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及香港科大故事

2025

新聞
合夥, 醫學教育, Medical Research, 醫療健康科技
科大與微軟亞洲研究院簽署戰略合作備忘錄 推動醫學健康教育及科研協作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與微軟亞洲研究院簽署戰略合作備忘錄,宣布雙方將展開醫學健康領域的教育及研究協作,致力循人才培訓、革新智慧醫療服務及發展醫療科技研究等三大範疇,全面推動及提升未來醫學教育。 根據備忘錄,雙方將結合各自於科研領域的優勢,攜手推動醫學健康領域的交流與合作。合作方向將涵蓋三大範疇,包括 (1) 利用尖端技術開拓創新醫學教育模式,以培養新一代醫學人才,應對未來的醫療需求;(2) 探索新興醫療服務模式,推動更有效率及更先進的智能醫療服務,使醫療及家庭護理能無縫融合,從而提升病人的照護效果以及生活質素;以及 (3) 推動醫學健康領域的前沿研究,以人工智能(AI)為本,推動基礎醫學、臨床研究及公共衛生的深度融合,追求科研突破及成果轉化。 科大校長葉玉如教授感謝微軟公司對大學的信任,她表示:「AI技術的發展一日千里,徹底改變社會的未來。作為一所具前瞻性的大學,科大早已與微軟公司有多方面的合作,探索不同領域的研究。是次雙方進一步深化協作,並專注於AI與生物醫藥領域的結合,將開拓創新醫學教育,推動前沿醫學研究,為疾病預防、醫學診斷和治療等作出貢獻。我深信,藉著更緊密的交流及研究協作,定必能產生強大的協同效應,更有利科大進一步加強教研實力,朝向建設香港第三間醫學院的目標邁進。」  微軟全球資深副總裁、微軟亞洲研究院院長周禮棟博士表示:「一直以來,微軟亞洲研究院致力於通過跨學科和跨界研究,推動具有深遠影響的技術創新,為人類社會發展創造更美好的未來。我們與香港科技大學有超過二十四年的合作,現在我們將合作範疇從計算科學領域進一步拓展至醫學健康領域,期待未來雙方共同推動新技術與醫療健康基礎研究的融合發展,培養下一代具備跨界能力的生物醫學人才,為改善全球健康帶來積極、深遠的影響。 」
新聞
參與活動, 大學發展
科大歡迎教資會代表團到訪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歡迎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教資會)代表團到訪科大。是次訪問於1月9日進行,教資會代表團與科大管理層、教研人員及學生深入交流,並參觀多項校園內的創新教學設施,了解科大在推動學術創新,以及培訓未來優秀人才等範疇的成果及願景。 教資會主席雷添良先生、教資會秘書長鄧特抗教授等二十多名教資會委員及秘書處職員,由科大校長葉玉如教授、科大管理層、教職員及學生代表接待。在引人入勝的校園導覽中,葉教授帶領代表團參觀科大的先進教育設施及前沿項目,展示大學的科研領導地位。 空氣動力學和聲學實驗中心主任張欣教授率先向代表團介紹頂尖設施,包括低噪音風洞實驗室和世界一流的大型聲學測試實驗室。他指出團隊充分運用科研成果協助頂尖運動員提升表現,又透過創新的噪音及飛行安全評估,為研究發展低空經濟作出重要貢獻。他們隨後到訪ISDworks! 創客空間 ,由科大跨學科學院綜合系統與設計學部署理主任張黔教授講解中心的設備,再交由學生展示與業界攜手打造的創新設計作品,講解如何以創新思維緩解社會問題。 代表團之後抵達高效能計算基礎設施中心,參觀獲教資會資助籌建的全港最大浸沒式液冷卻系統。科大副校長(研究及發展)鄭光廷教授及資訊科技服務處處長關樹建博士強調,此系統能夠將冷卻能源消耗減少超過八成,同時提升電腦計算能力。科大感謝教資會持續支持其增強科研實力並成為可持續校園。科大在數據科學及人工智能方面在世界上名列前茅,在《QS 世界大學學科排名2024》榮獲全港第一、並列全球前十強,足證大學在這些領域的卓越表現。科大首席副校長郭毅可教授聯同科大計算機科學及工程學系助理教授陳浩教授,及科大電子及計算機工程學系和計算機科學及工程學系助理教授李小萌教授,亦藉此機會講解大學在此方面的突破性研究,展示一系列人工智能醫學系統模型的科研項目,強調科大在推動創新醫學發展的願景和承諾。
新聞
科大領導團隊通過使用超冷費米子 實現二維非厄米趨膚效應的突破性量子模擬
由香港科技大學(科大)領導的科研團隊,近日通過使用超冷費米子在二維空間中進行了有關非厄米趨膚效應的量子模擬,並取得了突破性進展,標誌着量子物理研究的重要進步。 量子力學通常考慮一個與其環境良好隔離的系統,可以描述從固體中的電子行為到量子設備中的信息處理等普遍現象。這種描述通常需要一個實值可觀察量,具體來說,就是一個厄米模型(哈密頓量)。然而,當量子系統與其環境交換粒子和能量時,可以保證具有實特徵值和能量守恆的模型的厄米性質就會被破壞。這樣的開放量子系統可以通過非厄米哈密頓量有效描述,並提供了對量子信息處理、曲面空間、非平凡拓撲相位甚至黑洞等領域的關鍵見解。然而,關於非厄米量子動力學,尤其是在高維度情況下,仍有許多問題尚未解答。 與北京大學(北大)合作,來自兩所大學的物理學家們摸擬了一個引人入勝的現象——非厄米趨膚效應(NHSE),該效應涉及將特徵態積聚在開放系統的邊界。這一成功的演示標誌着關鍵的進展,因為先前對非厄米趨膚效應的實驗實現僅限於較低維度或經典系統,而不是量子系統。 這一發現於2025年1月8日發表在《自然》期刊上。該研究由科大物理學系曹圭鵬教授領導,在自旋軌道耦合的光晶格中為超冷費米子創建了一個具有可調耗散的二維非厄米拓撲帶,揭示了非厄米趨膚效應。 曹教授表示:「我們的工作揭示了一個引人入勝的系統,使我們可以探索非厄米性如何與對稱性和拓撲相互作用。」曹教授說:「我們的實驗自然地成為了一個量子多體系統而非經典系統,從而開闢了使用帶有耗散的超冷費米子進行非厄米量子動力學研究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