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及香港科大故事

2025

HKUST delegation
新聞
可持續性, Thought Leadership
科大於《泰晤士高等教育影響力排名》中蟬聯全球二十強及香港第一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在泰晤士高等教育(THE)的《大學影響力排名2025》蟬聯全球第19位,連續第二年榮登香港及內地院校榜首。 是次排名旨在表彰對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有卓越貢獻的院校,共計審視了2,500所大學。科大於SDG 9(產業、創新與基礎設施)、SDG 11(可持續城市及社區)及SDG 15(陸地生物)這三大範疇的表現尤為突出,充分反映其在建設創新強韌基建及工業、推動城市可持續發展及保育陸域生態系統的領導地位。 踐行承諾:以行動驅動可持續未來 科大副校長(行政)及署理副校長(大學拓展)譚嘉因教授表示:「這項殊榮印證科大把可持續發展理念融入研究、教育及校園運營的決心。透過跨界別合作,我們開創應對全球挑戰的解決方案 - 從訂立《淨零排放行動計劃》以至多個創新的校園項目,致力成為實踐可持續未來的典範。」   科大多年來一直於國際舞台上彰顯可持續發展的領導地位,分享其校園作為零碳、零廢生活實驗室的最佳實踐經驗,並展示如何透過前沿研究及全球合作,深化可持續影響力。 大會焦點:科大引領可持續發展對話及解決方案 是次大學影響力排名由泰晤士高等教育在伊斯坦堡舉辦的「全球可持續發展大會」上公佈。大會吸引逾5,000名全球思想領袖、創新者及政策制定者聚首一堂,為可持續發展出謀獻策。科大的專家學者於活動中分享大學如何就應對氣候挑戰及改善人類生活方面作出貢獻,並展出多項推動可持續發展的創新技術方案,包括: •    應用於智能建築的垂直太陽能板 •    以廢料轉化建材的環保磚,以及 •    應用於城市發展的多功能納米塗層 重點議題:氣候適應與智慧城市 作為大會論壇合作夥伴,科大主導多項核心議題討論:
跨越鴻溝:構建全球健康公平新格局
Stories
健康, 合夥, 環球健康科技
跨越鴻溝:構建全球健康公平新格局
  當全球仍忙於應對新冠疫情的餘波,健康不平等的現象持續加劇,醫護人員短缺的問題亦未見緩解,揭示了全球醫療體系的短板。香港科技大學(科大)校長葉玉如教授在2025亞洲醫療健康高峰論壇上倡言:「然而,這些嚴峻挑戰的背後,蘊藏着前所未有的合作和創新機遇。」作為主題演講嘉賓,她指出大學能夠在構建更公平及可持續的醫療體系進程中發揮應有的角色。 葉如玉校長強調,大學並不僅是學術機構,更在全球科技前沿地位上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大學具備獨特優勢——既是連結全球的橋樑和中立平台,也是驅動創新的強勁引擎,能跨越學科、產業和國界之間的隔閡,促進合作共贏。 三策並進 共築康衢 葉校長進一步闡述,大學可透過三大相互關聯的途徑推動醫療體系變革。首先,她指出本港亟需融合科技與創業思維、跨學科複合型的人才,推動醫療創新。世界各地大學已洞悉此趨勢,積極將人工智能及數碼健康納入課程中。葉校長解釋說:「這種跨領域培訓可讓學生研發出遙距醫療平台、預防診斷工具等創新方案,提升醫療服務的覆蓋面和可及性,尤其能惠及醫療資源匱乏的地區。」 其次,大學是推動前沿研究成果從實驗室走向臨床應用的重要平台。葉校長指出︰「大學提供空間讓我們不斷驗證和完善大膽的構思。」以科大孵化的初創企業為例,它們致力研發對準社會需要的創新技術,例如PanopticAI這款非接觸式生命體徵監測系統,結合先進人工智能及信號處理技術,並已獲得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的認證。
科大七研究項目獲「產學研1+計劃」資助 在本港高教界領跑
新聞
創新, Medical Research, 人工智能, 科技及先進材料, 電子及計算機工程學, 生物醫學
科大七研究項目獲「產學研1+計劃」資助 在本港高教界領跑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在創新科技署推出的「產學研1+計劃」(RAISe+)第二輪撥款中表現卓越,成為本地大學中獲批項目最多的院校,共有七個研究項目獲批資助。是次科大獲批的項目涵蓋健康與醫療科學、人工智能(AI)及機械人、先進製造和電機及電子工程等多個領域,充分展現科大在把科研成果轉化為實際應用的領導地位。 科大堅實科研基礎的明證  科大副校長(研究及發展)鄭光廷教授向所有成功獲批資助的科大團隊致以祝賀,他表示:「作為一所研究型大學,科大於深科技發展領域具有深厚的科研實力,我們十分榮幸在新一輪RAISe+資助中,成為獲撥款項目最多的大學,這是對科大卓越的研究及知識轉移能力方面的肯定,也體現我們對科研卓越和知識轉移的承諾。特區政府大力支持創新科技發展,激發學界更積極把科研成果轉化為對社會具影響力的技術,連同RAISe+在內,這些新的資源不僅可幫助學者從實驗室走向市場,也鼓勵更多科大成員進行跨領域協作,推動創新研究,開創造福社會的解決方案。」 各項獲批研究項目詳情(排名不分先後): 項目名稱 主要研究員 項目負責人 8英寸新型襯底上的3.3 kV高功率GaN器件 劉紀美教授 梁琥博士 人工智能協助開發靶向腺相關病毒載體(AAV)藥物遞送 朱丹青教授
港科大上海中心上交會首秀亮點紛呈 產教融合創新成果雲集
新聞
港科大上海中心上交會首秀亮點紛呈 產教融合創新成果雲集
6月11日至13日,由上海市人民政府主辦的第十一届中國(上海)國際技術進出口交易會(上交會)在上海世博展覽館隆重舉行。香港科技大學上海產教融合中心(港科大上海中心)首次亮相上交會,携其創新研發的自有教育品牌體系「 AHEAD 」及多家生態合作夥伴共同參展,並帶來了港科大6項技術轉移優質項目。 首日,本届上交會以「開放合作:賦能新質生產力與可持續發展」為開幕式主題,正式啓幕。上海市市長龔正出席並啓動本届上交會。港科大上海中心主任楊暘教授、副主任錢文馨及產業負責人于玥出席活動開幕式。 走進港科大上海中心展臺,一場場別開生面的科技對話正在上演。香港科技大學(港科大)派出師生團隊親臨展臺,通過現場演示產品、技術講解和一對一專業諮詢等方式,全方位展示最新科研成果。展臺大屏上循環播放創新案例,將實驗室的前沿科技生動呈現,參會者紛紛駐足觀看,體驗最新研發成果。展臺還特別設有合作洽談區,來自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領域的產業代表們與教授們熱切討論,現場交流氣氛熱烈,多個合作意向在此萌芽。 上交會期間,港科大上海中心展位迎來多個重要代表團參觀。上海市商務委員會、上海市政協、共青團上海市委、上海市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局、上海市青少年創新創業(模擬)團隊等代表團在港科大上海中心主任楊暘教授、副主任錢文馨及產業負責人于玥等人員的陪同下,深入了解港科大上海中心參展項目及 產教融合培養的模式。上海市漕河涇新興技術開發區發展總公司、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等區域負責人也向港科大上海中心表達了合作意向,為未來合作開啓無限可能。 6月13日下午,上交會參展項目頒獎儀式在上海世博展覽館圓滿落幕。上海市商務委員會主任朱民、副主任周嵐,東浩蘭生(集團)有限公司副總裁周瑾等領導和嘉賓出席了儀式,並為獲獎項目和單位頒獎。港科大上海中心獲頒第十一届上交會「優秀服務生態機構」獎項。為期三天的上交會圓滿落幕。 港科大教授現場演示 展現產教融合創新成果
group photo
新聞
創新, 醫療健康科技, 研究及科技, 機械人學, 人工智能, 學生創新
科大「獨角獸日」匯聚全球創新力量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再度舉辦年度旗艦活動「獨角獸日」,匯聚近千三名來自全球各地的投資者、行業領袖、政府及學界代表,共探合作機遇,交流前沿理念,助推創科發展。這項盛會已成為本港高等教育界最大型的初創盛事之一。 澳洲、比利時、巴西、法國、德國、匈牙利、印尼、巴基斯坦、阿聯酋、英國及越南等多國的駐港總領事及高級官員蒞臨現場。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創新科技署署長李國彬先生、香港港交所集團行政總裁陳翊庭女士、阿斯利康中國香港及澳門總經理吳珊女士等嘉賓與科大校長葉玉如教授、科大(廣州)校長倪明選教授及科大副校長(研究及發展)鄭光廷教授等,一起巡覽百多間科大培育初創公司,了解他們所展示的深科技創新成果。截至2025年5月,科大成員共創立了逾1,800間至今仍活躍的初創公司,當中包括10間獨角獸企業和17間成功退場的公司(上市集資或被併購)。 全球協作   推動初創企業發展 為促進全球創新交流及支援本地初創走向國際,科大今年更於活動設置「國際展區」(International Pavilion),邀得世界各地的初創精英參與,分享成功經驗並探討合作機會,當中包括韓國Impact Foundation,以及亞洲大學聯盟(AUA)和東亞研究型大學協會(AEARU)的初創企業。 活動同時推出首屆「Marketplace」市集,供初創企業展出已推出市場的產品,當中包括: 預防或紓緩腦退化疾病的中草藥; 制止青光眼惡化的無創眼部穿戴裝置; 鑑別奢侈品真偽的人工智能應用程式; 採用能對抗沙漠化的虎堅果製成的植物奶。 三大戰略合作助推產業轉化 活動現場達成重要合作:
科大研究團隊利用旋磁零折射率超材料 研發嶄新光波操控機制
新聞
研究, 研究及科技, 物理學
科大研究團隊利用旋磁零折射率超材料 研發嶄新光波操控機制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研究團隊利用一種名為「旋磁雙零折射率超材料」(GDZIMs)的全新光學極端參數超材料,研發出一種基於GDZIMs的嶄新光波操控機制,有望革新光通信、光學成像(用於生物醫學)和納米技術等領域,推動集成光子芯片、高保真光通信及新型量子光源的發展。這項研究由科大賽馬會高等研究院臨時院長兼物理系講座教授陳子亭教授,以及物理系訪問學者張若洋博士共同領導,並已發表於《自然》期刊。 GDZIMs與光學渦旋的潛力 GDZIMs是一種獨特的光學超材料,其特性恰好位於兩種不同光子拓撲相變的臨界點,能以突破傳統認知的方式操控光波。GDZIMs與傳統材料有所不同,它同時具有零電容率和特殊的磁光特性,可穩定地生成時空光學渦旋——一種同時在時間和空間維度同步旋轉的光場模式,使其在光傳播控制方面具有卓越效能,對眾多先進技術的應用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 研究人員通過構建磁性光子晶體並將其參數調節至相變臨界點,首次實現了這種超材料,利用微波實時場掃描系統,他們進一步證實,當光脈衝撞擊GDZIM平板時,會反射形成時空渦旋 – 這是一種在時空維度同時呈現渦旋結構、攜帶橫向軌道角動量的特殊光波包。研究揭示這種渦旋光的產生源於GDZIMs的內稟拓撲特性,因此渦旋光的產生不會受到系統尺寸或周圍環境的影響,呈現出極強的穩定性。此一重大突破有望提升光學技術性能,以助構建更快速和更安全的光通信系統。 陳教授表示:「這項研究連通了超材料、拓撲物理學和結構光場三個重要物理學,基於超材料拓撲特性,確立了就時空光場操控機制的全新概念。研究成果有望推動超高精度和高效率光學器件的設計,同時開闢廣闊的應用前景,我們對其潛力的探索目前僅初現端倪。」 張博士補充道:「這種生成時空渦旋機制的拓撲穩定性確實令人矚目,為開發新型超材料和光操控技術提供了一個有力的平台,對轉化為通訊和高性能光子電路等領域的工業級應用奠定了堅實基礎。」
HKUST BEng graduate Cindy Tanaka is using her skills to build a career as Senior Consultant, Sustainability and Climate at leading international consultancy Deloitte.
新聞
校友, 化學生物工程, 可持續性, 女性工程學
From Indonesia to Hong Kong, Young Engineer Finds Her Calling(只供英文版本)
Compassionate and altruistic, one energetic Indonesian HKUST BEng graduate is using the knowledge and skills she obtained at university to help change the world for the better. Sustainability is more than a buzz phrase for Cindy Aiko Filbert TANAKA (BEng in Chemical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who is rapidly building a career with one of the world’s leading business consultancies.
Thumbnail
新聞
交通, 土木及環境工程, 智慧城市
科大工學院推出「擬人化」自動駕駛系統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工學院的跨學科研究團隊最近成功開發了一套「擬人化認知編碼系統」,讓自動駕駛車(自駕車)能像人類司機般「思考」,綜合判斷複雜路況。這項嶄新技術可將整體交通風險降低26.3%,而對於行人及騎行者等高風險群體來說,潛在意外更大幅減少51.7%。與此同時,自駕車的自身風險也下降了8.3%,為自動駕駛技術的安全性邁進一大步。 現行自動駕駛系統的一大局限,在於其「單對單」風險評估機制,即每次只能比較兩個選項,無法像人類司機那樣全面考慮道路上的多方互動,例如在十字路口優先讓路予行人,再適度調整與附近車輛距離;一旦確定行人安全,再迅速將注意力轉向其他車輛。這種動態決策能力,稱為「社會敏感度 (social sensitivity)」。 為了讓自駕車可「學習」人類的社會敏感度,科大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講座教授楊海牽頭的研究團隊借鑒了神經科學、認知科學和倫理學概念,開發出符合人類認知邏輯的編碼方案,為自動駕駛系統配備接近真人司機的感知、評估與行動能力。 該系統結合了三項關鍵創新: 一、個體風險評估模組 (Individual Risk Assessment):評估每位道路使用者(包括行人、單車、電單車與鄰近車輛)的潛在風險,包括分析其速度、相對距離和行為規律,例如,在路邊行走的小孩會被歸類為高風險群體。 二、社會權重風險映射模組 (Socially Weighted Risk Mapping):在決策過程中引入倫理權重,優先保護弱勢群體,例如在實際應用上,自駕車即使在規則允許前進的情況下,亦可能會主動禮讓行人。 三、行為信念編碼模組 (Behavioral Belief Encoding):能預判自駕車決策對整體交通狀況的影響,舉例說突然變道會否導致周邊司機急剎,或者加劇路面擠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