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及香港科大故事
2022
新聞
用電話給自己把脈
用手機掃描一下,30秒便得出一系列健康數據。
新冠疫情肆虐全球,徹底改變了世界原來的樣貌,商界需要迅速應變以適應新常態,香港初創公司PanopticAI 也是其中之一。創辧人覷準市場在社交距離限制下,人們對遙距診斷及自我診斷的需求大增,因此積極拓展相關科技的應用。
智能手機監察健康
團隊利用人工智能技術,研發了一個全遙距的健康監測程式,與坊間利用LED感應的健康監測手錶不同,PanopticAI的程式可連接到使用者的智能手機、平板電腦或電腦鏡頭,測量使用者皮膚上出現的輕微顏色變化,從而計算血流量,再得出一系列的健康數據。
公司行政總裁黃君朗說:「在網上就診前,使用者只需用手機掃描一下,30秒左右便得出反映個人生命跡象的一系列數據。」
這些數據包括心跳、呼吸頻率、血壓、血氧濃度和心跳變異度;程式還會利用團隊研發的視像掃描演算法,根據收集得到的數據推算出使用者的壓力指數、能量水平和健康風險因素等結果。
君朗目前正在科大攻讀生物工程學博士課程,他參與的研究團隊在2018年起與政府合作,在邊境口岸和政府辦公室等設立智能體溫監測系統。PanopticAI就是君朗與團隊成員在研究期間同時創立,另外三位聯合創辦人都是來自科大,包括工業工程和物流管理博士陳經緯、工業工程及決策分析學哲學碩士陳子泰,以及負責帶領研究小組的工程學院教授蘇孝宇。

新聞
科大研究人員研發長期活體成像技術用於脊髓損傷研究和治療
由香港科技大學(科大)科學家所領導的研究團隊研發出一種新型活體成像技術,可用於觀察脊髓損傷和修復的重要生物過程,從而為加強理解脊髓損傷的病理以及開發相應的治療方案打下基礎。
脊髓作為人體大腦和周圍神經的主要信息傳輸通路,內含緊密排列的神經束和膠質細胞。脊髓損傷往往造成毀滅性及無法逆轉的神經創傷,從而可能導致終身殘疾和癱瘓,無法治癒。
通過成像來了解脊髓的功能及其對於病理性損傷以及治療方案的反應是十分重要的,然而現今並沒有有效的成像手段,可以在不引起脊髓免疫反應的情況下對脊髓進行細胞水平的生物觀察。傳統的成像手段需要將實驗對象的脊髓暴露出來以提升圖像的解像度,這往往引起脊髓組織的免疫反應,從而影響所研究疾病的自然發展過程,對研究疾病產生干擾。
如今,由科大電子及計算機工程學系教授瞿佳男和生命科學部副教授劉凱領導的研究團隊展示了一種新的活體脊髓成像方法,實現了對小鼠脊髓長期、多次、穩定、高解像度且無免疫反應干擾的光學成像。
在他們的方法中,相鄰兩節椎骨的縫隙被作為窗口進行成像,同時他們保留了背側連接相鄰兩節椎骨的黃韌帶組織而不是將脊髓完全暴露。保留這層韌帶結構使得成像手術引起免疫反應的風險大大降低,但同時也降低了成像質量:因為這層韌帶組織會帶來光學散射,並降低光學成像的穿透深度。

新聞
香港首個金融科技行業發展深入研究 就策略、創新及人才培育提出多項建議
科大商學院公佈金融科技發展深入研究結果,為香港邁向全球領先金融科技樞紐提出路向。
金融科技有利提升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競爭力。香港科技大學工商管理學院(科大商學院)公布深入行業發展研究結果,為香港邁向全球領先的金融科技樞紐提出路向。研究剖析七個主要金融科技樞紐的發展經驗,歸納有助強化本地金融科技發展的十大機遇,當中包括成立金融科技生態系統委員會,以及打造香港成為區域性金融科技沙盒等策略方針建議。此項研究是香港首項同類全面性研究,獲業界持份者廣泛參與,針對包括倫敦、紐約、三藩市、上海、新加坡、東京及蘇黎世等七個金融科技樞紐,探討其金融科技策略及措施,以助香港走在全球金融科技前沿。研究結果已歸納於一份名為《香港邁向全球領先金融科技樞紐:其他樞紐的經驗啟示、最佳作業方式及發展建議》的研究報告,內容包括團隊的主要觀察,以及就長期策略、創新及人才培育所提出的建議。該研究揭示,香港在金融科技監管、政府支援及營商環境方面的表現,遠勝於人才供應,並且就促進創新及人才供應作出多項建議,涵蓋資助培育初創企業、要求修讀金融科技學生完成強制實習,以及便利企業招聘海外人才舉措等。