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及香港科大故事
2016

新聞
「失」與「得」
科大研究團隊與浙江大學和英國格拉斯哥大學研究人員攜手合作,發現白介素33(IL-33)有助減低喪失記憶,以及其他與阿爾茲海默症(AD)症狀相若的認知能力下降。現時全球有4,680萬人患有阿爾茲海默症,病者數目更是有增無減。憑藉這項發現,阿爾茲海默症病者、其照顧者及醫療體系的沉重負擔在不久將來可望紓緩。
阿爾茲海默症主要影響年長人士,病者會喪失記憶、推理和判斷以至活動能力。是項研究團隊由科大理學院院長、分子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晨興生命科學教授葉玉如教授領導。葉教授形容阿爾茲海默症為當今「迫在眉睫的健康威脅」,尤其是在人口急速老化的香港社會。
葉教授早前的研究發現,大腦清除澱粉樣(Aβ)蛋白的功能下降是阿爾茲海默症的主因。在這項發現的基礎上,研究團隊於小鼠身上進行實驗。團隊發現小鼠在連續兩天注射白介素33後Aβ水平減低,而腦部整體炎症反應水平亦受到限制。
葉教授指出︰「下一步是將小鼠研究的成果轉化到人類的臨床治療。」
團隊的研究結果近日於美國權威期刊《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發表。
請按此獲取研究詳情。

新聞
香港科技大學領導科研團隊研究減低香港山泥傾瀉的風險及損壞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率領由不同大學和機構組成,包括工程師、計算機科學家、環境學家及生態學家的跨界別跨學科研究團隊,研究泥石流的流動機理,以減低香港山泥傾瀉的風險與損壞。
有關研究乃香港研究資助局於2015-16年度五個獲選主題研究計劃之一,它亦得到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以及社會熱心人士的資助,興建領先全球、世界首個長達120米的測試設施,用以測試防護網阻擋泥石流的能力。研究所將投放1,000萬元人民幣興建該測試設施,而科正建築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兼香港工程師學會岩土分部前主席余錫萬先生,早前亦捐贈了100萬港元支持此研究計劃,並獲科大提供配對資助。
負責此研究計劃的科大協理副校長(研發及研究生教育)兼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講座教授吳宏偉表示,由於城市不斷向山坡擴展,而氣候轉變又令極端天氣日益頻繁,香港山泥傾瀉的風險正與日俱增。
他說﹕「由於香港的山坡陡峭、降雨量大、人口稠密和地價昂貴,傳統的山泥傾瀉防護措施不太適用。如果要防止2008年大嶼山那種大型山泥崩塌,導致往來機場唯一一條公路癱瘓達16小時的事故再度發生,我們便需開發安全和經濟的嶄新技術,以應對香港的問題。」
有關研究旨在全方位解決香港的獨特情況,大致涵蓋三個範疇﹕1) 利用無人機所拍攝的高解像度照片,構建嶄新的三維地形測量系統,以研究泥石流的流動機理及其對防護網的衝擊; 2)利用先進的土工離心機、大型的泥石流試驗槽以及新型的多尺度泥石流數值模型,模擬泥石流,調查其流動機理及對防護網的衝擊;以及3)開發具彈性的多層次新型防護網,減低山泥傾瀉帶來的風險。
此研究不但會為山泥傾瀉帶來新的解決辦法,亦會提升經濟效益、令斜坡保護及維修的工作更加安全及環保。新技術將可應用於香港,以至世界各地受山泥傾瀉威脅的地方。研究中有關提升對顆粒流動機理認知的部分,亦能有助減輕雪崩、海底滑坡以及礦山滑坡帶來的風險,更有助提升對食品加工過程的認識和研究。
傳媒查詢:
新聞
RMBI Students Won the Champion of Business Sustainability & Risk Management Case Analysis Competition 2016
Charles WONG and Ricky CHAN, Year 3 students of Risk Management & Business Intelligence (RMBI) Program, won the Champion of the Business Sustainability & Risk Management Case Analysis Competition 2016 organized by The Association of International Accountants (AIA)-Hong Kong Branch.

新聞
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威廉·莫納教授 於「科大25周年傑出人士講座系列」分享超高解像度顯微技術的發展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昨天舉辦「科大25周年傑出人士講座系列」,由2014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威廉·莫納教授擔任主講嘉賓。科大師生踴躍參與講座,反應熱烈。
莫納教授以「單分子的故事:低溫中的精確超高解像度光譜如何令超高解像度顯微技術誕生」為題,與聽眾分享自1980年代起首次利用光學和光譜技術觀測處於凝聚態的單分子後,超高解像度顯微技術的最新發展。
莫納教授說:「超高解像度顯微技術成功開拓嶄新領域,我們可以於20至40納米及以下的高解像度情況下,觀測固定活細胞的生物結構。儘管當今的焦點都在超高解像度,但就算在『傳統』的低濃度,單分子—生物分子的活動而不是其延伸結構的形狀—都能被追蹤及記錄。我們在生物學領域中還有很多學習空間。」
莫納教授是史丹福大學的Harry S. Mosher化學教授、應用物理學教授及化學系主任。他的研究範疇包括物理化學、單分子化學物理、單分子生物物理、細胞超高解像度成像及追蹤,以及於溶液中收集單分子。莫納教授的研究興趣廣泛,包括為單分子性質準確定量的方法、單分子三維成像及追蹤的策略、應用單分子測量數據以了解細胞的生理過程,以及單光合蛋白質和酶的光動力學的觀察。
莫納教授獲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美國科學促進會、美國物理學會及美國光學學會院士。莫納教授亦屢獲殊榮,包括厄爾勒·K·普利勒獎、歐文·朗繆爾化學物理學獎、匹兹堡光譜學獎、彼得德拜物理化學獎、沃爾夫化學獎及2014年諾貝爾化學獎。

新聞
香港科技大學頒發卓越核心課程獎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致力發展全人教育,為本科生提供優質的核心課程,大學今日舉行第四屆卓越核心課程獎頒獎典禮,表揚優秀的核心課程。
今年奪得卓越核心課程獎的課程是「發掘內在領導潛能」,由管理學系李羅傑教授及劉麗麗博士任教。課程透過知識分享以及自我發現,啟發本科新生發掘其內在潛能,推動他們發展成為未來領袖。課程內容包括由60多個來自各行各業的社會領袖主持講座,配以實際案例,另有自我反思、小組計劃以及互動教學等項目,讓同學們學習如何發揮個人優點成為領導者。
另一個由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商啟教授任教的「環境質量管制及改善」課程,獲大學頒發榮譽獎。商教授去年將課程由傳統演講式講課,轉變為小班「反轉教室」教學模式,鼓勵同學以探究及解決問題的態度,瞭解可持續發展。課程亦包括前往廣西的學習團。有學生表示,新課程有助推動他們追尋課本以外的知識。
校長陳繁昌教授主持頒獎典禮時祝賀得獎者,他表示﹕「大學本著提升整體學習經驗,以及為同學建立一個全面知識基礎的理念,致力強化核心課程內容。對於我們優秀的教學團隊所付出的努力得到認同,我感到非常高興。」
核心教育課程委員會主席周敬流教授稱,一個設計全面的課程,經得起時間的考驗,亦會持續更新,切合社會需要。「今年的得獎課程正正反映了這些特質,令同學了解自己,助他們於瞬息萬變的社會為自己定位,課程多年來備受學生及同事推崇。」
核心教育課程主任張志成教授亦送上祝賀,他說:「核心課程是本科生課程中一個重要部分,我們希望為學生建立一個平衡而廣博的學習基礎,讓他們於其專業領域中獨當一面,並成為負責任的公民,貢獻社會。」

新聞
著名哈佛大學歷史學家尼爾‧弗格森於「科大25周年傑出人士講座系列」 分享給下任美國總統的意見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今日舉辦「科大25周年傑出人士講座系列」,由哈佛大學歷史系勞倫斯·A·蒂施教授、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兼北京清華大學客席教授尼爾‧弗格森擔任主講嘉賓。科大師生踴躍參與講座,反應熱烈。
弗格森教授以「給下任美國總統的六個歷史教訓」為題發表演說,為下任美國總統分析歷史的忠告。弗格森教授經常就前美國總統喬治·布殊以及現任總統巴拉克·奥巴馬的外交政策作出評論,他最廣為人知的著作包括《貨幣崛起》以及《文明:決定人類走向的六大殺手級Apps》,其於去年發表的最新著作《基辛格1923-1968年:理想主義者》,講述前美國國務卿兼國家安全顧問亨利·基辛格的生平事跡。
弗格森教授為著名傳記作家,計有14本著作。他首本著作《紙與鐵》有份入圍競逐History Today Book of the Year圖書獎,而他編著的另一本散文集《虛擬的歷史》則成為英國最暢銷書籍。1998年,弗格森教授出版了兩本廣獲好評的著作《第一次世界大戰 1914-1918,戰爭的悲憐》以及《羅斯柴爾德家族》,後者更奪得沃茲沃思商業歷史獎,其他著作亦包括2010年出版的《頂級金融家》。
弗格森教授於2004年獲選為《時代雜誌》全球100位最具影響力人物之一。他亦是得獎製片家,他的美國公共電視網《貨幣崛起》系列獲得2009年艾美獎最佳紀錄片殊榮。弗格森教授的其他獎項包括班傑明·富蘭克林公共服務獎(2010)、海耶克終身成就獎(2012)以及艾哈德經濟新聞獎(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