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及香港科大故事
Filters
2024

新聞
科大舉辦亞洲大學聯盟青年論壇共建可持續未來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作為2023-2024年亞洲大學聯盟的聯盟執行主席單位,於2024年1月6日至12日舉辦了2024年亞洲大學聯盟青年論壇。論壇為期一星期,以「共建美好未來:啟發青年建構可持續未來生活環境」為主題,匯聚14所亞洲大學聯盟高等院校的45位學生代表,共同探討創造可持續未來所面臨的挑戰、機遇及所需採取的行動。
論壇活動設計多元全面,包括專家講座、工作坊、小組討論和分享環節。在科大教授、專家和青年創業家帶領下,深入討論全球環境挑戰的議題,如氣候變化、固體廢物管理和碳中和等,目的是激勵新一代的領袖採取行動,創建可持續的未來。除專題學術講座外,參加者還參觀了科大可持續發展項目,考察新界東南堆填區了解有關廢物處理,並遊覽大澳了解本地獨特的傳統文化。最後各參加者需提交小組報告,分享他們對減少校園廢物的可行性解決方案。報告建議不僅能於科大推行,也可於各參加者的院校實施,啟發大家實踐可持續生活的方式。
2024亞洲大學聯盟青年論壇不局限於可持續性的議題,它還為來自亞洲不同背景和文化的學生提供了互動和交流的機會,是一個培育跨文化共融和促進全球公民身份的平台。青年是未來的基石,活動有助為社會未來領袖建立聯繫,構建可持續發展的跨領域合作網絡。

新聞
港科大團隊研發多功能、可重構和抗破壞單線感測器陣列
香港科技大學(HKUST)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受人類聽覺系統啟發的感測器陣列設計技術。透過模仿人耳根據音位分佈來區分聲音的能力,這種新型感測器陣列方法可能優化感測器陣列在諸如機器人技術,航空,醫療保健和工業機械等領域的應用。
傳統的感測器陣列面臨佈線複雜凌亂、有限的可重構性以及連接網路缺乏對物理損傷的抵抗力等挑戰。為解決這些挑戰,香港科技大學機械及航空航天工程學系副教授楊徵保研究團隊,透過為每個感測單元分配唯一的正弦波頻率,並利用感測單元訊號調製正弦波幅度,這類似於人耳中的耳蝸毛細胞處理不同頻率的聲音。將這些不同頻率的調幅訊號疊加到單一導體上,最後使用快速傅立葉變換演算法來解碼這個疊加的時域複合訊號,便可解析出整個感測器陣列的感知物理量。這種設計允許將傳統行列配置陣列中的大量輸出線減少到單根線,而不犧牲原有的功能。這種新穎的方法允許解碼系統並行處理所有感測單元的訊息,與現有的用於感測器陣列解碼的時分複用方案完全不同。
該研究的感測器連接網路採用冗餘設計,以確保即使陣列的連接網路部分受損,也能保持正常運作。這種設計特性受到內耳毛細胞和神經元之間多個突觸連接的啟發,如果一條路徑失效,將提供備份路徑。這種冗餘設計不僅增強了系統的抗損傷能力,而且使得更強大的可重構性成為可能,這是在諸如響應式機器人或自適應可穿戴設備等快速變化的應用中特別有用的特性。另外,感測器陣列的樂高式模組化設計也可能降低維護成本,因為相比傳統的多線感測器陣列提出的方案更易於修復。
研究者提出的感測器陣列技術提供了多種潛在的應用。其靈活性和穩健性使其非常適合整合到曲面和在惡劣的環境中工作。它可以適應不同表面的形狀和多模感知需求,同時提供即時數據。研究團隊已經在兩個主要應用中展示了此感測器陣列設計的優勢——一個是壓強感測器陣列,另一個是壓強-溫度多模感測器陣列。後者可用於監測義肢中關鍵的參數,從而提高患者的舒適性和安全性。團隊也介紹了該技術在監測飛機機翼應變分佈的應用潛力,這可能有助於開發更安全、更節能的飛機。

新聞
科大與APEL建立聯合實驗室 開發新型健康及環境創新技術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與Absolute Pure EnviroSci Limited(APEL)共同建立聯合實驗室,就創新的健康和環境技術進行研發及成果轉化,當中包括一種高效持久的環保防蟲噴霧,能驅除床蝨並滅活高達99.9%的高傳染性病毒,細菌和難以殺滅的孢子;以及用於測量環境污染對人類健康所構成風險的人造類器官(artificial organoids),可為香港以至大灣區建立健康監測系統提供重要的數據支持。
在香港特別行政區環境及生態局副局長黃淑嫻女士、科大副校長(研究及發展)鄭光廷教授、義合控股有限公司(義合)主席詹燕群先生以及APEL主席鍾偉强博士的見證下,科大化學及生物工程學系兼環境及可持續發展學部楊經倫教授與APEL董事楊學光博士今日簽署成立科大-AP EnviroSci Ltd環境科學健康與環境創新聯合實驗室(聯合實驗室)備忘錄。其他蒞臨慶祝聯合實驗室成立的嘉賓包括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廣州呼吸健康研究院副院長楊子峰教授、義合行政總裁甄志達先生,以及中國香港體育協會暨奧林匹克委員會義務副秘書長黃寶基先生。
聯合實驗室獲義合旗下附屬公司 APEL提供2,000萬港元啟動資金,將同時研發可用以支持水資源管理、減少並轉化廚餘,以及透過提升空調以至發電廠能源效益來支援脫碳等可持續發展方案。
用於驅除床蝨的先進配方,源於科大於全球爆發新冠疫情初期、最早研發的其中一款新型多層次殺菌塗層技術(MAP-1),能持久對抗新冠病毒(SARS-CoV-2)。這個驅除床蝨配方已通過中國內地和瑞士兩個實驗室的認證,證實具有100%驅蝨能力。香港運動員亦將在2024年巴黎奧運會期間使用這款環保防蟲噴霧,以應對歐洲日益嚴重的床蝨問題。該配方亦可在不改變材質的情況下摻入棉、麻等紡織物,為包括病人、長者及嬰兒等衣物服飾,提供持久的抗病毒防護。

新聞
科大團隊研發簡易高效單分子平台 檢測與2型糖尿病相關的胰島類澱粉蛋白物種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領導的研究團隊成功研發出一種光學等離子體鑷子控制的表面增強拉曼光譜(SERS)平台,利用光的開關控制,以單分子水平探測混合物中不同的胰島類澱粉蛋白質物種,揭示pH影響下胰島類澱粉蛋白的異質結構,以及與第2型糖尿病相關的澱粉樣聚集機制背後的秘密。
單分子技術能夠分辨每個分子的訊息,透過去除整體取平均的模式獲得被傳統宏觀表徵方法掩蓋的細節,革新我們對複雜性和異質性較高體系的認知。目前,單分子的實驗條件通常要依靠高度稀釋和/或分子固定的方法來實現,因為受到光學衍射極限的限制,探測體積難以進一步減少。然而,某些生物分子體系參與的各種相互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濃度的影響。例如,人類胰島澱粉樣多肽(Amylin,hIAPP)是一種天然無序蛋白,缺乏穩定的二級結構,但是會受到濃度、酸鹼度等環境因素調控從而產生聚集的傾向,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形成各種各樣的寡聚體中間體和澱粉樣纖維。這些分子機制仍然未明,因為目前很難從動態轉變的混合物中檢測到稀有、瞬態和形式各異的澱粉樣多肽物種,所以需要開發更先進的單分子研究方法。
最近,由科大化學系助理教授黃晉卿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取得了重大突破,成功開發了一種新穎的單分子平台,結合光學等離子操控和SERS測量技術,可以減少以往受到光學衍射限制的檢測體積,並增強分子訊號,從而能夠在生理濃度下高通量地表徵受酸鹼度影響的澱粉樣多肽物種。

新聞
科大舉辦2023東亞研究大學聯盟暑期學院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在7 月16至23日舉辦了2023年東亞研究大學聯盟暑期學院 “Summer Institute for Extended Flipped Education 2023”,吸引來自聯盟大學的27名優秀本科和碩士學生參與。
在為期一周的密集課程中,學生們有機會體驗世界級課堂學習和實地考察。參加者參與了一系列互動課程和戶外活動,包括參觀香港具代表性的地標,如大館、中環街市和西九文化區等。此外,學員體驗了鴨靈號維港遊,並在科大進行迎新活動。
透過此暑期學院,學員更深入了解中國在現代化過程中不同時期的演變。同時,參加者也見證了香港傳統與現代的無縫融合,以及在保護歷史建築及文物保育方面作出的努力。

新聞
科大校長葉玉如於2023年環太平洋大學聯盟校長年會發表睿見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校長葉玉如教授於6月27日出席2023年環太平洋大學聯盟校長年會,就可持續發展及全人教育方面分享她的真知灼見。
是次年會的主題為「從創新實踐:可持續發展未來的解決方案」,聚焦討論應對可持續發展的創新思想和策略,包括實現碳中和目標,和綠色技術的發展和應用。
葉校長參與了由數碼港公眾使命總監陳思源先生擔任主持的「教育新生代關顧地球的思維領導力」專題討論環節。一同參與討論的專家包括朱拉隆功大學校長Bundhit EUA-ARPORN、名古屋大學校長杉山直、南洋理工大學校長何德華、奧克蘭大學副校長Dawn FRESHWATER以及南加州大學校長Carol L. FOLT。葉校長會上強調同心協作締造可持續的世界的重要性。
本次年會為環太平洋地區高等院校的領袖菁英提供切磋交流的平台,共同塑造可持續發展的未來的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