用。
近日,科大電子及計算機工程學系教授瞿佳男的團隊開展跨學科合作,研發出一個雙鐳射多模式非線性光學顯微鏡平台,可對活體骨骼肌中各種細胞類型和結構進行高解析度成像,並由科大生命科學部教授鄔振國的團隊提供肌肉生物學和再生過程方面的專業知識。利用這項創新成像技術,他們的聯合研究為控制肌肉再生的複雜過程提出新見解。當中有趣的是,這項研究顛覆了普遍認為非肌源性細胞是激活肌衛星細胞的主要驅動因素的想法。團隊發現肌衛星細胞具備一種內在能力,可以在不依賴非肌源性細胞外部信號的情況下,感知和回應再生信號。
研究亦分析了髓系細胞,尤其是巨噬細胞,在調節肌衛星細胞行為中的作用。團隊發現巨噬細胞對肌衛星細胞的激活並非必需,不過在肌肉再生過程中,巨噬細胞為肌衛星細胞的增殖和分化發揮關鍵作用。巨噬細胞的減少導致再生過程中肌衛星細胞分裂受損和肌肉纖維化增加,顯示它們在促進有效肌肉再生方面具有階段依賴性的作用。
此外,研究探討了非肌源性細胞與肌衛星細胞之間的即時相互作用。這兩種細胞類型之間的持續物理接觸對於肌衛星細胞的激活或細胞分裂並非必要,反而是非肌肉細胞的旁分泌信號似乎能調節肌衛星細胞的增殖,這反映了非肌肉細胞分泌因子在協調肌衛星細胞再生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瞿教授表示:「利用先進的成像技術,這項研究為肌肉再生中複雜的細胞相互作用提供了全面的學術探討,揭示肌衛星細胞行為的新方向。我們的研究結果有助了解肌肉再生過程中的複雜動態,對未來研發肌肉相關疾病的標靶治療策略具有重大意義。」

新聞
科大教職員代表參加2023世界經濟論壇全球未來理事會年會
世界經濟論壇全球未來理事會(GFC)年會於2023年10月16日至18日在阿拉伯聯合酋長國杜拜舉行,香港科技大學(科大)有三位教職員代表參加是次盛會。
全球未來理事會是世界領先的跨學科學術網路,致力於促進未來思維創新。30個理事會的成員會於會上共同制定協作提案,旨在未來三年內作出轉型性變革,這些想法將收錄於2024年1月夏季達禾斯論壇發佈的洞察報告。科大周敬流教授、馮雁教授和許彬教授分別被選加入合成生物學、人工智能和元宇宙相關的全球未來理事會。
活動匯集80多個國家450多位全球專家,交流意見並推進解決方案。這些方案涉及利用人工智能、加速綠色轉型、恢復生產產能、應對抗微生物藥物抵抗性以及穩定貿易等問題。

新聞
科大公布虛擬資產意見調查 揭示公眾投資取態
香港科技大學工商管理學院(科大商學院)今天發布有關虛擬資產註1投資取態的公眾意見調查結果。調查發現,9月中發生加密貨幣平台涉嫌金融詐騙事件後,41%的香港人表示無意持有任何種類的虛擬資產,比例較事件之前增加12個百分點。
此為科大商學院今天發布的調查所得的重要結果之一。該調查分為兩階段進行,旨在就包括投資經驗及意向,以及監管措施等虛擬資產相關題目,了解香港市民的意見。調查發現,事件發生後,約兩成受訪者表示未來有意持有虛擬資產,較事件之前減少五個百分點。
首階段調查於2023年4月24日至5月23日進行,訪問了逾 5,700 名成年市民。為了重新評估市民在事件發生後的看法, 科大商學院於9月28日至10月20日進行為期三周的第二階段調查,截至10月5日已訪問2,200名市民註2。
調查結果顯示,約 84% 的受訪者曾聽說過虛擬資產,當中有約 27% 目前持有或曾經持有虛擬資產。受訪者接收虛擬資產相關信息,最重要的三個渠道分別為「其他網絡資源,例如網頁、 網誌、 播客、網上視頻」(23%)、「社交媒體」(21%)﹐以及「傳統媒體,如報紙、雜誌、電視」(18%)。
就調查結果,科大商學院副院長黃昊教授表示,最近的金融事件不但引起大眾對虛擬資產及相關監管事宜的關注,亦導致相關資產的投資意欲偏向保守。
「虛擬資產作為新興資產類別,具備潛力促進金融業的創新及增長,惟於香港及海外的市場事件顯示,這類資產亦為投資者和監管機構帶來重大風險及挑戰。」
首階段調查的結果亦顯示,加密交易所(61%)是受訪者最常選擇用作持有虛擬資產的媒介。受訪者最有興趣持有的虛擬資產類別是比特幣(73%),其次是非同質化代幣(24%)及以太幣(21%)。
有意投資虛擬資產的受訪者,大多數(逾八成)表示投資金額不會高於五萬港元。在投資虛擬資產時,受訪者傾向直接擁有代幣及投資交易所買賣基金,而非投資虛擬資產的衍生產品或投資從事加密領域的企業。
有關虛擬資產監管方面,事件發生後,約 57% 的受訪者表示知悉香港監管當局將要求虛擬資產服務提供者(包括加密貨幣交易所),需要取得牌照才可以在香港營運,較事件前增加 15 個百分點。

新聞
科大本科入學資訊日2023創參訪人次紀錄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在剛過去的星期六(10月14日),舉辦本科入學資訊日,吸引近4萬人次到訪,創歷史新高。今年資訊日的主題是「We Shape the Future(一起塑造未來)」。作為推動人工智能研發和應用的先鋒,科大是香港最早於教學上應用生成式人工智能(GenAI)的教育機構,因此在今年的資訊日,特別開放科大不同的ChatGPT版本予同學試玩。另作為全港首間投放資源支持創業的大學,科大創業中心亦舉辦了多個初創企業分享,包括邀得奧運乒乓球獎牌得主、透過學生運動員學習支援及入學計劃(SALSA)入讀科大物理系的蘇慧音同學,分享其開設爆谷加盟店的初創經驗。科大校長葉玉如教授亦有到場與同學交流,與蘇慧音一同派發爆谷小食。
科大的理學院、工學院、工商管理學院、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和跨學科學院,當日亦舉辦了多場課程講座以及其他精彩的體驗和參觀活動,讓蒞臨的同學,包括來自本地及內地港人子弟學校的應屆文憑試學生、內地高考學生和國際課程學生,了解科大的校園生活及最新入學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